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语文应注重“三归还”

2018-09-08 11:14叶曲峰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8年8期
关键词:本真语文教学

叶曲峰

【摘 要】当下语文教学中出现了种种浮华倾向,这主要源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精神实质领会不深,把握不准,追求形式,搞花架子,走过场,中看不中用。该文从语文“工具”价值的角度出发,从“质疑问难”“品读解惑”“语言实践”三方面出发,把本真的语文还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归还 本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内容不断拓展丰富,教学手段变得先进多样,学生也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但在新老教学思想的更替中也出现了一些华而不实的问题。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老师为了“营造”一个完美的课堂,绞尽脑汁,花样翻新:精彩的音像资料、热闹的合作探究、逼真的师生表演、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令人遗憾的是,许多课堂看似热闹,实际收效甚微,这主要源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精神实质领会不深,把握不准,追求形式,搞花架子,走过场,中看不中用。如何摈弃种种浮华倾向,把本真的语文归还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呢?下面拟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路上的一些做法。

一、把质疑问难还给学生

喜欢质疑是孩子的天性,曾几何时我们把孩子的这种天性也剥夺了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就得教给他思考。”然而仔细观察我们现今的一些语文课堂教学,要么教师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教师的劳动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要么名为让学生发现问题,实际却是不管不顾的“放任自流”,多了一些没有价值的思考,出现了“两面倒”的现象。如何防止这两种倾向、把质疑问难还给学生呢?我们的做法是: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教材,自己产生问题,自己质疑;教师在课堂中变“主动”为“被动”,守株待兔,待“疑”而起。例如有位老师在上《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板书完课题就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学生就回答:“谁去钓鱼?”“钓到什么鱼?”“这条鱼有多大?”“钓鱼的启示是什么?”该教师认为学生们想得周全,并大加赞赏。其实从中可以看出,前三个问题基本没有什么价值,而后一个问题却是本课的课题,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就能想得到。这样的质疑问难只能说是流于形式的作秀,以为贯彻了新课改精神,其实是一种作秀、走过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厌倦。而有的老师因为质疑问难难于把握,甚至放弃了这个环节,也是不可取的。

把质疑问难归还给学生是语文阅读教学回归本真的一种表现,它认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一种互为动力的关系,偏废任何一方都是不行的。质疑问难让学生经历了自主学习的过程,课堂上也不再从零开始,教师的作用表面上看是被淡化了,实则不然。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确的教学观念、渊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准确的教材把握、合理的教学设计、灵活的课堂调控,甚至要求教师具有迷人的人格魅力。通过不断的质疑问难,学生一旦形成自学能力,学会自我发展,就学到了“一生有用的东西”。

二、把品读解惑还给学生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是实实在在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研读“品”出来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的课堂教学却是满堂的问答“对话”,学生根本没有品味文本的时间,语文课没有“语文味”。也有一些老师干脆运用琳琅满目的电教手段来替代学生的品读,好像一节课没有使用多媒体就不是现代教育似的,这也是不可取的。过多地展示形象和立体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大敌,因此,语文教学要把品读解惑归还给学生。关于品读文本,叶圣陶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法理内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达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语言知识才会更加牢固,语文能力的形成才会更加有效。所以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和语段,进行反复推敲,仔细揣摩,让学生领悟语义,体会情感。如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学生对“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就争得面红耳赤。一部分学生认为,白求恩是我们的客人;一部分学生认为,白求恩不是我们的客人。正当两边争得不可开交时,一个学生发表了新的看法:“他又是客人,又不是客人。”这时可以因势利导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对新的意见进行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白求恩是加拿大人,来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当然是我们的客人,可是他不把自己当作客人,而是把自己当作一名八路军战士,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所以他又不是客人。在分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重视学习结果为重视学习过程,不仅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把“教”的主動权也交给学生,教师仅起“导”的作用。

三、把语言实践还给学生

本真语文还要把语言实践归还给学生,在课堂中,许多老师往往只注意了听忽视了说,只关注了读忽略了写,这样的理解和教学都是片面的。在教学上,教师的课堂练习设计要重视知识的前后整合性,使学生学会迁移运用所学的知识。在词语教学中进行说与写的训练,让学生用所学的词语仿照课文口头扩词、扩句等;在句子教学中重视优美语句和典型句式的积累,并通过仿写句子,练习把句子写完整、写具体,在段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构段方式仿写一段话。

练习是学生获取、巩固和应用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无论是词语、句子教学,还是段、篇的教学,随处都可以找到“留白”处,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契机,提供练习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训练,体会语言运用的乐趣和表现手法运用的妙处,为今后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课堂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读写结合,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将阅读与习作实现有效对接,为学生创设了语言实践的机会,搭建了语言实践的平台,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凸显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参考文献】

【1】史春妍.静下心来教语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范颖琼.从“语文味”谈开去.南师大厦门小学学科带头人培训班讲座(课件)

【3】潘文彬.把纯美的语文献给儿童.南师大厦门小学学科带头人培训班讲座(课件)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本真语文教学
本真
粽子
让本真成为一束光
直观严谨相辉映,运动变化显本真
固守本真方可流芳百世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