忙之错?爱之难?

2018-08-27 10:47张向峰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船夫翠翠边城

张向峰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经典作品。著名文学评论家李健吾先生认为:《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第二名。这些足见《边城》的影响已走向世界。李老的评价代表了文学评论家的主流看法,而我在这里只是想就翠翠的爱情经历谈一点我个人的阅读感悟。当然,笔者在此无意否定前辈大师的评价,《边城》也确是一部美的小说:美的自然、美的语言、美的意境,足以让人读完回味悠长,进入一种悠然而美的境地。

人们惊诧于《边城》的美,主要在自然风光的美,人性美(或人情美),语言美等方面。而我想从人性的角度探讨一下:在翠翠的爱情生活中,祖父扮演了一种怎样的角色,究竟是促进了翠翠感情的顺利进展,还是在无意中形成了一种阻碍;透过翠翠和祖父的人生经历,我们又可以看出人性中哪些弱点,得到哪些感悟或启示呢?这是笔者在此想要与大家探讨的一个话题。

小说的自序中,沈从文先生这样写道: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地写下去。我注意到其中几个词和短語:琐碎、更有人性、自然便老老实实地写下去。透过这几个词和短语,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沈从文先生明白地告诉我们边城人的人性是不完美的,而他则是很真实地呈现了这一不完美的状态。其实人性不完美,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文学作品则更为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生动的典型的人物形象。《边城》中的翠翠也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形象:寻找自己—唤醒自己—成就自己—做自己。而祖父、翠翠的父母亲则代表了人性的不完美:他们迷失了自己。

小说伊始,有几句自然描写: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一种自然的气息从文本中扑面而来:一切都是自然的,纯粹的,自己的自然样子。翠翠也是如此自然: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清明、自然是翠翠吸引我们喜爱的因子。人们往往喜爱没有的东西:臆想中的美好。这正是人性的弱点:喜爱新鲜的、纯朴的,却不愿成为那样的。一边大声地赞美,回转来却敬而远之。

一、祖父的忙之错——迷失自己

祖父的迷失根源,小说也已说得明白: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因为女儿的悲惨命运,祖父常常臆想: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命运共通。由此就有了祖父渡船之外人生的中心任务:要安排得对一点,方合道理,一切有个命!是的,一切都是自然有个命的!祖父在女儿的爱情生活中不曾迷失:事情作为渡船夫的父亲已经知道,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当作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女儿按照命运决定的路自己走了下去,虽然迷失了,但还是走了。不是每一个丑小鸭都会变成白天鹅,那是需要向死而生的勇气。翠翠的母亲显然缺失这份决绝而生的气魄,她的恋人——翠翠的父亲也“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自然也无此气概,双双迷失在命运的旅途中。殉情而亡的悲剧阴影笼罩着老船夫,便使得他自觉有了一份责任:他为翠翠担心。可是无论如何,得让翠翠有个着落。翠翠既是她那可怜的母亲交给他的,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他的事才算完结!翠翠应该交给谁?必须什么样的人方不委屈她?正是在爱的名义下,在道德的法则中,在责任的驱使下,祖父迷失了自己:他错把翠翠的人生命运当做了自己的人生使命。翠翠是一个自然生养的人,自然已安排了她的命运。她并非一个物品,便自然要受委屈。祖父虽在口中说道:“不能那么说,这是她的事。”可是却在上述种种驱力下奔忙起来:在船总、大老、傩送二老、媒人等各色围绕在翠翠婚事中的人物中辗转,并因为自己的做作,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使二老将大老的意外死因归罪于他:大老是他弄死的。同时,老船夫对这件事情的关心,使二老父子对老船夫反而有了一点儿误会。他们以为大老的死与这老而好事的船夫有关。当然小说中还有诸多说明:但老船夫却做错了一件事情,老船夫猜不透。祖父可不说什么,只是为一个秘密痛苦着,老船夫不知如何回答,其实这老头子却不曾说过一句话。祖父话虽不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爷爷,你真是有一点儿糊涂,方法上就有了错处,故反为被二老误会了,老的口上含李子,说不明白,要他说句实在话,但事实上他又却是个一无所知的人。小说中的一切迹象暗示着:翠翠爱情婚姻的发展恍若“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全无明确的轨迹,全然背离了边城人的认知。在这小城中生存的,各人自然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当然也没照当地风气:这些事被认为只是小孩子的事,大人管不着。如若老船夫依旧如对待女儿一般处理翠翠的爱情纠葛,自然就会解开命运的缠绕。然而船夫的关心、臆想、“并不告给”,却在客观上阻碍了翠翠爱情的自然发展,违背了边城自然的天性,失却了边城人对待自然安排的从容。受损失的也同样呆望着,对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与在自然安排下,眼见其他无可挽救的不幸来时相似。

