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读写结合 历练表达能力

2018-11-28 06:21陈卫花
名师在线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过程

陈卫花

(江苏省启东市长江小学,江苏南通 226200)

引 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本感知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鉴于此,语文教师在组织阅读课堂教学活动过程,需要运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两方面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促进读写能力的不断提升与发展。实践证明,通过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形式,能够有效地历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他们语用能力的整体提升[1]。

一、基于单元主题,历练表达能力

1.基于单元主题,感受语言表达

通过对单元文本编排的分析我们可发现,编者在选择文本内容的时候,考虑到了很多方面的因素,同时基于不同的层面和价值维度,确保每篇文章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教育价值。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个单元,即使主题相同,但不同文章的主题价值不同,每篇文章都有自身的存在意义。如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带领学生围绕文章主题,深入分析文本内容,并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使得学生能够深层次了解文章主旨,从而全面把握文本主题,把握文本内涵,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为例,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中,描述了肖邦不同于他人的爱国方式。文章第3~5自然段,详细描写了肖邦通过歌曲创作的爱国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这几个段落,了解文本内涵,把握言外之意,体会文章主题。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模仿文中的描写方式进行小练笔,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带领学生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中隐藏的深意,让学生全面把握文本的写作方法,并将之运用到自己的实践练笔中,促进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

2.基于单元整体,历练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通过精挑细选的,独具价值,立意颇高[2]。在进行教材编著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文本之间的差异性,并且以单元的形式,整合主题相同的文本,为广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系统性学习,以及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提供了便利。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的主题都是爱国,彰显的是爱国主义情怀,但不同的文章,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不同。如《郑成功》这篇文章的作者,采用了比较特殊的写作手法:运用大量笔墨描写了郑家军严肃的军容。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侧重对文本这一特殊描写方法的分析,通过场面的感知,领悟这种写法的作用,从而将之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在进行课文编排的时候,编者充分考虑了文本的教学价值,并且基于单元整体目标,对文章进行刷选,不同的课文,其教育价值不同。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应该注重对不同文本教育价值的挖掘,并借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感受写作策略,历练表达能力

1.基于细节写作,提升斟酌能力

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属于经典之作,主要是因为文章的语言运用非常巧妙。为此,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读写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从初步感知文本,到全面把握文本内涵和文中遣词造句艺术,为学生写作练笔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金蝉脱壳》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围绕“金蝉脱壳”过程的描写语言,引导学生展开经典段落的赏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蝴蝶破茧的视频,要求学生仔细观看,并且写出自己的观后感,完成小练笔任务。

2.引导整体把握,习得架构技巧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而在进行文本阅读过程中,能够得出自己的理解。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指引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等方式,感知文本,体会作者融入在文本中的情感,从而全面把握文本内容。

例如,在《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篇课文的内容,把握中心论点;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三个论证;最后,引导学生借助对比分析以及反面论证的方式,对中心论点进行总结和升华。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如果作者只选用一两位名人的事例进行论证,效果会是一样的吗?作者为何要选用雨水这一反面事例展开论证?”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展开积极地思考,以感知作者结构设置以及语言运用艺术。基于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良好习惯对于学习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写作练习,以强化知识方法运用能力。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初步阅读课文,到把握文本结构设置方法,再到具体实践,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提升,为读写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基于文本特点,历练表达能力

1.深入文本对话,开展习作模仿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挖掘出文本的教育价值。如此,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基于文本内容,对教育价值点进行有效的甄选,让学生能够接受最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能够大幅度提升。

例如,在《三亚落日》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这篇文章清新的语言特色、直白的写作方法。然后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语言表达特点展开分析,借助反复阅读、仔细揣摩、对比分析等方式,把握文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艺术,让学生积累一些优美的语言表达形式。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海上日出的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以日记的形式,写出自己所观察到的日出过程(可以模仿《三亚日出》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通过实践练笔的方式,强化观察体验,同时掌握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写作方法,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方法,强化能力。

2.基于言语材料,模仿经典句式

叶圣陶老先生曾言,语文教材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个学习的例子。如此就意味着,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课文当作范本,并将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技巧,运用到日常的写作实践活动中。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全面分析文本的写作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展开写作实践,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中,作者描写自己快乐的童年时,用到了“愿意……就……”“一会儿……一会儿……”等句式。这些特殊句式的运用,让人读来仿佛看到了自己童年时期无忧无虑的生活,有些学生甚至觉得自己此时正在和童年时期的作者一起玩耍。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特殊句式,描写一下自己的童年时光。

结 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则需要采取读写结合方式,组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写作实践,从而实现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1]李娜.小学高段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案例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2]欧雯.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过程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