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寒邪》教学设计

2018-09-25 09:42梁永林余磊李兰珍刘稼任红艳成映霞孔令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4期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设计

梁永林 余磊 李兰珍 刘稼 任红艳 成映霞 孔令娟

摘要: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本文从教学目标、学生特点、重点难点、教学活动、教学媒体、教学反思、教学改革七个方面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视设计怎样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寒邪;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4-0206-03

为实现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需求,逐步实现从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门重要的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我们在教学改革中着重从“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三方面进行讲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热情,培养自主能力。除传授理论知识以外,还进行职业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培养等育人工作,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期望学生以下几方面均有所收获。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寒邪的概念;

2.掌握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征“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3.了解感邪的环境。

(二)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自学能力和建立中医“类比”的思维能力,使之能准确判断致病因素是外感病因或是内伤病因,根据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的致病特征,学生能说出生活中可从哪些方面判断寒邪存在,会通过临床表现来确立寒邪病因的能力,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理论正确指导人们顺应自然、适应自然的能力,以期更好地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正确的预防保健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探究自然,被中国古代文化的深邃魅力深深吸收,激发学生学习中医思维及中医的兴趣;

2.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主动运用已有的对自然六气属性特点的认识水平,判断患者是何种致病因素,使学生感知运用“审症求因”方法认识六淫病因对临证思维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建立主动运用中医认识病因这一特有的思维方法的态度;

3.培養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使学生感知“道法自然”的重要性,感悟到天地对自然万物及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自觉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从而树立主动顺应自然的思想,并提高运用中医预防疾病的意识。

二、学生特点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学情分析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1.学生的知识基础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学生有了《中医基础理论》前面内容的学习,初步掌握了中医学相关的理论基础。但学生缺乏对临床疾病的认识,及缺乏对中医思维的系统培养。

2.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析:通过前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对整体观念、中和思维有了初步了解,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由于教学对象是具有现代思维意识的大一新生,对中医抽象的理论和思维难以理解。针对这一认知特点,我们在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围绕问题设置讨论,师生互动,积极培养学生中医思维,使之获得质疑灵感和解疑方法,并适时以言语、目光和示意对学生所提的问题给予鼓励赞许,对价值不大的问题也不轻易否定,使学生消除思想包袱,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增强探索知识的信心,迸发思维的火花,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所以教学中需要形象明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还有些学生对原有的知识没有掌握或出现知识遗忘,所以有些内容需要回顾性的去讲述,使新旧知识衔接起来。因此,学生理解本节内容有一定难度,学习有一定难度。

3.学生的学习风格分析:中医学专业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有待提高。一方面要需要将部分枯燥的内容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4.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学生自尊心强,不喜欢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多鼓励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疑惑。运用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归纳,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根据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确立了重点。整体观念(天人合一)是中医学的主导思想,是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已渗透到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是阐释人体生理病理,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的基础。因此,基于整体观念、中和思维、象思维来掌握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强化重点上,首先在课件上加以标注,引起学生关注;力求在时间安排、授课语气、教学策略设计上突出重点;其次提出问题,强化重点,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最后通过图片、箭头示意等方法强化学习。

2.教学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判断,整体思维和中和思维都是较抽象的思维方法,因此学生对“审症求因”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较难实现的教学目标,由于学生对自然现象观察的认识程度不同,“取象比类”思维方法的运用也是需要训练学生逐步构建的,是本节课的难点,将在后续知识的教学中不断强化和固化。通过课堂观察图象、影视、gif等,辅以形象的解说促进感性向理性的升华。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

1.教学内容。本课程采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专业入门课程,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各科及中医经典著作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通过学习和掌握本课程的该内容,对提高中医认识病因“审症求因”能力及临床诊断、思维时运用“比类”“演绎”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本次教学内容位于第六章病因,第一节六淫,寒邪。

本节内容主要学习寒邪的概念、及性质和致病特征;要求掌握寒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征。另外在傳统教学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①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界中寒的气候变化之象,来理解寒的性质,增强感性认识;②引入中医思维学中的整体思维、中和思维理解寒邪的概念;③导入临床症状之象,运用“比类”“演绎”的思维方法,培养中医思维,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根据《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本科)和《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要求,《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第一节六淫,寒邪教学安排20分钟。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注重古代东方特有的思维方式。因此,要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就必须弄懂中医学理论中所包含的哲学内容和思维方法,做到这一点,才能深刻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本质和特点。

