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沉浸体验研究概述及教育启示

2018-09-29 11:10陈雨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26期
关键词:教育启示积极心理学

陈雨曦

〔摘要〕沉浸体验目前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门,它对提升个体的专注力、幸福感、心理健康水平等都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就沉浸体验及学习沉浸体验在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分别阐述了学习沉浸体验的概念、研究方法、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前人研究,对此领域在教育上的启示做了几点思考。最后,对学习沉浸体验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关键词〕沉浸体验;学习沉浸体验;积极心理学;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6-0012-04

沉浸体验(Flow),也译作心流、福乐、流畅感,此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Csikszentmihalyi 1975提出[1],他发现,当人们从事自己热爱的、能胜任的、且顺利的活动时,会获得一种十分兴奋的情绪体验,以至于他们非常愿意持续不断地从事这些活动。沉浸体验是一种重要的积极情绪,研究表明,它能提升人们在工作条件与非工作条件下的愉悦性和专注性[2]。因此,对沉浸体验的探索可谓意义深远。

一、沉浸体验

(一)沉浸体验的概念

Csikszentmihalyi将沉浸体验定义为个体将精力全部投注在某种活动当中以至无视外物的存在,甚至忘我时的状态。这些活动如在美术、音乐、写作、运动中均有体现。一些受访者用“水流”一词来描述他们在沉浸体验中的情绪感受,并声称那种流畅体验毫不费力且源源不断地出现[3]。那么,这种积极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呢?

(二)沉浸体验的产生及特点

国内学者任俊将沉浸体验产生的条件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个体所从事的活动具有一定结构性特征,它有具体的目标、规则及相应的评价标准;二是个体当前的技能与挑战平衡;三是个体自身人格方面的特点对沉浸体验的产生具有一定影响作用,如“自向性人格”[4]。由此,沉浸体验的产生取决于个体与活动本身的相互作用。

对于沉浸体验的特点,研究者们几乎都认可并沿用Csikszentmihalyi的维度模型,认为沉浸体验者有如下共同特征:(1)挑战与技能平衡;(2)行动与意识相融合;(3)有明确的目标;(4)及时的反馈;(5)专注于当前的任务;(6)有控制感;(7)自我意识暂时消失;(8)时间感消失;(9)享受活动本身的乐趣。对沉浸体验的研究使用最多的问卷,如沉浸体验状态量表(FSS)和倾向性沉浸体验量表(DFS)也是以上述九个维度特征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5]。

(三)相关研究

目前,除了沉浸体验的自身属性之外,其应用研究也较为广泛。如沉浸体验在网络、运动、工作、生活、艺术创作等领域的应用,都是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就教育领域来说,也有不少学者渐渐展开对教学体验、网络教学以及学习活动与沉浸体验关系的探讨。沉浸体验与学习的关系是一个相当有吸引力的研究课题[4],基于沉浸体验的自身特点,我们有理由认为,若是将沉浸体验放在学习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乃至教育发展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学习沉浸体验

(一)概念

结合沉浸体验理论概述,顾名思义,学习沉浸体验是指个体将精力全部投注在学习活动当中以至无视外物,甚至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能力与挑战达到平衡,个体享受学习活动本身。

(二)研究方法

在沉浸体验的研究方法中,最主要的几种方法为访谈法、问卷法以及心理体验抽样法。访谈法是通过直接询问个体对沉浸体验的情绪感受来获得对沉浸體验的认识;问卷调查法是后续实证研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心理体验抽样法意在评估与测量个体在现实情境中内心的心理状态与环境交互作用所产生的感受。就问卷调查法而言,国内研究如马芳选取南京某中学学生为对象,编制了信、效度较高的“中学生学习沉浸体验问卷”[6];王峥芳等人根据沉浸体验理论及Jackon等编制的流畅状态量表(FSS),自编了学生考试流畅状态量表,考察数学学习中的流畅体验[7];张冲以中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编制了适应我国文化的中小学生沉浸体验量表,以此测评学习沉浸体验的发展状况[8]。

