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出学生阅读兴趣的实践思考

2019-01-06 02:14陈丽芳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实践思考阅读兴趣小学语文

摘   要:小学阅读教学中必须“以读为本”,让孩子爱上阅读将使他们受益终身。兴趣是学生最直接的动力,教师巧妙“引”出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关键是精心设计导语和情境,巧妙运用悬念、故事,进行适当比赛、表演。

关键词:阅读兴趣;小学语文;实践思考

作者简介:陈丽芳,湖北省红安县马岗小学教师、黄冈市骨干教师、红安名师。(湖北  红安  43840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5-0135-02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培养形象思维等有着其他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朗读是对语言文字由内向外的吸收,是情感体验的基础,学生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才能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思想教育。可见,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必须“以读为本”。叶圣陶先生说过,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学生最直接推动力。那么,如何巧妙地“引”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导语中“引”出来

“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如同戏剧的开头一般都要安排一个序曲一样,朗读作品之前应设计一个好的导语,以此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好奇感、新鲜感。如教学“海底世界”伊始,笔者用饱含深情的语气说:“同学们,蔚蓝的大海真美,你想一睹它的芳容吗?你想探索它在海底的宝藏吗?你想用甜美的声音表达你对它的心驰神往吗?那么,请打开书,和老师一起去看一看大海,一起去读一读,好吗?”课堂上,笔者的声音刚落,教室里便爆发出一片饱含深情的读书声。学生专注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已深深爱上了这篇课文。

二、情感中“引”出来

教师要通过“情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新课文,要通过感情朗读在作者情感、教师情感、学生情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教师的感情朗读是关键,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感情朗读不仅有示范作用,而且肩负着将作者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中,感同身受,调动和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课文。在教学中笔者用深沉悲痛、哀婉缓抑的音调进行朗读,将当时那种巨星陨落、天安门广场群众悼念总理的无限哀思、肠断心碎、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接着,趁热打铁播放一组画面,人民群众跟随总理灵柩缓缓而行,依依告别,这样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对总理无限崇敬、爱戴、深切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三、情境中“引”出来

“情生于境,境能移情。”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触景生情。例如,教学唐代杜甫的《绝句》这首古诗。上课时,教师播放悠扬的轻音乐,幻灯屏幕上映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这时再将一幅两只黄鹂鸣叫的投影片覆盖在山水画上;接着不时换片子,学生看到柳枝上突然出现两只美丽的黄鹂鸟在不停地跳跃,样子十分可爱;最后再在屏幕的右下方出现“一行白鹭飞向蓝天”的图画。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画面的变化,陶醉在优美的声、画、乐意境之中,体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古诗的情境和学生的想象完全合拍,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

四、故事中“引”出来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教学中笔者常将课文变成一段段生动有趣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他们听,讲的过程中还不时让他们发表意见,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对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境界或作者思想情感的体会。这样变课文的无声语言为有声有形的语言,抓住了学生偏重形象感知这一年龄特征。有了“听故事”这一“悟”的先决,读来自然投入。在教学《爱迪生》一文时,笔者向学生讲述爱迪生小时候家境贫寒,十一二岁就在火车上一边卖报,一边用卖报得来的钱买东西做实验的故事。并问学生:你认为“爱迪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从这一小段故事中感知到他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产生了对他的喜爱之情。接着笔者讲述爱迪生有一次在火车上因做实验引起事故,被车长打聋了耳朵,还扔了他心爱的实验用品,可是他省吃俭用,克服困难,重新买药品、捡瓶瓶罐罐做买验,后来在实验中多次遇到危险,甚至烧毁衣服,差点弄瞎了眼。笔者问学生:“如果是你,面临如此多的困难,你会怎样?”有学生说:“我再也不冒险了,生命最可贵!”然后,笔者告诉学生,他没有这样,仍然顽强地做实验。学生听到这些,对爱迪生产生了佩服之情。笔者继续讲下去:他困了就在实验室里躺一会儿,饿了就吃一点干粮。长年累月,他终于发明了电灯、发报机、电话等共1000项发明,被称为“世界发明大家”。学生此时对主人公形象的感悟已到了极点。此刻,笔者告诉学生:现在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是怎样介绍这位伟大的“发明家”的。话音刚落,教室便响起一片读书声,学生读得兴趣盎然。

五、比赛中“引”出来

小学生都争强好胜,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比赛”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开展朗读评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竞赛,在规定的时间内哪组能高质量地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开展质疑竞赛,看谁能善于提问题,以此来满足学生好胜心,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教“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时,描写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时,体会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笔者先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与人类母亲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接着引导学生体会这段末尾的省略号省略了大自然和母亲在形似方面的其他相似点,然后让学生进行补充。学生没有反应,面露难色。于是,笔者决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竞赛。笔者让学生分组阅读,开展竞赛。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好胜心得到了满足。这下班级可热闹了,有的讨论,有的轻声朗读,有的凝神思考。在发言时,学生的话语像拉开闸门的江水宣泄而出:告诉人类脚下的土地是祖先的遗灰,土地存留着我们亲人的生命。像教导自己的孩子那样,告诉人类的孩子们,大地是我们的母亲。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六、悬念中“引"出来

悬念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如教学“军神”,笔者讲了一个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故事:1916年护国战争打响了,一个军官正端着机枪瞄准敌人射击,突然他发现身边的一位士兵卧姿不对,容易被敌人发现,于是他起身纠正,突然,“嗖嗖”两颗子弹向他飞来,一颗从头顶飞逝而过,另一颗穿太阳穴透右眼而出,他昏倒了,当他醒来时,发现满脸黏糊糊的,一个肉球吊在右眼帘上,原来是他的右眼被子弹打出来了,满脸是血块。于是他操起刺刀,把右眼球从筋肉上割下来,紧紧揣在手中,试图继续战斗,可是他再一次晕倒了。这时笔者问学生:“你认为这是一样什么样的军人?”学生回答:“他是一位勇敢、顽强的军人。”笔者又说:“正因为他有超常人的钢铁般的意志,而被人们称为‘军神。”学生迫不及待地问:“他叫什么名字呀?”笔者告诉他们答案在课文最后一段。还没有等笔者叫他们去读,他们已经翻开课本了。等他们知道是刘伯承后,笔者告诉他们,就在这次受伤后他住了院,在医院里发生了一个更感人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课本。

七、表演中“引”出来

小学生表现欲强,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加入表演,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还能全面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如教学《去年的树》一文,笔者先让学生把鸟儿与树根、大门、小姑娘的对话读好,再请学生扮演这些角色演一演,在表演中体会鸟儿寻找好朋友的急切心情。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尤其有效,它改变了以往“静坐式”的课堂组织模式。另外,在指导背诵时,笔者也经常借助动作提示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献:

[1] 陈秀玉.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的教学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8,(4).

责任编辑:胡江华

猜你喜欢
实践思考阅读兴趣小学语文
兴趣引领,快乐阅读
统筹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材编写的实践与思考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国有企业落实中纪委“三转”要求的实践与思考
微课教学在成人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