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德育让语文课堂美丽如诗

2018-11-28 06:21周亚丽
名师在线 2018年1期
关键词:德育文本课文

周亚丽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实验小学,江苏南通 226400)

引 言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将德育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面对的是身心还不够成熟的孩子,教师更要重视渗透德育。小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师就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让学生关注文本中的丰富情感,让学生接受熏陶,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其健康成长。

一、创设情境,渗透德育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情境教学的方法逐渐被教师认可,并受到大家的喜爱[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情境中获得最真实的体验,接受情感熏陶,让学生的感悟更加深刻。

例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师要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红军长征的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直观的了解,但是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杀死一个大黑骡子能解决什么问题啊?一个大黑骡子就能让红军都不挨饿吗?彭德怀那么喜欢大黑骡子,大黑骡子对于彭德怀有不同的意义,为什么非杀不可?”这样的认识显然是非常片面的,可见小学生对文本内涵理解不到位。于是教师为学生播放了红军长征的视频资料,让小学生对当时的情境有直接的感受。这样学生就能充分体会当时的环境以及人们的心情,对文本中的情感有更加准确而透彻的了解,让学生体会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并且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

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对于文本内容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深刻的感受。这样学生就能接受情感的熏陶,提升学生的情感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二、关注背景,渗透德育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创作的背景,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在独特背景下创作的,同时每一位作者的生活经历也是不一样的,而在指导学生关注文本创作背景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接受情感熏陶,让学生体会文本中蕴含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德育渗透的目标。

例如,教学《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时,教师就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为学生明确了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即让学生体会文本中的丰富情感,激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是这篇课文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而且文本创作的时间也和学生生活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的情感,教师为学生补充了相关的背景资料——这篇课文记叙的时间是1998年,当时发生了洪水灾害。面对这样的天灾,几十万解放军战士英勇投入到抗洪抢险的过程中,很多人也因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补充完背景资料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深入体会文本的情感。经过背景资料的辅助阅读,学生对于文本的内容能够有基本的体会。于是大家积极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人民子弟兵英勇无畏的精神,受到了强烈的情感教育。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感受更加透彻,实现德育教学的目标。而教师在为学生补充背景资料的时候采用的方法也非常多,如文字或者图片资料等,都能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让德育教学的目标顺利实现。

三、品读语言,渗透德育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在实现二者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精神世界的升华。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文本的思想内涵,在领悟文本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情感熏陶,让语文学科的德育作用得到强化,也实现将德育渗透进语文学习的目标,实现智育和德育的双赢。

例如,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詹天佑的伟大精神。为了让学生重点品味文本中“勘测路线”一段文字,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如下:①从文本中勾画关于詹天佑的言行的句子,同时勾画表现詹天佑内心活动的句子;②仔细品读自己的勾画的句子,说一说从詹天佑的所说所做以及所想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这两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走进文本解读。而学生经过一起探究讨论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认识,如有学生这样表述:“在文本中出现了‘精密’一词,通过这个词语让我们体会到的是詹天佑对于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对参与建设的人员的严格要求。”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文本情感进行深入感受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接受情感熏陶,实现了德育教学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让小学生的语感得到锻炼,同时也让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理解。

四、文本朗读,渗透德育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的方式很多,而语文学习的最基本手段就是朗读。朗读的方法很多,如自主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文本情感,走进文本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最终实现渗透德育教育的目标。

例如,教学《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时,教师就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多元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本情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首先教师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明确文本的基本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黄果树瀑布》,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气势磅礴,是一篇经典的作品。那么,请同学们自主朗读课文,然后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第一次朗读文本,获得初步感受。接下来,学生欣赏这篇课文的朗读录音,进一步体会文本的情感。在学生欣赏朗读录音的时候,对于自己朗读过程中处理不当的地方进行改正,这样学生对于黄果树的壮美景观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通过多元朗读的方法,学生感悟到大自然对于人们的心灵起到的陶冶和净化的作用,充分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多元朗读,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进行文本感知,体会情感。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实现了德育的目标。

结 语

总之,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为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德育,让语文课堂的内涵更加丰富,让学生尽享语文课堂的美丽。

[1]刘军.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探究[J].新课程(上),2017,(02):227.

猜你喜欢
德育文本课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