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学生从解放课堂开始

2018-09-29 11:10汤妮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26期
关键词:教育改革课堂教学

汤妮

〔摘要〕解放课堂,解放学生,是新课改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保证。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气息的,学生应该在课堂上有所体验,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因此,本文從课堂出发,着重从“时间”“问题”“机会”“空间”这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解放课堂,还权于学生。

〔关键词〕教育改革;课堂教学;解放学生;解放课堂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6-0019-03

教育问题是国之根本,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教育,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因此,在教育这个问题上,国家不断地在进行改革创新,提出了发展教育的宏伟蓝图。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各中小学校开始立足于学生发展,开发了一系列地方课程,改革了学生的评价制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锻炼,但是就目前来看,收效甚微。在高考这个大背景下,分数给我们的教育造成了太多的干扰,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高段教育简单初中化,学生被提前灌输了一些书本上的固定性知识,导致思维被禁锢。这种教育的错位对我们教育者来说,既是一种启示也是一种警告,我们必须改革教育,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如何解放学生呢?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经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1]。而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渠道,是真正要落实这六个解放的地方,只有先摆脱了传统教学上的标准化教学定式,让创新、活力、生命等走进我们的课堂,让课堂先得到解放,学生才能得到松绑。这样的课堂是我们教师一直在追求的,也是学生一直在盼望的,为学生的解放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一、课堂上多给学生一点时间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也就是说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则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等要进行考试测试的科目,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大大缩减了留给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往往把梳理好的知识按照自己原先的计划以灌输式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种看起来省时省力的教学方式却禁锢了学生思维,让学生形成一种惰性思维,在面对问题时,不愿意动脑筋,急于知道标准答案,自己丧失了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考力,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一种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时间。

(一)允许课堂上有不同答案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进行备课,备学生,但是大多数教师的重点都放在了备课上,忽视了学生这一要素。教师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预设进行回答和思考,当学生的回答出乎教师意料或者看似脱离课堂主线时,教师会不予理睬,这不仅节约了课堂时间,也让教学计划有序进行。我也经常会这样,当学生自主讨论进行分享的时候,课堂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声音,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听起来似乎有点无厘头,对于这些声音,有时候我会装作听不见或者说“这个问题我们留到课后讨论”。因为一个个去解释时间会来不及,而我后续还有很多内容没有完成,所以学生的分享最多止于三四个。但是,同时我也在思考,课堂中让学生进行讨论的意义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听到学生不同的回答嘛,如果只是为了筛选符合我们预设的答案,那么这个环节也就形同虚设,不是更加浪费时间吗?所以说,摆脱教案,随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一定功底。

(二)多给学生一些耐心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教师提问的时候,往往手的动作比脑子还快,有时甚至还没有听清楚老师的问题手已经举起来了。他们的这种行为只是为了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显示自己是多么积极和优秀,当他们被叫起来的时候,有时吞吞吐吐说不出来,如果这时候老师再来一句“不会回答就不要举手”或“想清楚了再举手”,那么他们的信心就有可能受到挫败,从此再也不举手了。如果教师可以多一些耐心,再跟他们复述一遍问题,或者加以引导,事后再进行表扬“如果你下次一站起来就能回答问题,那就更好了”,相信这样的鼓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一点耐心,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用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的困惑和错误,使学生能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问题

一言堂的讲授式课堂是枯燥无味的,学生不仅参与度不高,还会心生厌学情绪。所以随着课改的进行,我们的课堂也从“独白”到“对话”,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中变得充满活力,而这样的交流并不是简单的聊天,是建立在教师提问和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因此,老师的提问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课堂上的提问,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多设问题

“问”是开山斧,“问”是深耕犁,打开一切知识大门的钥匙都是问号,课堂提问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当学生思维开小差的时候,新问题的抛出也是重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个好方法[3]。有些教师认为,问题一定要高质量,能难倒学生的才叫问题,所以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会选择一些比较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回答。这种高质量高难度的问题,一节课只需要一两个,这一两个问题解决了,本堂课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而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需要提一些简单易答、面向全体的问题,就像我的心理健康课,我不需要学生回答我多难的问题,我只需要全体同学对我这堂课都有参与感,对我提出的问题都能够有自己的答案,如:“你今天快乐吗?”“你觉得幸福是什么?”“你不开心的时候会怎么办?”等这些简单的问题,我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回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有参与感,也让教师可以起到主导课堂的作用。所以,教师们不妨试试在课堂上多提问题,即便是一些简单的问题,也可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巧设问题

正如歌德所说:“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创造性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探求新知的愿望[4]。

