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摩名家经典,塑造典型人物

2018-08-27 10:47陈新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程式化李逵车夫

陈新

很多学生谈及写作中的人物塑造而色变。高尔基曾经提过“文学即人学”的观点,著名文学理论家钱谷融在他的《论文学是人学》中也指出文学的本质规律——文学是人学。许多作家提醒我们:人物塑造很重要。

结合我的写作教学经历,我深以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引领学生揣摩名家经典中的人物,教给学生塑造人物的方法,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

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写作是长在阅读大树上的艳丽芬芳的花朵。要想刻画好人物,必须学会阅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七—九年级学段在阅读部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写作部分指出: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关于人物刻画的一些要求:能激起读者的情感体验,能使读者获得人生的启示,能使读者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能使读者透过个性化的语言把握人物特征……

可目前大部分初中生的写作现状是:人物脸谱化,刻画程式化,表达肤浅化……

这与学生的阅读积累有关,与他们的年龄阅历有关。那么,人物刻画怎样才能避免脸谱化、程式化、肤浅化的问题,塑造出中学生笔下独特的典型人物呢?比较异同,揣摩方法,训练思维,有助于塑造典型人物。

一、比较异同,避免人物脸谱化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作者,就可以塑造出一千个典型人物。鲁迅、巴金、老舍、杨绛都塑造过人力车夫的形象,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鲁迅的刻画与老舍、巴金、杨绛刻画的车夫有何异同。

鲁迅在《一件小事》中这样刻画一个底层的善良的人力车夫:

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一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是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这段文字中的人力车夫几乎没有正面出场,也没有我们常见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描写的语句不过是由“我”眼中所见、心中所想表现出的只语片言,却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一个“下等人”高尚人格的力量。车夫的负责任和我的自私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增加了我的渺小感,凸显出车夫的伟大,以间接而含蓄的笔墨突出劳动者的朴实无私。在表现形式上,近似于人物速写画,又近于当代的小小说,短小精悍,清新可人而意味深长。

老舍的《骆驼祥子》对命运悲惨的人力车夫祥子的刻画是大家熟知的,用典型环境烘托人物,用白描、拟人、排比、比喻、夸张等手法写烈日下拉车的艰苦危险,对人物的描写建立在景物描写之上,此处不再赘言。

巴金在《一个车夫》中这样刻画一个底层的人力车夫:

在我的眼前晃动着一个瘦小的背影。我的眼睛没有错。拉车的是一个小孩,我估计他的年纪还不到十四。……

我借着灯光看小孩的脸。出乎我意料之外,它完全是一张平凡的脸,圆圆的,没有一点特征。但是当我的眼光无意地触到他的眼光时,我就大大地吃惊了。这个世界里存在着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是不存在的。在那一对眼睛里,我找不到承认任何权威的表示。我从没有见过这么骄傲、这么倔强、这么坚定的眼光。

我们买了票走进公园,我还回过头去看小孩,他正拉着一个新的乘客昂起头跑开了。

作者运用了“画眼法”着力刻画人物的眼睛。这是一个没有家却独立生存的孩子。父亲为吸毒赶走了母亲,卖掉了妹妹,遗弃了他。虽是底层年幼的小车夫,却有担当。他是黑暗社会的一抹亮色。

杨绛在《老王》中这样刻画一个底层的善良的人力车夫:

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这段文字刻画的车夫老王令人印象深刻。孤苦伶仃而又残疾的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一生凄凉。 老王善良厚道,知恩图报。他需要钱,可不贪钱,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即使在特殊时期,他也能认准钱钟书和杨绛是好人,临死前仍不忘报恩。穷苦卑微的老王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杨绛的“愧怍”反映了她人人平等的观念,呼吁关怀不幸者。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同为一类人——人力车夫,同处于社会的底层,但人物年龄不同、外貌不同、衣着各异、精神世界同中有异。我们绝不会认错其中的任何一个。仔细观察,比较异同,写出人物各自特征,我们必然能够避免人物脸谱化。

二、揣摩方法,避免人物程式化

写作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就会在刻画人物时按照流程描绘,工厂式地批量生产人物,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

同一类人是比较难写的,但我们只要注意用不同的方法来刻画,就能够避免程式化。

如果在同一部作品中出现一大群“反贼”,我们该如何写呢?

经典名著《水浒传》告诉我們:方法多变可以有效防止程式化。现以相似的粗人鲁智深、李逵为例,揣摩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首先,用绰号避免程式化。鲁智深的绰号是花和尚,李逵的绰号是黑旋风。鲁智深虽被逼在五台山做了和尚,却酒肉不忌,杀人放火,确是符合 “花和尚”这一特征。“旋风”在宋时是炮的代名词,而李逵绰号黑旋风,一是说李逵长得黑,二是说李逵在上阵时像旋风一样风风火火行动迅猛,脾气暴躁,一点就着,像炮一样。

其次,外貌描写避免程式化。写鲁智深是“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纻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写李逵是“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體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杀下云梯。李逵真勇悍,人号铁牛儿”。

再次,语言描写避免程式化。写鲁智深是“粗中有细”,在打死镇关西后,说镇关西是诈死,为出走赢得时间; 在五台山时,第二次下山喝酒,怕店主人不卖给自己酒就自称自己是过往的僧人;在桃花村投宿的时候,自称自己是五台山的僧人。前后的变化之大,足见鲁智深“粗中有细”。

我们不难发现:书中的动作、心理描写也避免了程式化。作者尤其关注细节,增加人物区分度。

清代著名小说评论家金圣叹说:“《水浒传》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性,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绊,阮小二粗鲁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

纵观全文,同为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不但有各色各样的绰号,而且有各色各样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此外,不同的细节有效地避免了程式化。

三、训练思维,避免人物肤浅化

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与知识同步增长。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

现在有不少网络小说写手运用电脑写作软件来写作,作者思维能力弱化。

目前电脑写作软件至少有二三十种。模板分类生成:人物描写男性,人物描写女性,古代女子描写,古代男女描写(合),古代男子描写,女子悲伤描写,女子声音音质描写,女子笑描写,女子综合描写(合),女子漂亮气质描写,老人描写等。网络写手只需输入关键词,便可从中找到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写作资源,稍加排列组合,一部“快餐式”作品便诞生了。描写人物大多是“高富帅”“白富美”,惯用语句在这篇文章刚看罢,那篇文章又登场。看完后第二天再想想,咦,昨天我看的文章主人公是谁?到底长啥样?善于思考的读者往往一眼便能发现这些人物大多是“傻白甜”式的“木乃伊”,缺乏思想性。

真正的作家必定是要像曹雪芹那样“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整日思考,如痴如狂,连做梦都在构思。所以他笔下的宝玉是“容颜姣好,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暝视而有情”。黛玉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闲静如姣花照水;形动如弱柳扶风”,一幅古代病态美人图,跃然纸上,令人永生难忘。透过宝玉、黛玉、宝钗、王熙凤等一大批典型,我们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体悟到了家族和封建王朝的兴衰。

好的文学作品,人物必然是具有独创性的。以上所说的只是沧海一粟般的浅见。刻画人物无定法,贵在得法。就让我们慢慢走进文学的殿堂吧!

猜你喜欢
程式化李逵车夫
“三个车夫”之鉴
论《水浒传》中李逵悲剧命运的成因
人力车夫
不打不相识
胡适笔下的“人力车夫”
河西走廊岩画图像流变及特征
论西方戏剧的写实主义对当代戏曲的影响
京剧服饰的文化内涵
宋江给李逵的一封信
李逵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