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贵州民族戏曲振兴的思考

2019-02-09 01:36罗代兵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戏曲贵州民族

罗代兵

(贵州省文化馆,贵州·贵阳 550004)

戏曲,这是一个专业行当的名词, 《辞海》注释:“戏曲,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戏曲是一门古老的表演艺术,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贵州民族戏曲遭到巨大的破坏,在许多地方几乎已消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州民族戏曲得以复苏。但在近几十年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与挤压,民族戏曲的复苏与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有的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为了迎合旅游市场的需要而改头换面,离形脱体,丢掉了传统。为了抢救、传承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正式颁发,并要求“实施地方戏曲振兴计划”。这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提振国人文化自信和增强文化自觉的强力引擎。当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地方戏曲振兴计划”,对于维护国家传统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贵州早期民族戏曲

据文献记载:“先秦以来,贵州巫风盛行,世居各少数民族的先民崇拜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迷信鬼神,他们藉祭祀仪式,驱鬼逐邪,禳灾纳祥,祛疫除病。宋元时期,以傩戏、傩舞为主要内容的傩祭文化传入贵州,且与黔省巫风结合,渐次衍变成一种具有地域性的、民族性的傩文化、傩习俗。迄至明季,以傩祭为主体的民族宗教仪式剧傩戏广泛流行于黔疆大地。是时,世居少数民族中,傩戏盛行……。宋元时期,贵州民族民间巫师为使傩戏更具吸引力与影响力,举行傩祭时,在且歌且舞中掺杂了故事情节,且具表演性。昔日娱神的傩祭增添了娱人的成分,亦渐次从神坛走向世俗。据(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镇宁‘宰牛祭鬼,执戈扬盾,骏马往来奔骤,壮若鏖战,以迎鬼神’。傩祭亦嬗变成娱神、娱人的活动。”又云:“明清以来贵州与外界的交往渐趋频繁。随着中央政府在贵州设宣慰使、布政司、开科取士等一系列措施,贵州逐渐打破了封闭的状态,文学、曲艺也大量涌入贵州。而外来剧中如弋阳腔、秦腔、梆子等大规模的输入,在与本地傩舞、民间歌舞、说唱艺术的相互融合中共铸就了贵州民族戏曲的繁荣”。“清贵州布政司韦谦恒描绘当地老百姓看戏时曾吟诗一首:‘笑骑百鹿与青鸾,雪藉冰桃簇玉盘,立部堂堂争献寿,春风赢得万人看。’其自注曰:‘黔俗迎春陈百戏,使者坐堂皇,守令捧觞为守,以兆丰年,观者如堵,例不禁也。’万人争看,‘观者如堵’,由此,可见黔疆民俗搬演百戏的盛况。”

二、贵州地方民族戏曲面面观

贵州的民族戏曲源于先秦时期,本地域盛行的巫文化与图腾崇拜之文化形态,加之秦王朝开发西南边地,修筑五尺道,使得中原早期的戏曲文化也随之相继进入西南边地的黔疆,二者融合与发展,逐渐造就了早期的贵州民族戏曲。春去秋来。贵州早期雏形戏曲经宋、元、明、清漫长时间的再吸纳、再创造,其戏曲艺术越发成熟,也更具有地域风格和民族风采。“民国年间,在贵州广大农村主要流行花灯,俗称‘茶灯’或‘地灯’,因其来源不同,逐渐形成独特风格的东、西、南、北四路花灯。东路花灯受湖南辰河戏的影响较深;南路花灯与江西的‘采茶调’‘弋阳戏’有密切的关系;西路花灯多受‘昆山腔’和‘弋阳腔’的影响;北路花灯与川剧有较多渊源。此外,贵州民间还流行古老的傩戏,以思南、德江、沿河等地土家族民间最盛,唱腔为傩坛巫音,有傩坛祭祀仪式,传统小戏和神话大戏两类形式。”