(三)相关研究

在学习沉浸体验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聚焦于通过问卷调查法对青少年学习沉浸体验的人口学特点及沉浸体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1.青少年沉浸体验的人口学特点

研究表明,学习沉浸体验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6,9-11]。青少年学习沉浸体验在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以及是否独生方面存在不同,如男生在学习中比女生有更多的沉浸状态;不同年级的青少年在沉浸体验的不同维度上存在差异;来自城镇的学生在绝大多数方面高于农村学生;非独生子女的沉浸体验发展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由此可知,学习沉浸体验除了个体的自身特点以外,有可能还受性别、年龄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

2.青少年学习沉浸体验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沉浸体验与学习沉浸体验的影响因素做了不少研究和探索。

(1)人格特点

Csikszentmihalyi将那种更易产生沉浸体验的人格称为“自向性人格”[12]。拥有这种人格特质的人喜欢享受生活,他们只是为了自身的内在目的做事,而不是受外在目标的驱使。根据“自向性人格”的特点,在学习活动中,高自向性人格的学生更可能受自身兴趣的驱动学习,而非外在的奖励。梁靖对高职生群体的研究发现,自向性人格对于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学习环境等学习沉浸体验的影响具有部分中介效应[10]。

(2)内在动机

Csikszentmihalyi认为,内在动机是引起个体产生沉浸体验的一个主要的心理因素,在学习活动中也不例外。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对于外部动机而言,内部动机更能使学生对学习保持长久而稳定的驱动力。王铮芳等人的研究发现,内部动机与沉浸体验相互促进,高动机个体更乐于迎接挑战,低动机个体更害怕失败[7]。在学习沉浸体验的研究中,多个结果均显示内部动机对沉浸体验的主效应显著[9-11]。

(3)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源自社会认知理论的奠基人班杜拉,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与能力有关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13]。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的关系也一直为无数学者们所探讨,而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的学习能力信念,是学习者对自身能否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观评价。在教育教学游戏领域中,有研究者通过生理反馈法与问卷法考察了自我效能感、性别、游戏环境对沉浸体验的影响,发现自我效能感与沉浸体验的专注、乐趣、控制等呈强正相关[14]。

(4)情境因素

情境和环境因素是一个干扰和影响个体沉浸体验产生的主要因素[15]。在学习活动中,不同学习情境对沉浸体验也有重要影响,如团体氛围、环境开放度、目标创设等;现代教育教学也十分重视对学习情境的设计。叶金辉在其博士论文中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学习沉浸体验受到暗示、目标、任务难度三种情境的显著影响[9]。

(5)其他因素

除以上影响因素之外,有研究表明,学习沉浸体验还受认知风格、学习方法、态度以及意志水平的影响。

由上可见,个体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学习沉浸体验。特别是个体的特质因素,研究表明主效应明显,且多个内部影响因素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如高自向性人格特点的人,认知风格倾向场独立型,在学习活动中更易受内部动机影响,成就目标与自我效能感也相对较高。

三、教育启示

沉浸体验的研究目前在积极心理学中已有很大分量,作为一种积极情绪,学习沉浸体验不仅能使学生从内心上认同、热爱学习,这些相关体验还能促进学生自我认同感、主观幸福感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对于教育而言,有着深远的意义。就目前有关学习沉浸体验的研究综述来看,有如下教育启示。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综上所述,自向性人格特点的个体更倾向于凡事遵从自己的内心,少有迎合他人,屈从于外在力量的表现。这种特点的人会呈现出“场独立”的认知风格,因此,外在奖励对场独立型的人学习影响不大,而场依存的人更容易受到外在的惩罚而影响到其行为。这对我们在教育中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2.注重学习内部动机

