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困境浅析
——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

2019-02-22 03:37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创业项目教育学生

艾 斌

(四川文理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之源。《2017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深度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1]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设创新创业型高校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2]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大量研究,发表的大量文献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不同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教学方式、学生知识水平、实践环节等是不一样的,地方高校与重点高校的情况有所不同,必须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我校地处川东老革命根据地,从2015年以来积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战略,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及改革,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一、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现状

学校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重要内容之一。2018年,学校和创新创业学院联合申报了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四年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目的是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着重树立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创业理念、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集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提升于一体。于2016年7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集创新创业教育和教学实验实训于一体。建有3500平方米的各类专业实验室、项目孵化工作室、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教学平台,为学生创业培训和项目孵化提供一站式服务。

近三年来,共计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1项、省级262项,孵化创新创业团队36个,重点培育项目22项,其中8项已进入实体运作。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宋卓的“四川阿凡可可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大学生及科技人才创业典型。智能制造学院学生文藤燕、陈吉哈木等同学研发的“自然体感式机械臂系统”在2017中国人工智能协会主办的中国机器人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6年,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李相才创业团队受邀参加第一届中国VR&AR(互动娱乐博览会)国际峰会(2016成都)时,受到在成都菁蓉小镇考察的李克强总理的接见,李相才的创业故事,也被《人民日报》(2016年4月13日)刊载。

我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探索前进,在实践中成长,取得了一些成绩,培养出了部分优秀的创新创业导师和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由于我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与社会的要求,兄弟高校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亟待解决。

(一)没有完善创新创业工作考核激励机制

虽然先后出台了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文件,具体实施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二级学院教师组织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不是很积极。2018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中,各二级学院上报的项目数量只有100多项。四川省教育厅规定一般本科院校不得低于100项,学生参赛项目报国网数量的2%作为参加省赛的项目数。我校被省组委会取了2项参赛。基数不够,参赛的项目就不多。其它跟我们学校差不多的本科院校一般上报国赛网的项目数量达到400左右,有的甚至达到1000余项。高校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包括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等。而我校对创新创业工作主要是没有考核激励机制,部分老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后,不重视创新创业工作。我校创新创业课程还很少,创新创业课程学分还很低,大部分创新创业课程是选修课,学生可以不选。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对创新创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高校全体专业教师不仅要进行专业教育,还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3]中青年教师应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而创新创业教育对大部分教师来说也是新课题,绝大多数教师不是很了解市场,很难想象一个不是很懂国家政策、市场经济规律的教师会带好学生的创业项目,很难想象一个对创新创业教育不重视的老师会做好创新创业工作。创新创业型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实践,通过创新创业培训,提高自己在创新创业意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指导能力。

(三)没有很好地与地方和社会机构开展合作

很多高校通过学校与地方政府、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等合作方式,鼓励教师和团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增强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办学实力,培养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创新创业工作不只是高校内部的工作,高校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创新创业一系列活动形成创新意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需要与社会双创企业联合推动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在四川乃至全国,很多高校与双创企业签订创新创业合作项目,从学生选题、立项、创业计划书的撰写、视频编辑、路演等环节参与指导,提出修改意见等等,使项目内容更加接近实际,打造和提炼项目的质量水平。

(四)盲目跟从别人,在项目开发上没有发掘自身特点

2017年、2018年四川省的重点大学在“互联网+”“创青春”等双创竞赛活动中把持了较高的得奖率,研究生、博士生参与的创新创业项目较多,项目起点高,科技含量高。创新主要是指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在双创竞赛活动中得奖率较高,容易受到社会关注。2019年6月,四川省创业指导进校园活动在我校举行,省人社厅专家了解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后指出,我校的科技创新不能与四川大学、电子科大等高校相比,作为地方高校如果以接近市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创新创业项目、工业改进项目容易获得收获,学生更容易获得锻炼,提高创业能力。观察近两年获奖项目,有的是与高校教师科研项目结合搞子项目,有的是与企业技术改造结合搞技改创新项目,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在项目立项方面,学生组队时经常是在班上或二级学院内部选择,项目成员专业学科较单一,知识面窄。