此外,在明代洪武年间,因云南边事,朝廷向云南大举用兵,征南大军往返南北,其间在贵州区域沿东西一线屯兵不少。有学者认为:“学术界一般认为,贵州的地戏源出于明代卫所的军傩,虽然不见于当时的文献记载,但这种说法应当是可信的。”“明季,黔疆境内,卫所星罗棋布,入黔士卒驻堡屯兵,加之其时尤为重视坛祀,各卫所自然盛行军傩,藉以鼓舞士气,增强克敌制胜的信心......。”就此,地戏诞生于屯堡,植根于屯堡。古老的地戏传承至今仍然兴盛。时下在乡村旅游东风的吹拂下,安顺市的西秀、清镇、平坝、普定、关岭等县区广大乡村仍时常见到地戏的表演。所以在贵州都习惯称之为“安顿地戏”。

在贵州还有一种地方戏曲称之为“阳戏”,以遵义地区较为流行,这种独具地方风格的阳戏渊于傩戏发展而来,其在借鉴、创造、发展中成为独立形态的阳戏,因受川剧、花鼓、花灯等戏曲的影响,所以阳戏在表演时不戴面具。另外,在贵州东南、西南和南部的民族民间也流传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如侗戏。侗戏主要流行在黔、湘、桂交界的广阔边地,以黎平县明末民初时期侗戏著名剧作家吴文彩为代表的地方戏曲前辈,创作了不少的侗戏剧目。侗戏较成功吸纳了侗族传统音乐,且唱腔多用侗语,因而在侗族地区的乡村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当然,侗戏在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吸收了桂剧、湘剧的戏曲元素,所以成就了侗戏这一地方民族戏曲的成功和精彩。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榕江县文化馆创作排演的侗戏《丁郎龙女》就赴昆明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戏曲观摩调演”,深受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还有,在贵州南盘江畔的布依族聚居区,这里的布依戏在历史上就广为流传,这种独具民族风韵的布依戏以其传统的八音坐唱艺术形式为基础,借鉴南盘江对岸广西北部壮戏的演唱与表演形式,同时又大胆移入不少汉族民间的戏曲剧目,其演唱与表演一般主要用布依语言,也兼用少量汉语与布依语结合。1984年黔西南州选拔的布依戏《罗杏戏》赴昆明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戏曲观摩调研,深受专家和观众的赞许。苗族历史悠久,但在戏曲方面显不出优势。经业内专家认定,流传于剑河、台江、雷山及丹寨等县的嘎百福歌,是一种适用苗族语言和传统音乐结合,有说有唱有表演的地方民族戏曲。此外,在松桃自治县一带的苗族民间广为流传苗族傩戏,其表演形式独具风格,许多绝技令人叹为观止,也让人惊心动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贵州的地方文艺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如花灯班、地戏班、布依戏班等地方戏曲社团几乎遍及乡村各地。“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有的乡村戏曲社团遭到严重破坏而基本消失。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全省的地方戏曲活动在逐渐恢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贵州省文化局根据当时全省戏曲剧团迅速增加并急需演员和演奏员的情况,将原有的文艺干校改建为中专性质的“贵州戏曲学校”。1964年,中共贵州省委决定调整艺术教育机构,创建艺术学校,此后,相继培养出了若干批次的戏曲人才,为推动贵州地方戏曲事业作出历史性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那一时期正式搬上各地舞台的地方民族戏曲有侗族民间戏曲《二度梅》《珠郎娘美》《丁郎龙女》等剧目;布依族民间戏曲有《女嫁多夫》《人财两空》《盖郎相卜母》等剧目;彝族民间戏曲《撮泰吉》;土家族傩堂《唐氏太婆》《金角将军》等剧目;汉族花灯戏《孟姜女》《龙王女》《柳毅传书》《柳青娘子》等剧目;文琴戏《凤亭赶子》《三难新娘》《搬窑》《人面桃花》《过江招亲》等剧目。从以上所述贵州民族戏曲之方方面面,使我们触摸到了贵州戏曲发端、发展与坚守和繁荣的历史脉络。

三、坚定执行“实施地方戏曲振兴计划”的决策

追根溯源,地方戏曲本是草根艺术,也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近一段时期以来,民族戏曲的多姿多彩不断得到业内专家的青睐,但也有一些学者乃至一些官员,在一种好心的驱使下,对民族传统戏曲横加干涉或“大动手术”,力图使之变成更为“高雅”和“阳春白雪”,不想却违背了民族戏曲的自身规律,造成一些优秀传统民族戏曲换了形、变了味,且日趋同质化。这种现象是令人担忧的。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里,贵州民族戏曲要继承优秀传统,要繁荣兴盛,就要坚定执行党中央关于“实施地方戏曲振兴计划”之决策。