内部动机的满足在学习活动之内,它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能力提升等。相对地,外部动机的满足来源于学习之外,如为了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努力学习。在当下的应试教育中,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归根结底在于内部动机的不足:一是我们的学校教育过多使用奖惩、规章管理等方式约束学生的学习活动,却少有从学生内在的学习品质和动力出发培养长久而稳固的学习习惯的考虑;二是家庭教育中使用权威或督促的导向性严重,将孩子置于与“别人家的孩子”竞争的氛围中,忽略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与情绪。

3.重在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班杜拉认为,对自我效能的主观评估,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有助于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更易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出发,提升学习自我效能感可有以下方法:(1)树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2)多给学生提供机会体验学习上的成功,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3)阅读榜样故事,提供与学生相似人群的成功经验;(4)发现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与特长。

4.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沉浸体验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为教师如何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學生心理素质给出了明确的指示。多个研究表明,以沉浸体验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更有助于教师完成科学的课程规划,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合理的目标创设、任务难度、暗示等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要注重为学生创设与其能力水平相匹配的挑战;再者,教师还可通过互联网、游戏、多媒体等多种现代技术媒介创设教学情境,以此提升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沉浸体验的可能。

5.教授有效的学习策略

有效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学习能力,产生自我效能感,还有助于提升学习动机,进而产生学习沉浸体验。很多学生并非真正的学习水平低下,而是没有掌握正确、 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教授学习策略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教学可以将学习策略的传授纳入学科教学中,甚至可考虑将学习策略单列为一门课程,按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分别讲述。

6.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即使是再有兴趣的活动,如果因为遇到困难或挫折不能坚持,也无法得到长久保持。所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尤其重要。实施的途径很多,比如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体育锻炼等训练学生的独立性、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以及坚持性。

四、研究展望

综上,学习沉浸体验对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在该领域的文献并不多,大多集中于对学习沉浸体验人口学特征与影响因素的探索中,且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扩展与突破:从研究内容上来说,如学习沉浸体验的内在产生机制是什么?是否可以结合认知神经科学进行脑机制的探究?是否可以通过相应干预措施提升学习沉浸体验能力?从研究方法来说,一是完善面谈法、心理体验法在学习沉浸体验中的应用,如通过面谈获取学习沉浸体验的质性分析材料,进而做更进一步的研究。二是丰富测量工具,如编制针对中国本土化的问卷;从研究对象来说,不局限于学生群体,可扩大至成年人群体,结合横向研究与纵向分析,做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Csikszentmihalyi,M.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M]. San Francisco,CA,US: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75.

[2]景娟娟.国外沉浸体验研究述评[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3(3):54-58.

[3]Nakamura,J.,& Csikszentmihalyi,M.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through vital engagement[C]. Positive Psychology Summit. 2003:83-104.

[4]任俊,施静,马甜语.Flow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210-217.

[5]Kawabata,M.,Mallett,C. J. & Jackson S. A. The Flow State Scale-2 and Dispositional Flow Scale-2: examination of factorial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for Japanese adults[J].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8,9(4):465-485.

[6]馬芳.中学生学习沉浸体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

[7]王铮芳,周雅,刘翔平.流畅体验、内/外动机、数学焦虑及数学成绩的路径分析[J].心理科学,2011(6):1372-1378.

[8]张冲.中小学沉浸体验量表编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8):91-96.

[9]叶金辉.青少年学习沉浸体验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

[10]梁婧.高职生学习沉浸体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11]李成龙.大学生学习沉浸体验的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12]Csikszentmihalyi,M. Finding flow: 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M].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1997.

[13]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6,12(1):169.

[14]刘继芳.教育游戏环境下一般自我效能与心流体验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5]Russell,W. D. An examination of flow state occurrence in college athletes[J].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2001(24):83-107.

(作者单位:四川省自贡职业技术学校,自贡,643000)

编辑/卫 虹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教育启示积极心理学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弟子规》对当代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影响和启发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数字媒介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启示
纽曼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