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双支柱”调控框架下金融机构的转型发展

2018-10-20 05:49连太平
西部金融 2018年7期
关键词:转型发展金融机构

连太平

摘 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作为未来金融调控工作的主要内容,必将得到持续加强,随着调控的不断深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内涵将更加丰富。在宏观审慎政策持续加强的背景下,各金融机构应做好准备,积极应对。把握新时代金融风险特征,主动寻求高质量转型发展;拥抱宏观审慎评估,调整同业业务发展模式;探索运用跨境融资工具,加强微观审慎管理;推进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加强风险防控管理。

关键词:“双支柱”;金融机构;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8(7)-0044-02

一、新时代我国“双支柱”调控框架

“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作为金融调控工作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由于金融新环境下危机传染性和市场顺周期性增强,对传统的货币政策单一框架提出了挑战。“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构建既有助于保持币值稳定,又有利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后,各国央行都开始探索加强宏观审慎管理,逐渐完善金融危机前以货币政策为核心的传统政策框架,并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果。“双支柱”调控框架是我国在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框架的探索中取得的重要成果,符合新时代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相互交织背景下单一政策无法全部锚定的客观实际。

一是金融危机后我国开始探索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人民银行在《2009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将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纳入宏观调控政策框架,明确表示“要研究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潜在金融风险,保障金融体系安全稳健运行”。2011年,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引导金融机构保持稳健经营并调整信贷投放。在此基础上,人民银行将原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并于2016年开始正式实施。MPA从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七方面的十多项指标来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自我约束和自律管理,使之更全面、有效地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此后,MPA的范畴得到相应调整,逐步将跨境资金流动、表外理财、5000亿元以上资产规模金融机构同业存单纳入MPA考核范围。部分房价上涨较快的城市还把房地产信贷调控纳入了MPA考核,强化住房金融宏观审慎管理,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

二是未来“双支柱”调控框架将会持续丰富完善。从前期实践可知,探索构建“双支柱”调控框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其内涵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工具并不一致,如果二者配合有效则可以相互强化政策效果,反之则可能相互制约、产生抑制作用。从全球来看,“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构建仍处于不断探索中,需要结合具体的经济金融环境,深入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调问题,灵活判断所处的经济、金融周期以及引起周期波动的原因,平衡协调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关系。

二、构建“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必要性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各国央行开始对传统的货币政策单一框架进行反思,认识到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性。

一是传统的货币政策单一框架在金融危机后受到冲击与挑战。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开始意识到政府干预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央行需要对调控市场有所作为。70年代“滞胀”后,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进一步反思货币政策的作用,认为以货币政策为核心的传统政策框架的主要目标是稳定物价、防止高通胀。在此基础上,西方经济学家们与货币当局达成了“杰克逊霍尔共识”,即央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只有当金融稳定的风险影响到通货膨胀和GDP预期时才需央行有所行动。在“杰克逊霍尔共识”的指导下,美联储依赖泰勒规则实施货币政策,主要关注的是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水平。但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人们意识到,物价稳定并不必然带来金融稳定。金融市场发展改变了传统货币政策的调节、传导机制,同时全球金融一体化助推了资产价格上涨增加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在新的金融环境下,如何实现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目标是央行面临的新挑战,需要对传统的货币政策单一框架重新进行思考。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有助于提高调控有效性,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助于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为维护价格和产出稳定、金融稳定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宏观审慎政策能够防止资产价格泡沫,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是金融创新导致金融各子市场的风险传染性加强。近年来,金融混业经营、金融工具持续创新发展、跨境资本流动增大等这些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形势都加剧了风险的传染性。不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之间的高度关联性导致金融风险容易彼此相互传染,由于金融混业经营发展,不同金融机构业务往来增加,造成了金融风险的传递速度加快。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推广,金融创新步伐加快,互联网金融等领域风险不断累积,新業态引起的风险事件频发。资金跨境流动更为频繁、规模增加、渠道复杂,增加了金融风险在不同国别间传染的可能性。新的金融环境下,仅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风险防范是不够的,还需要从系统性角度防范金融风险,考虑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市场影响力,有必要适当提高对这些机构的监管标准。宏观审慎管理正是加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一种有益尝试。从时间维度看,通过对资本和杠杆情况等指标进行逆周期调节,降低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从空间维度看,通过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行规范与约束,防范风险的跨部门传播。