人生是必然有诸多磨难或曰不幸的,正因了诸多的不幸才显出我们幸运的可喜。这本是极自然的,可人生中,人性里偏有了些许情感的念头,让人生出要参与、要改变、要主宰的勇气,以显出我的价值、我的情感、我的不可或缺。种种心意再穿上诸如道德责任的外衣,便使得一切显得冠冕堂皇,光明正大起来了。我们也就坦然接受并且欣然行进起来了。老船夫以祖父的名义行使的诸多行径使得原本简单明了的爱情纷繁起来,混乱起来,最终落入两死一失的境地。祖父安排的结果是翠翠担起了渡船的使命,圆满了渡者的心愿,缺憾了自己的爱情,守候着自然的结果,期待着命运的安排: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忙之错:人性的迷失于自己之错,这另外高处的上帝即是寻找到自己,鼓荡起向死而生的勇气,做自己就是世间的大美。

二、翠翠爱之难——做回自己

翠翠无疑是小说中的亮点,也是沈从文先生老老实实写出的自然人物,在她身上凝聚了边城人的自然特性:翠翠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心灵清明,这也是评论界和诸多读者喜爱翠翠,爱读《边城》的原因。我们自然地盛爱这份质朴,这份清纯,这份明丽。但命运的安排让她在端午节偶然逢着了二老,那一句“大鱼来咬了你”的戏言却悄然植入了少女的心扉,那暗涨的情愫悠悠然蔓延开去,一如那“溪面一片烟”或似“月光如银子,无處不可照及”,原本“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的翠翠骂人了,沉默了,孤独了,不安宁,不自在,感到痛苦,感到缺失。她忍受不住,心中极乱,便哭了起来,哭了一个夜晚。诸多隐秘而神奇的因子一如“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她的心也为这份情绪所笼罩。但翠翠竟是自然的:时间使她成长,似乎在催促她,使她在一件事情上负些责任。她首先要应付爱情的责任:她“感觉着,望着,听着,同时也思索着”,“心中很快乐”,“依然是个快乐人”,那颗小小的心虽然驰骋着一些很神秘的东西,却依然甜甜地睡着了。小心情大感触让她觉得“生活太平凡了”,梦中灵魂美妙地轻轻飘着,巡游着爱的领土,月光下的等待,无语的哭泣……成长总有一些记忆让你体会那么独有的刻骨铭心,似乎为了淡忘,也或似自然的长养让翠翠挣扎出情感的漩涡。一切依旧的生活,却在无声息中什么地方有了个看不见的缺口,始终无法填补起来。大老的意外死去,为这原本如绕山岨流的小溪的情感,为那薄薄白雾所浮着,竟无法分明了。美丽的只是心底的意愿,柔和的也是淡然的期许,终于还是沉默淹没了时间。预言似的话语埋藏了终了的归宿: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为了心底又惊又喜的隐秘的兴奋,摇撼她的情感在一切顶荒唐的事情上驰骋。祖父为着合理的安排,为了一切皆有命在一无所知地奔忙着,无一不备地传授着渡船的事情。而最后的渡过竟是那样漫长,大吃一惊地逃去,臆想中的延迟,不高兴的责问,极有斤两的话语戳破了最后的希望,最后坦然无惧地走尽了命运的无奈。翠翠却是自然地走着自己的路:玩得极高兴,唱了许多歌,照料船只,看祖父,九九归一,翠翠在命运的猝然改变中,终于唤醒了自己,去做自己。心已不怕,身也不冷,好得很,流星带来惊叹,道士语着机语:“早咧!”也许的结局只是小说的无奈,翠翠已然行进在又一条命运决定的路上,一条自己的路上。爱之难或许是古今中外千年万世迄今或往后终究无法释怀的情结,也是文学世界挥之不去的影子,在翠翠如此自然长养的命运中是如此令人唏嘘感叹,也是沈从文先生理想的人性美,同是我们爱《边城》的执因。

忙之错,爱之难,人间莫不如此,或许本无完美,应是局限,才有我们不息的向往,无止的追求,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猜你喜欢
船夫翠翠边城
边城
哲学家与船夫
《边城之材幽之地》
船夫和风
翠翠的心事
极边城暖
初遇二老傩送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
船夫和儿子
话丢了(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