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爱的智慧重构师生关系的探索

2018-11-17 06:06胡汉东
学周刊 2018年33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师生关系

胡汉东

摘 要: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校园欺凌”“师生冲突”等热词逐渐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与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一些教育环节严重脱钩以及一些学校“唯分”教育有着很大关系。所以,当今学校教育外强联系,内强素质,呼唤爱心回归,重视立德树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爱的智慧;师生关系;校园欺凌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3-016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3.103

时下,“校园欺凌”“师生冲突”等热词充斥媒体,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种教育现象。许多一线教师感慨:如今社会,师生间“情淡了、心远了,利重了、怼多了”,不少教师呈现出“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不爱管”“不敢管”“不会管”的尴尬局面,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活动“以书为主体,非以人为主体”“是教书而不是教人”。那么,在新时期如何解析与重构师生关系,也是当下亟须破解的一个命题。

一、立德为要,德立而行远

教师之天职在于育人,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把立德放在首位。做到“先育人,后教书;边教书,边育人”。为此,我们尝试以国家三个纲领性文件为依据,构建“协调—实施—教育—考核—反馈”为主要内容的“五网”育人体系,开展以“养成教育”“感恩教育”为内容的八教育活动;注重养成教育,注重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使学校的育人环境、育人机制、育人效果得以巩固,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公民素养、身心健康和团队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三纲五网八教育”为特色的德育格局和“一主两线三巩固四提升”的育人模式。着力培养志存高远、品格健全、举止文明、勤学善思、心理健康、友爱诚信的学生群体。

二、以爱施人,爱至则石开

教育艺术就是爱的艺术,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个学生都是一书一世界,教师必须“以情感人,以爱育人”。这要求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去尊重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爱”的暖意;去教导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时时刻刻体验到“爱”的喜悦;去教育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弘扬“爱”的能量。教育者要以了解学生为基点,以爱学生为起点,以严要求为标尺,以真爱心为保障。教师不宜是一副冷峻的面孔,而是自信、生动、亲切,并是传递关怀、爱心的使者,做到一言一行总关情。教师只有把自己的生命放到学生的生命里去才能焕发出巨大的能量。

三、攻心为上,心通则意达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和谐师生关系,首先要做到和学生心灵的沟通,教育的目的只有在“通”中才能实现“达”。那么,如何做到师生心灵的通达呢?功在平时。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全面了解学生成长背景,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一要建立学情档案卡,做到整体把握;二要因人而异,即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三是要拓宽渠道,做到随时随地关注学情,了解学情。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间适当的“早到迟退”时间进行观察学生,或通过“无心”的“三言两语”对学生进行点拨、提醒或激励;通过建立微信QQ群,在谈心交流中及时对学生在生活上关照、学习上帮扶、心理上疏导。同时,“纸条传情”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是在一节课或一段教学时间后,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遇到的各种困难困惑写在纸条上交给老师,或老师在收发作业过程中主动通过纸条“夹带”形式,将自己对学生的期望、激励、敦促、批评等内容写在纸条上,夹带在学生作业之中,实现“一对一”的辅导教育,会起到“随风入夜,润物无声”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纸条传情的方式在及时反馈,有的放矢;引导参与,激发热情;密切联系,和谐情感;减时增效,强化训练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四、可师可范,登高声自远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之教,首先在于以身作则,在于示范引领,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师德师能和教师的人格力量不可忽视。教育者力求用高尚的品德感染人,顽强的毅力启迪人,崇高的精神鼓舞人。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既要练就一身过硬的专业本领,又要积淀一定的理论素养,还要学会智慧地驾驭与人沟通的艺术,同时,以高度的敬业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卓越的工作业绩来感染人启迪人引领人,从而达到育人目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正五观”“规五行”“重六宜”。这里的“五观”是指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发展观、成才观”,“规五行”是指在处理师生关系时要中规中矩,做到“人格平等、教学相长;允许犯错、及时纠正;就事论事、不及人品;承认差异、发现亮点;接纳学生、因势诱导”,“重六宜”是指在处理师生冲突时要做到“宜冷不宜热、宜细不能粗、宜理不能力、宜情不输情、宜章不任性、宜静不宜动”。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办,大家的事商量办,棘手的事智慧办。

五、家校联系,共识才共赢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总是悲哀地发现在一个“熊孩子”的背后总是有一个“熊家长”。“熊家长”的诞生,有些是自身人格的缺陷,更多的是平时家校联系不密切、学情通报不及时、相互沟通不到位。少沟通就少理解,更谈不上我们期望的所谓支持了。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往往还取决于密切的家校联系。唯此,教师在育人过程中,主动让爱的脚步動起来,让爱的话语说出来,让爱的电话响起来,让爱的网络通起来。做到报忧先报喜,报忧也报喜。只要家长相信教师的学识人品,了解教师的施教方略,知晓孩子的现状方向,相信他们会主动走进我们的育人阵营,成为和谐师生关系宝贵而重要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 刘明霞.用爱心弹奏师生关系的和谐旋律[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4).

[2] 采薇.尊重和爱:师生关系中的主旋律[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14).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师生关系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