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经验”在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8-12-12 11:10李红
中国德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生活经验品德经验

任何一次的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任何一堂课都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之,不仅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很难让学生动情。

在当前的品德课堂中,大多老师从自己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而关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较少。笔者认为,在品德教学中应该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并结合老师、家长的“生活经验”,促使孩子们热爱生活,健康成长。如何把“生活经验”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

笔者有幸参加市道德与法治教学研讨活动,并参与了其中一节课的全磨课过程。磨课了三次,执教者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在教研活动当天,整节课过程清晰,学生表现活跃,但其中的一个环节值得探讨。当老师问起爸爸妈妈的爱好时,一位男孩子站起来说:“我的妈妈喜欢花。”这时老师兴高采烈地评价:“原来你的妈妈平时喜欢摆弄花呀!”课后,班主任告诉我们,其实这个孩子的妈妈早已过世了。在孩子的心里对于妈妈的爱好的理解可能是:每一次去看妈妈都要带一束花,所以他认为妈妈以前是喜欢花的。而老师则认为孩子的妈妈平时喜欢摆弄花。

很明显,这位上课的老师和这位同学的想法是背道而驰的。孩子和老师所想的完全不一样,怎么会造成这样的情况呢?因为这位老师是借班上课,对班中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情况不是很了解,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孩子真实的“生活经验”,所以师生没有情感共鸣。

鲁洁教授和朱小蔓教授在答记者问时说道: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从“运用你的经验”开始,把学生的个体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从现实问题入手,以案例为依托,突出正面引导,让学生体会生活的美好,唤醒积极的价值认同,从而健康、快乐地生活。

所謂的“生活经验”,指的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中得来的知识或技能。在品德教学中,“生活经验”包括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碰撞、共认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它具有灵活性、机动性、生活性。

如何把学生、老师甚至是家长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中有效运用,是我们研究的方向。笔者就以“生活经验”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究。

一、接连“生活经验”,找准教学的

“落脚点”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全面、系统地把握教材,还要通过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通过个别谈话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情。任何一次的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任何一堂课都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之,不仅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很难让学生动情。让我们一起来看两堂课例。

案例1:陈老师执教的“亲亲热热一家人”,以三则谜语入手,引出十二生肖。说名字,说由来,从孩子的生肖到父母的生肖。接着,让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家人和爸爸妈妈的爱好。很明显,这一环节,孩子们表现得不够积极,而且孩子们的回答也没有达到老师设定的目标和要求。课后,我们一起到班主任那儿了解了情况。原来,这个班级里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平时都是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在一起,父母常年不在家,有的只有在年末才回家一次。所以,当老师问及爸爸妈妈的爱好时,很多同学不清楚。当老师再深入一些时,孩子们就沉默了。原来,大部分孩子并没有去过爸爸妈妈的工作地方,所以对于父母是干什么的不清楚,怎么工作的更不清楚。

这位陈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是应该到班主任那儿及时了解班中孩子的生活环境。根据本班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准教学的“起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我想孩子们会更积极些。

案例2:叶老师执教的“亲亲热热一家人”,从班里孩子们的一张张全家福入手,介绍自己的家人;接着,通过从镜子里的自己和爸爸妈妈的照片对照,找出和父母像的地方;最后,通过微信和视频与父母说说自己想对他们说的话。整节课下来,孩子们会说、能说、愿说。

这位老师把学生生活中的原始“生活体验”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教材内容,主动性更能体现,孩子有被认同感。教学中,以孩子们平时能够接触的内容,兴趣会更浓厚些。

两节同样内容的课,设计不同,教学的“起点”不同,第一位老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第二位老师更关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找准教学的“落脚点”,让孩子们感受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体验生活的美好。

二、碰撞“生活经验”,关注教学的

“生成点”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的知识往往都是老师给予的,学生缺少了努力探究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被动,而且印象不深刻,下课之后又忘了。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老师的“生活经验”相碰撞,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活动,动手动脑,健康、快乐地生活。

(一)关注学生的“熟知点”

