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意象 品意脉 明意旨

2018-09-13 10:46王海燕
考试周刊 2018年66期
关键词:意象

摘 要:要真正读懂一首诗,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的分析是不够的,要通过分析意象,进而把握尺幅之间流转的意脉,最终整首诗所要传达的意旨全出!

关键词:意象;意脉;意旨

要真正完成对一首古诗词的鉴赏,必须由意象入手,以意象为抓手,草蛇灰线寻意脉,最终明意旨,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笔者就是循着这样的思路带领学生走进苏轼的《定风坡》,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苏轼伟大的人格魅力,成功地完成了一次诗歌教学。

品读诗词,首先要析意象,《周易·系辞上》说“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古代圣人创制物的象,是为了表达人的思想意义。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浸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同时也是诗词鉴赏的突破口。教授《定风坡》这首词,我先从“雨”这一意象入手导入新课。首先我设置一个情境,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话题或小故事来引出问题,这样就不会使问题过于直接、突兀。我问学生在生活中可曾遭遇过突兀其来的大雨,并如何面对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踊跃发言,当有学生回答“逃之、避之”这两种面对大雨的态度后,我适时抛出一千年前的苏轼也曾遭遇过大雨,那么他是如何面对这一问题,导入了新课。

接着,我又针对“雨”这一意象,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分析其特点:突兀其来——同行狼狈 来势凶猛——穿林打叶 来去匆匆——已而遂晴 总之,这是一场骤雨。在雨中,诗人“竹杖芒鞋,吟啸且徐行”,这场自然的风雨是诗人活动的一个空间、一个背景,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陪衬作用。接着,诗人由眼前的冷雨想到了烟雨,诗人又给我们引出了“烟雨”这一意象。那么烟雨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抓住烟雨的形态、质感进行了回答,之后教师加以明确:“像烟雾一样的蒙蒙细雨,从空间上看,四处弥漫,无处不在;从时间上看,绵长不绝;从质感上看,迷蒙空灵,似梦似幻。”接着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那么,苏轼是如何面对人生的烟雨呢?他披着蓑衣在烟雨中悠游自在,任凭风吹雨打也泰然处之。再大的雨也有停歇的时候,一场骤雨初歇,料峭的春风吹醒了他的醉意,山头斜照似招手相迎,诗人回首来时路,发出“歸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感慨!最后进入“无风雨”的境界。通过对“雨”这一意象的分析,一个手执竹杖,脚穿草鞋,顶风冒雨,在雨中吟啸且徐行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可亲可敬。至此,通过对意象的分析,一个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一首诗仅停留在意象的分析上是远远不够的,要确切理解《定风坡》一词的情感意蕴,就必须带领学生深入其言语内核,品析其潜在的意脉流转,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那么,何为意脉?“意”即思想感情,“脉”即脉络联系。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不少人谈到作品意脉,宋无可《藏海诗话》有“意脉连贯”之谈。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艺林学山二》有“意脉直贯”之说。笔者认为,意脉就是诗文深层结构里蕴涵的情感脉络,是作者的心路历程,如同经脉相连,贯穿全身,它使诗文得以成为生气灌注的艺术整体。

这首词的小序部分交代事件的起因:沙湖道中遇雨,这是全文意脉的起点。不巧的是雨具被先行的人带走了,那么词人与同行者的表现有何不同呢?学生答道:“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浑然不觉。”词人身处骤雨中,却唯独不觉狼狈,反而在骤雨中吟啸徐行,气定神闲,泰然自若,无所畏惧,无视风雨,胜似闲庭信步!词人由眼前景想到心中事,意脉呈线性结构螺旋式上升,诗人由冷雨想到了烟雨,由骤雨中的“不觉”到烟雨中的“任平生”。我让学生分析一下“任”字有何深刻意蕴,一位女生侃侃而谈:“一个‘任字意蕴丰富,任它风吹雨打,任它乱云飞渡,我自潇洒自如,无所拘束,披着蓑衣在烟雨中度过一生也泰然处之,”好一个“任”字,写出了诗人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任性,有点笑傲江湖的味道!如果说在骤雨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是意气使然的话,那么在烟雨中的任平生便多了几分镇静与从容、潇洒与倔强。精彩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山头夕阳斜照,落日的余晖笼罩着巍巍青山,对于历经劫难的诗人来说,落日的余晖给他带来了一丝暖意,诗人以一个“迎”字透露出雨而复晴后的那份喜悦,此时他已把落日当作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高兴地迎上去。在夕阳温馨的光辉里,诗人回首先时淋雨之地,发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感慨,此时,诗人的心里已经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他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普照也好,在他心里已等同视之,既然如此,就不需有盼晴、喜晴的心事,无碍挂于心。无论身处何种境地,皆能坦然面对,诗人的情感此时趋于平和冲淡,由烟雨中的潇洒镇静发展到此时的乐观旷达、超凡脱俗,那么,最后诗人的全部意脉,归结何处呢?集中在一“归”字上,归向何处?仅仅是归家吗?绝不仅于此,词人此时的内心已是一个宁静祥和的桃花源,他要“归于心”,回到自己构筑的心灵的驿站,心灵的家园。此时,苏轼已经经历了骤雨、烟雨、无雨三个阶段,就外部世界来说,从大雨突至雨而复晴,也象征着他人生的三个阶段;就内部感受来说,是他思想的三个境界。这些情感的活动处于一种动态,文章的意脉在尺幅之内流转,为线性的曲折状态,诗人由骤雨中的不觉到烟雨中的任平生再到无雨时的归去,由无视风雨的无所畏惧到烟雨中的潇洒镇静再到无雨时的旷达自如,这就是词人情感思维的轨迹,意脉不仅反映了诗人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显示着这种思维达到的深度。

通过析意象,品意脉,最终水到渠成,意旨便显豁出来了。面对自然的风雨,苏轼毫不畏惧,我行我素,坦然面对,那么面对政治风雨、人生风雨,他更是泰然处之,处变不惊,无论身处怎样的困境,他都能以一颗豁然旷达、超然物外的心来面对。这其中蕴含着当下即是的生活哲理,而这一哲理又是通过道中遇雨这么一件小事揭示出来的,因景生情,因情生理,这包含深刻哲思的顿悟,像一道天光照彻着诗人的内心,他将人生看得几乎清明,人生就是一场雨,如烟雨般无边无际绵长不觉,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一“归”字,是意脉的最终结点,也是这个意脉的高潮所在。至此,苏轼达观的处事态度和旷达的胸襟通过对“雨”这一意象的分析和对流转的意脉的品鉴得以揭示,教学目标达成。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事。在烟雨迷蒙的四月带领学生走进苏轼的风雨,感悟苏轼的情怀,是一件乐事!

作者简介:

王海燕,福建省宁德市,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意象
雨的文化意象
新自然主义的意象之美(视频)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一场细雨,携着意象而来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意象、形神
从意象的选用看幼儿诗的仿编与创编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