三是集体非理性行为强化了金融市场的顺周期性。凯恩斯曾提出了“动物精神”的概念,人们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此后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希勒、理查德·塞勒等行为经济学家们对此进行了深化,认为人是非理性的,信息并不是完全透明的,人们决策时会通过对周围人群进行观察而作出判断。“羊群效应”使得某些市场行为容易被强化,个体非理性演变为集体非理性,甚至最终引致危机的爆发。基于市场行为的明显顺周期性,单独靠货币政策很难实现预期的调控效果。这就需要通过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控作用,使金融发展与整体的宏观经济热度相适应,从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三、金融机构如何寻求转型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双支柱”调控框架的确立意味着未来在发挥货币政策宏观调控职责的前提下,直接作用于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政策逆周期调控将进一步加强,各金融机构应理解适应宏观审慎政策,积极做好微观审慎经营管理,主动寻求转型发展之路。

一是把握新时代金融风险特征,主动寻求高质量转型发展。深刻认识中国目前所处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高增长必须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金融机构也要主动出击,遏制金融市场高杠杆炒作,不断降低杠杆率水平,推动资产管理业务规范化发展。加强金融机构内控管理,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持久战的准备。把握新时代下系统性金融风险新特征和风险传染的新路径,切实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为谋求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拥抱宏观审慎评估,调整同业业务发展模式。MPA作为宏观审慎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从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杠杆率、流动性管理等多个维度对金融机构的自主经营管理能力实现了立体画像,资本充足率更是具有一票否决的权重影响。在宏观审慎评估初期,同业存单并未纳入MPA考核,所以作为货币市场资金融通的重要工具,同业存单大幅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抬升了银行业整体杠杆率水平,也滋生了部分绕监管和空转套利的现象发生。2017年MPA正式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金融机构的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未来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下的金融机构同业存单也将被纳入同业负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中小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所以中小银行必须提前谋划,主动拥抱监管降低杠杆,审慎运用同业业务进行资产扩张。

三是探索运用跨境融资工具,加强微观审慎管理。2017年,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该通知对于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进行了优化调整,进一步提高了银行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补充自身资本,扩大了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渠道。金融机构必须结合自身经营发展,科学评估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严格制定本外币跨境融资业务内控制度,在符合宏观审慎管理的前提下,逐步探索尝试利用跨境融资以获得低成本资金。加强表外融资管理,向客户提供基于真实跨境交易背景的外币融资服务,对于资产负债不同币种不同期限风险加强对冲管理,严格采取公允价值计量,加强跨境融资微观审慎管理。

参考文献

[1]程方楠,孟卫东.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J].中国管理科学,2017,(1):11-20。

[2]王爱俭,王璟怡.宏观审慎政策效应及其与货币政策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13,(4):17-31。

[3]王璟怡.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协调的研究动态综述[J].上海金融,2012,(11):58-64。

[4]张晓慧.宏观审慎政策在中国的探索[J].中国金融,2017,(5):23-25。

[5]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J].金融研究,2011,(1):1-14。

The Discussion 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Double Pillar”Regulation

LIAN Taiping

(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

Abstract: As the main content of future financial adjustment and control, “improving the framework of regulation underpinned by monetary policy and macro-prudential policy” must be strengthened continuously. With the deepening of adjustment and control, the connotation of the dual-pillar regulation framework will be enriched. In the context of continued strengthening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hould prepare and respond positively, such as gras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al risks in the new era and actively seeking high-quality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welcoming macro-prudential assessment and adjusting the business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same trade, exploring the use of cross-border financing tools and strengthening micro-prudential management, and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financ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trengthening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words:“double pillar”; financial instituti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責任编辑、校对:党海丽

猜你喜欢
转型发展金融机构
转型发展形势下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