生活处处是教育,关注学生的“熟知点”,就需要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等。笔者在教学五年级的“小心‘电老虎”这一课时,把重点放在电给我们带来的灾难上。教学中,从关注孩子们的生活热点入手,如孩子们平时喜欢玩手机,进而引导孩子们讨论,用手机要注意什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能充电时玩手机,否则手机会爆炸;一个多用插头上不能插满,容易引起电线发热,造成火灾;手机充电器充好以后,一定要及时拔掉,否则容易触电等等。课后,从家长微信群里了解到,孩子们把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带到了家中,还不断地提醒家长应该注意的地方。师生、生生“生活经验”的碰撞,让孩子们知道了更多的生活知识,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有人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是这样,如果平时的选材内容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那么上课的效率将事半功倍。

郑老师在执教“做学习的有心人”时,开头就以“班牌上有什么字?班里的开关下面什么字?我们学校的全称等”入手。问题的内容全部来自孩子们平时生活的地方,所以孩子们特别感兴趣,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接着以闯关的形式进行今天的课堂教学,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孩子们乐于接受。第一关:找不同。这可是孩子们平时最喜欢的游戏之一了,瞧,孩子们找得可认真了。第二关:聚精会神比速度。在三分钟内完成口算练习。老师在边上放着平时孩子们喜欢看的《猫和老鼠》,你看,孩子们可懂事了,个个都在认真做算术题。第三关:耐心细致找朋友。从课本中的例子到孩子们生活中的表现,让孩子们明白耐心的重要性。第四关:结合孩子们平时学习兴趣班中发生的事,孩子们个个表现都很棒!

老师巧妙地设计了孩子们喜欢的闯关形式,激发了他们内心的斗志,勇于挑战的心态,从而引出做学习有心人的“四心”。我想在老师教学之前,孩子们对于学习要做到“四心”是知道的。但从学了这节课后,我想孩子们对于“四心”的理解会更具体,更生活化。他们知道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具体怎么做了,而且激励自己做得更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充分发挥出来了。

(三)关注学生的“探究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正是紧紧围绕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来展开。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应从儿童视角出发,关注儿童生活中的经验提升,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潜能。

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家长的熏陶和教育,会促使孩子“生活经验”的增长。笔者认为,老师可以创造条件,把家长们的不同的“生活经验”通过孩子展示出来。生生经验的碰撞,会让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得以丰满。

陈老师在上“劳动需要知识”这一课时,从孩子们父母的职业入手,抓住“跟过去相比,劳动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展开教学。课前老师让孩子们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现在的工作劳动需要哪些知识?孩子们可以通过采访家长获得答案,并作好记录,有条件的可以做成PPT。孩子们的潜力真令人赞叹。有的孩子举例银泰的清扫工人利用现代化清扫工具,大大地节省了时间,减少了人力的劳动;有的孩子介绍了农民用大型收割机收割稻谷的场景:从收割到打稻谷到碾米,几分钟时间一气呵成。这一科技的发明,大大解放了农民的劳动力,方便、快捷……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要数一位采访爸爸的孩子,他介绍的是现在医学最先进的手术机—达芬奇手术机。孩子的叙述加上清楚的画面,让在场的师生们惊艳不已。大家纷纷感叹科技发展带来了太多的便利。

这位老师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问题的设计,真的非常巧妙。首先在课前引导孩子们通过采访和记录家长的“生活经验”,接着让其在课堂当中展示。生动的介绍配上清楚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刺激着孩子们的眼球,让孩子们对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充满着兴趣,从而激发孩子们乐于探究的品质。

三、对接“生活经验”,寻找教学的

“突破点”

在品德教材中,有很多的內容,孩子们比较陌生。对于这些教学难点,笔者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参观访问,生活经验再明晰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学生通过社会观察,参观访问,从而提出自己的基本观点或解决方法。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得出的结论,比枯燥的理论说教要好得多。

例如,笔者在参加浙江省的小学品德“疑难问题解决”的专题研训活动中,东城实验学校的沈老师执教“走进大工厂”。第一课时,老师带同学们参观了水饺加工厂。在参观前老师根据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指导每个小组制订参观计划、访问的内容和具体参观人员。第二课时,孩子们汇报参观的小结。课堂上,孩子们根据小组参观访问的结果向大家汇报。有的孩子用数字讲述了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每分钟包10~15个饺子,10小时包7,500个饺子;有的用一张张照片讲述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流水线操作、机械化操作等。

