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课本与读本的跨联教学

2018-09-01 09:40张保莉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读本主旨课本

张保莉

文学素养的提高离不开阅读基本功,而学生时代正是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的关键时期。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据此,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必修课本和读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然而,教师或荒废“读本”,或随意处理“读本”,学生无暇阅读读本。结果是尽管读本与课本联系紧密,考试也多有涉及,但是学生多因教师误导或自身忽视而在考试中招架不住,败下阵来。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使教本与读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指导呢?

一、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美国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原理, “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考查学生心理可知,考试要考“读本”,而学生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课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课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首先应当对作为课本延伸的“读本”给予高度重视。课本内容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了,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而“读本”就是例题的延伸与拓展,学生在阅读与做题的过程中懂得举一反三,效果当然不能同日而语。譬如,课堂教学中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阅读分析进行小测验等。

二、比较人物性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了一位古代说士形象:勇赴国难的烛之武。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延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学生阅读读本上的《宫之奇谏假道》,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让学生揣摩出宫之奇的政治远见;与《滑稽列传》进行比较,揣摩淳于髡“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以及“微言谈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的讽谏才能。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教师可要求学生与读本中的《程婴与杵臼》进行比较阅读,分析荆轲与两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而程婴与杵臼立孤复仇的行为则表现了他们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崇高品质。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既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探究人物成因

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中,有不少学生认为,在春秋战国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像烛之武这种能言善辩的人有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课本课下注释:“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并提出问题,晋文公长期逃亡在外,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然后再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教师这样处理,不但扩展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课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人物性格的成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感知人性多维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孔子在教学过程中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但是,这是否就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人们去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就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五、把握倾向基调

阅读文章就要概括文章重点,要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通过课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就可以磨砺学生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既涉及对人性的解读,也涉及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我们可以把它和读本中的《杨志卖刀》对照阅读。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林冲和杨志面对的都是黑暗的封建社会,但被逼上梁山的原因却各不相同:林冲委曲求全、忍辱负重,换来的是以高俅为首的统治阶级的步步紧逼,幻想彻底破灭;杨志思想正统,一心想谋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却被现实无情地粉碎了梦想。在阅读这两篇作品时,教师要告诉学生不仅要对人物形象作充分的分析,更要对当时的社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六、拓延文章主旨

一般说来,同一时期的作品在主旨方面有某些相似点,在其中一篇入选教材时,课本和读本会同时选用有关联的几篇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就需要注意立足课本,适当延伸读本。如《庄子》一书,课本选用了《逍遥游》和《庖丁解牛》。《逍遥遊》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遊境界”。但是,庄子这种贬抑大鹏、为自己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做法,并不能减弱我们对大鹏神奇形象的向往。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在《庖丁解牛》中同样有所表现: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极出世,却让人看到了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两篇课文的学习比较,把这种主旨引申至《秋水》。《秋水》的主旨本在宣揚事物的相对性,却让人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教师需要具备辩证的眼光,再引导学生把这两种思想延伸到读本中进行操练,很有意义。

总之,课本与读本的跨联应当与学生的直接“利益”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功利的目的,又有精神的需求,而本质上又是一种迁移。显而易见,二者的整合势必产生良好的效力。然而,课内知识有限,课外知识无限,想要充分发挥读本的作用,关键还是要教师大力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或借鉴吸取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浑源中学(037400)

猜你喜欢
读本主旨课本
雏燕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主旨演讲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平淡真实显主旨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