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通识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2018-10-23 11:23吕晓轩
学理论·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通识教育评价体系

吕晓轩

摘 要:通识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识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与高等教育人才评价体系相辅相成。本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生通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然后探讨通识能力评价的必要性,在明确通识能力评价的核心要素及方法后,构建了通识能力评价体系的框架。

关键词:通识教育;评价体系;人才培养目标;通识能力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5-0171-02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在深度全球化的语境下,通识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外语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我国对外交流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大学通识教育是更好地履行高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功能的必要保证。通识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可以使高校更好地实现教学功能。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宽口径的专业人才,可以使受教育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此外,通识教育是专业学术能力在其最高层次的实施中所不可或缺的。当前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地需要多元化的视角和跨学科合作,通识教育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这种平台和机遇。开展有效的通识教育评价是检验通识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与课程体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课程是评价的基础与目标,评价是对课程的检验与促进,是改进的依据。因此,通识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也成为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研究领域。

一、大学生通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通识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可以通过学习和教学习得这种能力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高校需要培养出具备就业能力的大学生。所以作为高校,应该思考如何有效分配资源,确保毕业生能够具备这些技能。通识能力的具体分项能力,如智力或道德价值是十分复杂的,而且很难被界定。Barrie(2006)指出,课堂上不同的师生呈现了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充分反映了每个人对于毕业生的特征存在理解的差异。学术界认为通识能力应该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就培养起来,并且认为这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素质。哈佛红皮书则指出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并且指出通识教育重视四方面能力的培养,即有效思考、清晰沟通、恰当判断以及能够识别和选择不同价值的能力。

Barrie(2006)将学术界学者们对毕业生特征的界定,根据理解的不同,分为以下四类概念:一是学生应在进入大学时所具备的基本知识;二是对毕业生能力的有用的额外技能;三是学生能够通过应用将学科知识转换为技能;四是基于学科知识构建的综合能力而非学习成果。后两种概念中,毕业生特征是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基础。也有研究表明,每个特定学科的认知文化影响了学术人员对一般技能的概念(Jones,2007)。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其评价策略和评价方案制订的关键作用,即采用基于能力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通识能力的水平。此外,学生的表现并不仅仅根据所需知识的多少进行判断,同时也要包括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如有必要,应该建立一个概念框架来帮助理解学习活动与技能习得之间的关系。

二、通识能力评价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为终生学习做好准备。这意味着他们现在具备的能力能够在未来自己工作中,发挥必要的作用,例如遇到复杂任务时,做出准确的判断。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可以运用这些能力有效应对一些不确定和不可预知的情况,做出决策(Boud&Falchicov;,2006)。这些学者认为,当前大学环境下的评估任务具有以下特点:它们往往强调问题解决方案而不是问题模式;如果设计的学习任务过于碎片化会影响整体性评估,因为使用评分会导致学生更加关注分数。相反,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学习是基于社会建构的,通过日常活动开展,学习者必须确定他们需要学习什么。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判断哪些是好的工作,哪些是實践的机会。学生们理解他们的元认知技能在大学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性(Jonhson,Archibal,&Tenembaum;,2010)。当元认知技能被整合到一门学科的学习中时,学生就必须得到恰当的反馈,从而清晰地理解高等教育需求。Wingate(2010)认为,学生们需要得到更多的指导,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技能。他们强调了大学互动小组学习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正式的团队合作练习或小组项目,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Biggs(2003)根据建构一致性的理论,阐述了一些观点,即将教学、测试与课程目标结合起来,确保一致性。教师确保计划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之间具有一致性。这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学习活动的改善和良好的评估标准对学习者来说是有用的反馈。

三、通识能力评价的内容及形式

(一)通识能力评价的内容

美国是在其高等教育系统中系统实施通识教育哲学的国家,但是纵观美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历史,通识教育评价由于其组成成分十分分散,缺乏核心的焦点,导致其成为评价的难题。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评价正式起步于20世纪80年中期。10年后,美国大部分高校都启动了有关通识教育成果评价的相关项目。每所高校都会明确自己的使命,对于通识能力的培养,高校是在使命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通识教育的目标,即人才培养规格。每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都存在着差异,而且通识教育评价发展现状也不尽相同,为此通识教育目标的阐述各具特色。此外,通识教育评价体系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的,评估体系完善影响广泛的有纽约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等。

根据对国外一些著名高校通识教育的研究发现,通识教育目标多是基于三个维度,知识、能力和素质。知识涵盖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人文艺术知识以及本国的一些文化制度等;能力则范围较广阔,包含沟通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等;素质则多指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所以,评价通识教育能力,则是对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维度的评价。其中,知识、能力通过测评工具能够容易测量,但是素质的评价却存在一定困难,为此通识能力的评价更多以知识和能力维度为主。

(二)通识能力的评价形式

在开展通识教育评价过程中,国外高校出现了三种常见的评价形式,即联合式评价、独立式评价、针对性评价。第一种评价形式,通过各高校共同成立评价委员会,然后针对每个高校的通识教育情况进行联合评价。评价委员会负责开发、制定评估方案,对各高校实施评估等系列活动。独立式评价是指高校自己制定评价准则、设定测量目标,然后独立开展评价。第三种形式是根据通识能力的知识和技能层面进行设计针对性的考试,评分方式参照所考内容,设计相应的评分标准。

通识教育的评价方法种类较多。既有量化的评价,如标准化测试,也可有质性的档案袋评价,还有面试、访谈、问卷等方式。

量化的评价方法一般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通过标准化考试直接考察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美国的大学学术基本科目考试(CAAP)以及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的“学术能力检定”(Academic Profile),这两项测试就属于标准化考试,考生参加考试后可以直接得到自己知识掌握水平的反馈。第二种量化的评价方式是通过一些技能测验或者问卷的方式对能力进行测评,然后得出评价结果,这属于间接评价,常用的工具还包括一些量规等,如批判性思维量规。还有一些高校,会根据已有标准化测试,制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评价工具。

质性的评价代表就是档案袋评价。档案袋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为评价者,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方法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学习作品是档案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品作为证据,充分反映了学生如何运用知识,以及从多元渠道整合信息,并且能够充分反映学习的过程、质量、结果,即如何学、为什么学,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结果。反思在电子档案袋的执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实现了其独特的目的。几乎无一例外,學者们都一致认为,反思的过程是构成电子档案袋的关键,因为反思能够对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通识能力评价框架的构建

(一)明确通识能力评价目标

通识能力评价目标是与其培养目标一致的,也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具体应该包括:沟通能力、计算机素养、数学或定量推理能力、科学推理能力、人文素养、艺术素养、道德和价值观等。其中,通识教育沟通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有效表达的能力,以及能够接受信息的能力达到了大学水平。通识教育计算机素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技能,这样学生能够使用计算机和相关技术进行交流、研究、组织、存储、获得信息。通识教育的数学或定量推理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抽象的能力。科学推理能力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识教育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为了提高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信息的整合,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识教育的人文素养是提高学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通识教育的艺术素养是提高学生对艺术本质和价值的欣赏和理解水平。道德和价值观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确立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实现评价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因此,通识能力的评价方法既包括定性评价,也包括定量评价。通识能力的评价方法也应该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作为通识能力评价的重要形式,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及根据通识教育能力培养目标,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形式,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学等,科学地分析、解释和反馈评价结果,促进评价后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同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持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通识教育能力。促进学生自身通识能力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的全面发展。档案袋管理或档案袋评价是过程性评价采用的管理形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目标通识教育评价体系
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浅谈中职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浅谈
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现状及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