通过参观访问,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工厂里需要科学的流程和分工合作的精神。随着科技的发展,工厂里的设备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代替了复杂的手工操作,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这些都是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所不能接触到的。参观访问帮孩子们搭建了平台,开阔了眼界,扩展了兴趣,发展实践能力,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

(二)现场调查,生活经验再重构

参与社会调查实践,放手让学生走向社会,不仅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还能让学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技能,使孩子们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不断深化孩子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笔者认为,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热闹非凡的市场”一课时,结合学校的旁边有一个大型超市,可以让孩子们分组走进超市进行一个小调查。调查内容如下:购物场所、购物的方法、货物摆放的方式、品种和价格、收款方式、在购物场所工作的人们、其他……

在调查活动中,指导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通过现场调查,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超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特别是收款方式,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前除了现金支付,还可以刷卡,现在又增加了手机支付宝、飞凡支付、微信支付等等,用这些支付方法还可以打折。这些方式的改变,无不反应出科技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通过小结发现,现在逛超市都不用带钱了,只要带一部手机就行了。孩子们的亲身体验,胜过老师任何精彩课件的展示。

(三)讨论辨析,生活经验再思辨

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传播知识、发展思维、提升情感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讨论,对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唤醒积极的价值认同,是行之有效的。

例如,笔者在讲授“家乡的民风民俗”时,重点对清明节风俗的具体内容展开了讨论:

师:对于家乡清明节的风俗,你们有什么看法?

生:我认为燃放爆竹是陋俗,污染环境,而摆放食物是健康积极的。因为所摆的食物是祖先们喜欢吃的,寄托了家人对祖先的思念。

生:我认为摆放食物是陋习,因为大家都摆放食物,容易造成污染,而且祖先根本不会来吃。

生:我也认为摆放食物是不健康的,因为不卫生,而且很浪费。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你们觉得清明节上坟摆放什么好呢?

生:我觉得摆菊花好,漂亮又不污染环境,而且祖先看见了说不定还很喜欢。

师:有道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还有吗?

生:我觉得摆假花好,存放时间长,而且价格也不贵。

师:同学们真有心,漂亮又环保的花确实是上坟不错的选择,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上坟会带上一束漂亮的花。老师为你们想出好点子点赞!

笔者抓住时机,巧妙引导学生调整思维,改变了他们以往上坟放鞭炮的想法。我相信通过今天的课堂讨论,很多孩子再和家人祭奠祖先时,一定会提议带上一束无污染又漂亮的花。

(四)角色扮演,生活经验再明理

体验总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始的,儿童积累的生活经验越丰富,他们对生活意义的体验就越深,教学就越有效。教师要在课堂上激发起孩子们之前的体验储备。

在今年11月份的市级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活动中,吴丽芬老师在执教“欢天喜地过大年”时,就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孩子们体验拜年的礼仪。

师:你们是怎么拜年的?

生:带上礼品,叫一叫长辈就是拜年了。

师:你们想知道古代的人是怎么拜年的吗?

(问题一出,孩子们兴趣盎然。)

师:接下来,老师就来当你们的长辈,你们来向我拜年。跟着老师一起来,右手放在左手的上面,手伸直,头向前鞠躬,手必须超过头顶,并向老师说一句祝福语,这是对长辈的拜年礼。

师:如果是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平辈,两手伸直,放在胸前,身子微微弯曲。

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现场和老师拜年、和同学拜年、和听课老师拜年。不同角色的扮演,让孩子们明白了古代人们拜年的不同方式。这不只是一种乐趣,更多的是要感受并传承中华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这一次的学习,我想孩子们知道了拜年不是收红包,而是对长辈的一种尊重。

每一节课把孩子的“生活经验”作为起点,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毕竟每位孩子的生活环境有所不同,经历也不同。找准教学的“落脚点”,关注教学的“生成点”,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培养学生乐于表达,勇于探索,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是笔者努力的方向。笔者会一直坚持下去。

【李红,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第二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 孙格格

读者热线:010-62003990

栏目投稿信箱:zgdy_huati@163.com

猜你喜欢
生活经验品德经验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乐淘淘“先进”经验
好学者贤
乐淘淘“先进”经验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