首先,要多用开放式问题。如“他当时是难过还是开心呢?”和“他当时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都是在询问人物内心活动,但是第一个问题给学生提供了选择,限制了学生回答的范圍,而第二个问题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可以自己赋予人物更多的内心感受,哪一种提问方式更有效显而易见。

其次,问题的设置要更贴近生活,让学生能实实在在感受到、领悟到。仅仅针对课本知识的提问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用价值,问题的设置应该要走出学科的象牙塔,回归生活。一个数学老师这样提问“一件比较厚的羽绒服相当于9℃,薄款羽绒服相当于6℃,棉衣是5℃,羊毛衫是4℃,薄外套是3℃,根据你们的穿着,算一算今天多少度?”,问题一抛出,学生们的思维炸开了,开始研究自己身上的衣服,并开始计算。这种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温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把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旧课堂中解放出来。

三、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机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这种自我表现的形式包括回答问题、角色扮演、作品展示等。

(一)回答问题

在小学低年级听课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之后,班级里有一大半学生都是举手的,他们努力想在老师和同学前面展示自己。但是面对那么多双手,老师不可能每个人都叫到,所以低年级教师往往会采取“开火车”的形式,选择一组学生轮流往下说,回答的学生别提多开心。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一方面是心理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越来越强,自尊心已经是战胜其他的主要原因了,越来越羞于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另一方面,根据之前的表现,学生陆续被贴上了好生和差生的标签,那些所谓的“差生”已经习惯被忽视,自动游离于课堂之外;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问题太难了,学生确实不知道怎么回答。针对这种现象,教师首先应该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即使是不太成熟的想法,教师也要给予鼓励。其次,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那些跟教师眼神有交流的学生是渴望回答却又不敢举手的,可以给这些人更多表现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胆量。最后,教师也要照顾到那些后进生,多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角色扮演

在我的心理健康课上,我经常会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由学生自己进行人物设定、编排对话、构思情节。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表现形式,大部分学生都有很高的参与热情,有一些原本不想参加的同学在组员的鼓舞下也参加到了表演里面。通过这个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也让学生站上了讲台,成为课堂的主人。虽然,这样的形式耗时比较长,但是一些问题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得到了解决,也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得到了真正的情感体验,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这样的时间耗费也是值得的。

(三)作品展示

学生作品的展示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的一个肯定。这里的作品可以是学生的作业本、写字本、作文、画作、手工作品等等,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产物,我们都可以拿来展示。当学生的作品被作为范例展示在其他人面前时,他们的内心是充满自豪和骄傲的。一些教师会把课堂四十分钟安排得很满,最后才留几分钟时间来展示学生的作品,有时候甚至省略了展示环节,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因为学生只有在看到了优秀作品,在有了大量对比的基础上才知道自己欠缺在哪里,才会有进步的空间。所以,课堂中要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这既是对展示者的肯定,也为欣赏者提供了参考。

四、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空间

课堂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是属于课堂的[5],孩子们想拥有课堂的主动权,至少要拥有学习空间和心理空间。

(一)学习空间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也就意味着,我们应该适当地放一下手,多给学生留一些自我努力的空间,让他们在自己的努力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但是这样的空间和平台是要依靠我们教师帮助学生去创造的。教师要在充分引导的基础上,在学生明确目标之后,才能把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当学生思考讨论得差不多了,教师也要进行组织,这个时候,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有序的表达,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只有思考的空间和表达的空间都足够的时候,学习的过程才算完整,学生才算真正拥有了充足的学习空间。

(二)心理空间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困难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没有目标、没有鼓励的学习是困难的,而目标明确、充满鼓励和肯定的学习相对来说又是容易的。有时候不经意的一句批评会让学生整节课都魂不守舍,而无意中的一句赞扬也能让学生整节课都充满能量,这个过程影响的就是学生的心理空间。而在课堂给予学生足够的心理空间也就意味着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安全感,无论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教师都应该一视同仁,都要给予尊重,给学生营造一个放松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参与的兴趣和信心,给学生一个温暖、放松、安全的心理环境,还学生一个开阔的心理空间。

五、结束语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会合作、会探究、有创造力的人才,我们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体验,有所发展,有所创造,真正做到解放课堂,解放学生,解放教师,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个性化人才。我相信,这就是我们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韩冰清.论“六大解放”及其实施[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22):72-74.

[2]孙秀清.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3]朱海.解放老师,解放学生[J].新课程,2014(1):105-106.

[4]王本陆.解放教师:合作教育学的启示[J]. 教育科学研究,1993(6):12-14.

[5]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3-8.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学院路小学,台州,318000)

编辑/卫 虹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教育改革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浅谈“EEPO有效教育方式”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