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农村初中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分析与实践

2018-09-11 10:35郑妙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初中科学核心素养

郑妙芳

摘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条件。基于此,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戴村镇初级中学为例,着重探究农村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立意实践措施,以达到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发挥教学课堂实用性的目的。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初中科学;教学立意

引言:我校是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一所普通的农村初中。近三年来,我校科学教学围绕“优化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突破了传统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思维融合在一线教学过程中,构建人文培养教学模式;寻求更新的学科教学立意角度,达到对学生知、情、行、意的多元化“核心素养”的引导。

一、我校学生核心科学素养培养内容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文化知识,适应终身学习和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要性品格和关键性能力。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基础、创新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三方面[1]。

所谓文化基础,就是学生具备基础性知识底蕴。以中学科学来说,就是通过科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了解简单的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相关规律等。创新能力,就是指学生能够通过学科内容,形成自主学习的价值观,并在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实行思想价值、技术方法的创新。例如: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自主研究太阳能台灯。而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将已经学到的知识,应用在生活实践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例如: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知识学习,自主进行电路设计,树立节约、环保意识。

二、我校学生核心科学素养培养目标

我校根根农村初中的具体现状,将提升初中学生核心素养,进一步解析为:1)通过学生身边的实物,学习简单的科学知识,辅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内容,实现对学生创新、动手能力的培养;2)教师进行科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理论与科学内容实际验证的关系,彰显科学知识的魅力,实现启发与诱导式教学的有机结合。3)初中科学教学,要让学生形成节约资源、能源探索、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综合性人才输出提供保障。

三、我校科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培养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1.成效归纳

近三年来,我校以初中科学学科为代表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开展取得了突出成绩,结合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相关部门公布数据信息,将2015-2017年,萧山区戴村镇初级中学科学学科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培养情况解析如表1[2]。

结合表1中数据来看,我校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科学知识学习培养效率提升了4.2%,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了9.95%,科学精神提升了8.18%,说明学校的科学学科教学工作开展,达到了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2.劣势解析

(1)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立意不够均衡。结合表1中关于教学开展情况的分析来看,教师实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科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直处于较高的培养比例,2015年为80.11%,2017年为84.31%。教师能够结合科学知识,逐步增加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和科学精神引导从2015年50.27%、55.10%,到2017年60.22%、67.28%。虽然也有所增长,但与学习能力的增长数据相比,依旧存在较大的悬殊。说明学校教师的整体教学理念还有待提高,对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无疑是一种不均衡的引导,会造成学核心素养能力偏失的情况发生。如果该校中学生,长期处于这种教学培养立意的引导下,很容易使学生出现“木桶效应”,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严重制约。

(2)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提升速率缓慢。我校在近三年来的实践情况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数据变化呈现上升趋向。但我们从这些数据的变化速率来说,通过科学学科教学的调整,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只有学习能力提升始终保持80%之上,其余两部分的数据变化,仅仅是从50%-68%之间变化。这一数据到的变化趋向,侧面反映了萧山区戴村镇初级中学学科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科学精神的培养依旧处于缓慢的转变状态。同时,我们结合学生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层面的数据变化,也能够映射出出教师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立意单一性的问题,致使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速率缓慢。

(3)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实践主体不明。从表1中数据来看,我校在科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更破偏重于学认知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科实践和科学精神的分析上,始终处于单薄的状态。表2为萧山区戴村镇初级中学科学教师教学立意信息表[3]。结合表2中数据分析,教师在每一节课教学过程中,均按照同等比例,对科学知识的教学立意方向进行引导。虽然这种教学立意方式,符合中学生科学教学的指导目标,但学科中的内容,并不是所有内容,都能够满足这种能力培养分配比例。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加区别的进行核心素养培养能力的综合引导,会导致学生核心素养实践教学的主体性模糊,对学生造成学习干扰,且这种教学方式具有模板套用的问题,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导致学校科学学科教学实践成效性提升缓慢,实践效果不佳。

(4)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开展连贯性不足。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连贯性不强,也是我们通过学校科学学科教学数据反馈出来的问题。