2.教学活动。总的教学程序安排为20分钟:设疑引趣,导入新课(2分钟)→明确目标,构建新知(15分钟)→小结提问,课堂反馈(2分钟)→教学评价,提高升华(1分钟)。

(1)设疑引趣,导入新课。首先导入临床常见症状,患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打喷嚏的患者小倩,引发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开始本节课的学习。(2分钟)。

(2)明确目标,构建新知。然后回顾上节讲课的内容,重点强调“中”的重要性。若处于“失中”的状态,正气不正就成为对人体不利的致病因素。即《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再强化六气的概念以说明六气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让学生进入四时情境,思考“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认识到天地是自然万物包括人类的化生本原,同时又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若“失中”则成为邪气。这时六气就不能称为六气了,则为六淫之邪。领会“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思想精髓。同时引出问题探究:“寒气怎么成寒邪的呢?”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淫了怎么就成为邪气了呢?”引导学生回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得出:其是自然维持生态平衡和人体保持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证。

教师结合多媒体授课,力求生动活泼。借助“象”的思维方法,给出图象、gif等直观演示法以设问导入,引导学生归纳自然界“寒”的一些特点,引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再根据中医“审症求因”的辩证思维,以列举法、举例法举出性质类似的临床表现,如举痛痹出现关节冷痛等,运用比类的思维方法,指出病因多为感受寒邪,并反证寒性凝滞;举感受寒邪出现脉紧,头身疼痛等表现,反证寒性收引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同时培养学生“取象比类”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中医临床思维的能力。余见表(教学过程设计)。(15分钟)

(3)小结提问,课堂反馈。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结与提问,考核评价学生对本次课内容的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及培养学生自觉运用中医思维指导临床诊断的能力。(2分钟)。

(4)教学评价,提高升华。通过课堂检测,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开展课后评价,布置适当的作业和实践探究题,同时提供学生本课程的教学资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资源及辅助教材的相关信息[1-6],以加深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深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分钟)。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多媒体引入中医的教学,使宏观、抽象的《中医基础理论》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课堂传递的信息量大大提高,刺激学生的感知兴趣,它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培养学生认识的能力,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提高。

六、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学习过程是一种内化过程,就是学生能动地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指明教学方法时,力求起主导作用,促进而不替代,启发而不越俎代庖,“授之以渔”,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两点: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作好笔记、及时复习。⑵充分利用教材和现代教学媒体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本次课也是通过教学策略的诱导,运用探究法来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观察法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归纳法将有关知识进行总结,对比法将相似又有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比较,解答法来解决学习上似懂非懂的问题,讨论法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一种团队精神,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结合临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应用能力的教学目的,激发学习兴趣,达到乐学的目的。

通过课堂检测,反馈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布置适当的作业和实践探究题。

七、教学改革

本节的教学设计根据本科院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联系中医学专业特点,以引导、合作、探究为主旋律,同时使用多种教学策略,在教学内容上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临床思维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钻研的兴趣。与以往传统教学相比,本节课教学内容、方法的革新点有:

(1)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学生与教师真正处于平等地位。在教学策略、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探究。采用问题式、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注重师生互动。教学互动特别强调在教师授课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反馈,为学生提供参与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确认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遇到的问题,进而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注重中医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中医思维注重宏观观察、注重整体研究、擅长哲学思维、强调功能联系的特点。本节课教学内容重点渗透中医学独具特色的“审症求因”的思维方法。

(4)注重情感渗透。课堂中通过直接讲授或潜移默化地引导,影响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用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业使命感。

(5)注重教学手段改革。教学中各种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利用多媒体并非仅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2]邢玉瑞.《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郭霞珍.中医基础理论专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8.

[4]邢玉瑞.中医思维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0.

[5]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6]何裕民.中医学方法论——兼作中西医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设计
“冬病夏治”浅析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基于手机APP的中医移动健康管理平台探索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应把握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