二、开拓创新,以务实的作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的文件精神要求,构筑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创新创业创意教育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通过制度驱动、课程带动、实践发动、赛事推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四年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补充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立实验实训平台、打造校内外项目孵化基地,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

(一)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在学校内部建立双创人人争、人人服务的局面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宣传和学习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文件,从理念上引起重视和改变,工作上必须抓好抓落实,形成考核机制。同时做好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将部分创新创业课程由选修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增加部分创新创业课程,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学分比重。2019年来,我们参考兄弟院校的做法,正在拟定《四川文理学院创新创业管理办法》,逐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整体带动师生创新创业积极性。2019年我校申报“互联网+”学生项目达到400多项。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为满足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地方高校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之外,还应当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娴熟的教学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3]。我校鼓励广大中青年教师到工厂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科技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双师型导师。同时,准备引入校外创新创业公司特训课程体系,提高导师项目指导的能力及学生的选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和组织运作能力,并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相关后续服务。继续聘请校外创新创业导师,让他们经常到校宣讲成功经验,指导学生项目,而不是只挂名不做事。近两年来,我们也不断派出部分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创新创业培训,提高了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能力。

(三)立足本校和地方特色,合作开展双创教育

我校地处川东老革命根据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文化。地方高校由于其特殊的地缘关系,必然带上地域文化的烙印。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离不开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培育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离不开对地域文化的发掘和利用。川东北地区属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丰富、巴文化历史悠久,有宣汉县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等二百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大量的红四方面军红色资源,可以进一步挖掘、保护地域文化形成文化创意类项目。川东地区部分乡镇农村还未脱贫,利用这些资源开发扶贫攻坚项目、乡村振兴项目大有作为。

我校创办了《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该中心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重点以乡村振兴为己任,联合西南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外部高校资源,依托学校内部建筑旅游学院、康养产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等,结合达州市“十三五规划”中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求,开展产学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人才等综合性的研究。主要从事乡村振兴的规划、设计、管理模式等项目以带动川东北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从事智能制造研究以带动达州市机械行业升级发展。这些对象也是开展双创教育、开发创新创业项目的有利条件,必须充分利用。

2018年6月,在我校举办了首届川东北经济区创新创业论坛,达州市人社局、就业局、部分企业单位、川东北地区高校、校外聘请的创新创业导师参加了此次论坛。构建起一个由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企业单位、创新创业导师等多方联系、交流、共享、共建的一个平台,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的智慧与创意,为高校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献计献策”,商讨推动行业、服务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助力地方经济增长。

在四川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上,我校依据川东特色民俗和秦巴历史文化原创艺术作品有23件获得一等奖。在2019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我校一个项目“大禹—中国防洪服务商”依托四川都江堰地方特色获省级铜奖。2019年,我们与万学教育集团合作,集团派专家参与2019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指导,获得省级赛区一银二铜,取得了零的突破。

(四)以各种创新创业竞赛为手段,开发创新创业项目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在竞赛中获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创新创业意识,但是创新创业竞赛毕竟是重要手段之一,不能忽视。当前,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各种竞赛活动很多,如“互联网+”“创青春”等。2018年4月,我校受达州市人社局等部门的委托,举办了达州市首届“诚信杯”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为校内外大学生搭建起了一个以“电子商务”为手段的创新创业平台,包括达州、巴中、广安、广元等川东北片地区高校的12个项目队参赛。通过参与竞赛的方式,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极大地推进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发展,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赛融合”。

根据近几年总结学生双创项目的经验,一个项目组成员如果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不同的学科知识和视角再加上同学之间的反复讨论会使该项目更加成熟。整合优化校内外可用的资源,建立并完善跨学科有机融合的创客团队培养模式,将跨学科建设与创客团队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2019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省级银奖项目“小黄仁高考升学规划”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该项目也是地方高校以接近市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创新创业项目。

猜你喜欢
创业项目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山西18个农村创业项目获资金补助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长春第十一届[秋季]连锁加盟创业项目展览会
学创业应用 如何选择做健康事业 范俊宏康复 火爆创业项目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