从表1中数据来看,2015年,该校科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率为80.11%、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率为50.27%、科学精神培养率为55.10%。而2016年,学习能力培养率为81.25%、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率为54.93%、科学精神培养率为51.93%。2017年,學习能力培养率为84.31%、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率为60.22%、科学精神培养率为51.93%。三年内,除了文化能力增加始终保持稳定增长,剩余部分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融合,均在2016年期间出现了一次回落,这说明学校在运用科学课堂教学,进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的连贯性较差。而整体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保障度较低,部分中教师始终存在忽视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或者无法进行科学教学融合的情况,这对中学生的能力培养无疑是一种致命性的冲击[4]。

同时,学校教师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不连贯,也是造成学校科学学科教学数据出现波动的主要问题。如果不能突破这一课程实践问题,学校在科学学科教学未来开展过程中,依旧存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培养渠道不够完善,学生能力发展不全面的问题。

四、优化中学科学教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立意措施

1.学科教学思维的同等化引导

初中科学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探索精神,自主探索能力,是学生合作实践的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学科教学时,首要优化措施就是要实现学科教学思维的同等化引导,突破当前学校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立意偏失的思维实践理念。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科学内容,制定一个学科教学计划,并从学科内容中,逐步对学生科学知识引导,寻求多方面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开展更具体的教学视角。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将固定式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逐渐转变为结构化的延伸培养模式,彰显学生为主导的教学课堂。例如在开展《观察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立意,是引导学生认识简单的生物知识,进一步对生活中的生命体细胞规律进行自主探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显微镜观察叶子的细胞结构,同时,也自主借助放大镜对叶子脉络进行观察。该教师依据学生的这一行为,让学生自主进行植物叶子成长观察实验。通过这一教学实践,将科学教学立意与发散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机结合,是学科教学思维的同等化引导在实践中落实的代表[5]。

2.学科教学形式的引导化探索

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达到对学生认知、思维、运用能力的综合培养,是初中科学学科教学,促进学生核心能力发展的举措。

(1)主导式培养。学科教学形式的引导,就是要将学科教学的开展,与学生的能力提升需求相结合,将自然学科知识主导性教学,变成核心能力补充教学方式,使学生核心能力提升,转变为自主学习补充途径,这样,自然也就能够达到发挥学科知识作用,促进学生能力增长的作用了。

例如在开展《物质的性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变成水,水冻成冰,冰又融合成水的现象,我们该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有的同学说是水自然变化,有的说是温度变化的结果。教师依据学生给予的回答,进一步对课题的变化进行课堂分析,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自主性探究,然后让学生分组动手进行实验证明。

案例中教师这种教学方式,就是结合科学知识,以生活中常见现象为例,探究学生核心素发展能力,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核心能力的引导过程。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没有直接进行科学现象分析,而是在学生的分析思路上“二次”引导,体现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引导式立意的实践方式[6]。

(2)延展式探究。引导式教学模式的探索,要求教师应从学科知识主体上把握教学立意,同时又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自主探究空间,实现学生知素养、实践能力、科学精神综合性发展。

例如在进行《运动和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在课堂中提出了“苹果落在地上,人能够静止站在地面上”相关学习观点,还从“省力与费力”的视角,让学生设计实验托运小车,将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生活中可能应用到的工具结合在一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中进行设计作品交流,并为同学讲解“自主创意”产品的优势和作用,然后教师进行课堂点评。

案例中教师的实践教学实践,将科学教学的立意,定位在科学知识的运用与自主探索上。同时,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借助小组合作探究实践模式,也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进行培养,直接与间接培养方法协调运作,也在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占有不可忽视作用。

3.教学立意需主次分明

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科内容,实现促进中学生能力提升,实践能力、独立思维能力提高,必须将学科教学的立意设计上,分清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达到学科教学实践一针见血的培养方式。

(1)学科主导性引导。教师对学科教学基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必须以教学内容为基础,适当的进行取舍。

例如在上《生活中的水》一课时,主要从“水的形态、水的种类”等科学基础知识,以及“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怎样进行水资源管理、二次利用?”的科学精神角度进行启发教学。而《电路探秘》这一章的教学立意,应主要从“电路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设计、分析”两方面进行教学。由于教学内容不同,实行教学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就要从不同的方面,把握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形成灵活的教学培养方式,也是现代学科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有机结合的代表。