首先,要坚定地贯彻执行党中央于2015年10月作出的关于“实施地方戏曲振兴计划”的战略决策,多了解全国地方戏曲振兴的动态。就国家层面而言,自2016年起至2018年8月止,中宣部与文化和旅游部已举办了三届全国性的基层院团的戏曲会演。2018年10月至12月,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江苏昆山举办“2018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持续演出。百戏盛典的举办是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地方戏曲振兴计划”的有力举措,不仅让广大的社会民众共享了中华地方民族戏曲百花园的芬芳,也让全国许多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戏曲、只在某一边远地区流行的稀有民族戏曲及只有民间社团和班社艰难维系的濒危地方戏曲,能够有机会参加百戏盛典这样全国性的艺术平台进行汇报和交流演出。享有同等待遇与文化发达省区的专业戏曲院团、大型戏曲剧目同一平台相继亮相,展示其独有的地域艺术风采,从而激发了地方民族戏曲传承、创新、发展的文化自信。作为贵州的民族戏曲,要有借鉴学习和奋力追赶的精神,努力推出更多优秀的民族戏曲剧目在全国亮相、交流。

其次,贵州民族戏曲振兴,要在坚决贯彻执行“实施地方戏曲振兴计划”重大决策的前提下,练好接地气的内功。须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长远的重大的基本国策,并且要持续推进到2050年。在这一重大的基本国策中,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号令:“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乡村振兴,新的生活扑面而来,新的观念、新的生产与生活以及经济发展将深入到每一个乡村民众的心灵,也必定带来乡村社会形态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发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民族戏曲在继承优秀传统基因的同时要关注的。贵州民族戏曲的创作人员以及演唱、表演人员,要深入乡村,植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以特有的敏锐眼力,捕捉和摄取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鲜明生活、人物形象、优秀事迹,使古老的民族戏曲“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相继完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使命,为广大乡村民众奉献上更多的有时代风貌、地方风格、民族风采的民族戏曲精品力作。

再次,要努力培育和壮大民族戏曲之文艺力量。民族戏曲文艺人才队伍的多与优,是贵州民族戏曲振兴的重要环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民族戏曲振兴事业,要按照文化馆功能、任务和所服务人口区域,合理设置群众文艺工作岗位,配备相应的戏曲专业人员,还要把实施民族戏曲振兴问题列入全馆的重要工作日程,列入戏曲专业人员的年度考核内容。要认真学习和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初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关于“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的重要讲话精神。文化馆的戏曲专业人员要深入乡村振兴第一线,要作为贵州民族戏曲振兴的参与者、践行者、见证者和受益者。要依靠乡村党政组织的重视和支持,坚决执行好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做好、做实“挖掘培养乡土文化本土人才”的工作,培养乡村的民族戏曲创作人才和表演人才,以省级、市州级民族戏曲群众文艺评奖、项目申报,演出活动为依托,推出一批又一批民族戏曲领军人才,一批又一批创作骨干,一批又一批表演人才,为助推贵州民族戏曲振兴与乡村振兴相向同行迈出坚实的步伐。

四、结语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戏曲是国人认知和认可的民族瑰宝,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2006年5 月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贵州的花灯戏、侗戏、布依戏、傩戏、安顺地戏、彝族撮泰吉被列入名录。此后,贵州的一些民族戏曲相继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百年来,贵州的民族戏曲始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利用乡村戏台、祠堂、晒坝为乡村民众送上尚德教化、淳化民风的戏曲表演。当下,贵州民族戏曲的振兴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实施地方戏曲振兴计划”“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的重大战略决策,尤其要呵护和重塑民族戏曲文化生态。要践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想,不断赋予贵州民族戏曲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为在乡村振兴中繁荣兴盛乡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做贡献。

猜你喜欢
戏曲贵州民族
我们的民族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多元民族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