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射石再辨

2019-01-13 12:57湖北省谷城县第三中学胡文勇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9年3期
关键词:朱光潜李广意味

湖北省谷城县第三中学 李 薇 胡文勇

朱光潜先生的名作《咬文嚼字》有这么一段话:

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朱光潜先生的见解也不无商榷之处。如“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就令笔者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是“放弃得很斩截”呢?依据语境,“终”应是“终究”“最终还是”之意。如若真有其事,设想当时情景,李广肯定也为自己能射箭入石惊讶不已,于是再试,结果试了多次,“终究不能复入”。试了多次,如何有“很斩截地放弃”的意味?恐怕是一次次地“很不甘心”吧?先生为什么避易就难呢?是不是先生考虑得深入一些?比如,李广认识到自己只有在遇到危急情况时,才能暴发神力,而一旦发现自己看到的是石头而并非老虎时,确信自己不可能射箭入石,因而很斩截地放弃。但“终不能复入石矣”恐怕也反映不出这一理性认识吧?再说,“斩截”的意味,恐怕要“斩截”的语言来表达吧,那为何反而褒扬“终不能复入石矣”而否定“终不能入”,看好拖沓之言而否定“斩截”之言?是不是先生依据“矣”可表示“坚决、肯定”的语气,而得出“斩截”的结论?若此,那“坚决、肯定”的,也应是“不能再射箭入石”而不是“坚决、肯定地放弃”吧。总之先生此言难明其理。

先生对王若虚之第二种改法的论断恐怕也有些武断。“见草中石,以为虎”,用现代叙述视角理论来讲,这是全知视角叙述,是叙述者先知道结果,故曰“见草中石”。“见草中有虎”,则是限知视角叙述,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在那一瞬间,李广头脑里应该是“草中有虎”而不是“见草中石,以为虎”。如此,人物在特殊情境下也才能暴发神力。最后水落石出,如此叙述,符合事件本身的逻辑顺序,也让人跟随叙述而一惊再惊。汉代刘歆著《西京杂记》载:“他日复猎于冥山之阳。又见卧虎。射之。没矢饮羽。进而视之,乃石也。其形类虎。退而更射,镞破簳折而石不伤。”采用的就是王若虚的这种叙述方式。两种叙述的优劣显然不能单凭“‘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而定高下之分。至于“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可否删除,这应该是常识:删除可以留白,未尝不可。所以,笔者认为王若虚的第二种修改意见实有可取之价值。

先生身为名家,其说可能自有其道理,只是相同的文字由不同的人来读,感觉、看法可能不尽相同,因此,先生之说也宜为一家之言而已。

猜你喜欢
朱光潜李广意味
挚友可贵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下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上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How to Arou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Study
李广的故事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水中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