同时,这种可选择式的课堂教学目标性设计,能够进一步突显教学课堂实践的主题,使教师的科学知识教学课堂更加立体,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内容也具有层次化、清晰化的特征,也就实现了对现代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入的目标。

(2)教学思维的引导。学科教学主次分明,就是要形成对接性的课堂实践思维。教师可以依据实践教学需求,适当的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课堂活跃气起来。但教师必须始终将课堂多样能力的培养与启发教学,与学科知识的核心内容关联起来,避免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这也是现阶段我校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的要素。

例如在开展《植物与土壤》教学时,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到操场上进行课外实践。但教师让学生自主进行分析前,提出了“植物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得土壤中的养分?他的表现形式有哪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寻找,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这种教学实践方式,充分发挥中学生“好奇、探索”的阶段性特征,将课堂教学课堂设置在户外,这是对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索能力的進一步培养。同时,教师也运用“植物与土壤”的学科研究内容,让学生沿着科学知识的主体线路,开展教学信息的综合分析,避免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丢失掉学科知识探究的主要内容的问题。通过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达到了增强科学学科的课堂学习趣味性的作用,是一种较为高效的课堂教学立意实践方式。

(3)实验操作的引导。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操作或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不但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巩固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亲自参与科学发现的过程,得到了科学方法的启蒙。如在学习浓硫酸吸水性时,要求学生利用物理原理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分析:盛放浓硫酸的细口瓶设置一段时间后,瓶内的压强会如何变化?减小,如何证明呢?学生设计了用内置气球形状的改变和水银柱液面变化方法,如图所示两套装置:

教材中,有许多实习、探索与研究、演示,都可以细化为可以实验操体的课例,帮助学生参与设计,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4.构建连贯性的核心素养培养结构

推进现代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学科教学的相互适应,为学生能力提升构建一个长久的培养途径,就必须结合中学生的实践环境,构建起连贯性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

其一,做好学科教学计划,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科学教学主体中的核心要点。教师必须突破成绩衡量,是唯一标准的信息分析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的全方位解析,突破现有经济发展结构。例如在科學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按照《离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空气与生命》、《植物与土壤》、《电和磁》学科内容安排与设计,分别结合每一章节的导读内容,将科学知识认知、动手实践、抽象思维引导、合作探究、自主创新等,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体现方式,进行章节归,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解析图。教师在后期实践教学过程中,就以此为学科教学立意主要参考标准,同时也适当的进行课堂是实践中,对学生逆向思维、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框架切分等,更加宽泛的核心素养方式进行全面探索。教学实践证明,这样能够将中学生核心素养探究,与科学学科教学内容针对性整合,利用学科知识,促进学生发展。

其二,在学校科学学科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引导过程,也结合课堂测验、口头提问、学科内部知识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课堂学习过程中,进行核心素养的提高。例如:教师针对《电和磁》本章中的生活现象,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引导。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主动发问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的方式,从而逐步进行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构建,促进学生能力的增加。

结论:综上所述,三年来,我校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科学教学内容,设立具体的教学目标,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立意不够均衡、部分提升速率缓慢、培养实践主体不明、核心素养培养开展连贯性不足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将学科教学思维的同等化引导、学科教学形式的引导化探索、教学立意需主次分明、构建连贯性的核心素养培养结构,优化现代中学科学教学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新教育理念与人才自身发展有机结合,不仅规避农村初中科学教改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了农村初中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韩雅娟.应用基于核心素养的“问题串”突破化学教学难点[D].闽南师范大学,2017.

[2]王文玉.四重表征在中学电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合肥师范学院,2017.

[3]张铁牛.中学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7(04):27-30.

[4]丁桧.中学生态文明课程中生态文明科学与基本生活需求的内容设置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5]常毅.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学生人地观念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6]刘江田.化学核心素养及其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以2016年高考江苏化学试卷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Z1):54-59.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戴村镇初级中学311261)

猜你喜欢
学生核心素养初中科学核心素养
浅论苏式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微课不微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研究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优化的具体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