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本语音象征及其翻译

2019-03-21 16:45喻旭东丁静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拟声词儿童文学语音

喻旭东,丁静

(无锡太湖学院,江苏无锡214000)

儿童绘本是国际公认的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对基础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引进版绘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装帧优良,在我国儿童绘本市场上占主导地位。但是,引进绘本却存在着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的乱象。大量儿童绘本译文语言趣味性不强、可读性差是不争的事实。译者在翻译时往往片面关注语言的内容,而忽视绘本语音象征的翻译。语音象征是儿童绘本文体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截至目前,对其特征及翻译方法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拟探讨如何在儿童绘本翻译中保留语音象征,如何对语音象征的损失进行补偿,以提高绘本翻译的质量,增强绘本译文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一、语音象征及翻译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这一原则为许多语言学家所公认。然而以雅各布逊为代表的一些语言学家指出,任意性作为语言符号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没有问题的,但仍然不能排除能指与所指之间的部分自然联系[1]。英语中有不少词的音与义之间似乎存在某种联系,即其声音形象或语音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能够引起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联想,这种音和义存在联系的现象被称为语音象征[2]。语音象征可以细分为直接语音象征和联觉语音象征。直接语音象征指词的形式即语音和它代表的意义之间发生直接联系,也就是说词的语音是直接模拟自然声音,这类词又称为拟声词[3];联觉语音象征指某个或某组语音的音响或发音特征与某种意义发生模糊的关系,引起语义上的联想。

我国对语音象征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郑立华的《语音象征意义初探》(1989年)。从知网检索可知,在国内,关键词含“语音象征”的文章年均只有4篇左右,集中在对国外研究的引介、对语音象征的理论探讨和对汉语的语音象征研究3个方面[4],研究的语篇主要是文学作品和广告用语。具体到语音象征的翻译研究,为数不多的文章基本也是围绕文学作品展开。从广义上来讲,语音象征就是拟声,直接语音象征被称为基本拟声,联觉语音象征被称为次要拟声[5]。国内关于拟声词翻译的研究成果较多,但专门针对儿童文学中拟声词翻译的研究却寥寥无几,仅有中国海洋大学的几位师生撰文讨论,如孙梦丽的《文体学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中语音特征研究》(2015年)和徐德荣的《论儿童文学翻译风格再造的新思路》(2018年),目前尚未发现关于儿童绘本语音象征翻译的研究及成果。

二、儿童绘本中的语音象征

儿童绘本作为儿童文学的典型代表,其语言风格在语音象征层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大量使用模拟人物、动物或自然界其他声音的词或音(字母组合)。联觉语音象征在儿童绘本中时有出现,如介绍蝴蝶生长和习性的绘本Butterfly①中有这样一句话:“Male butterflies flitter and flutter above the female ones.”其中“flitter”和“flutter”与“fly”形成头韵,因/f/的唇齿音发音模仿了微风吹过的声音,/fl/这一辅音丛能够引发“扇动翅膀”的联想,给人一种轻盈、迅捷之感。相较于联觉语音象征,直接语音象征在儿童绘本中运用得更为普遍。黄颖指出,儿童尤其偏爱韵律感强的语言,所以儿童文学的语言也特别重视音乐性,比如拟声词对于一篇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来说是必不可少的[6]。对于拟声词系统,许多语言学家根据各自的标准作出过不同的分类:从模拟的对象来看,拟声词可以是模拟人的声音、模拟动物的声音、模拟自然界的声音;从模拟的理据来看,拟声词可以分为直接模拟声音的拟声词和间接模拟声音的拟声词;从拟声词的功能来看,可以分为单纯模仿声音的拟声词、以声音称名事物的拟声词、以声音表达情感的拟声词、以声音体现动作的拟声词[7]7。我们根据声音的源头将绘本中常见的拟声词分为3类:动物话语声音、动物行为声音、物体运动声音。

首先,动物话语声音即动物通过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和其他形式的儿童文学一样,儿童绘本经常有对小动物的描述,因此会频繁出现模仿动物叫声的词语,如小猪的叫声“oink”、母鸡的叫声“cluck”、奶牛的叫声“moo”、小羊的叫声“baa”以及乌鸦的叫声“caw”等②。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些常规拼写的拟声词,绘本中还含有大量非常规语音象征词,如狗哼声“grrrrrrr!”、喷嚏声“aaaaaa-choooooo!”, 夜莺歌声“che-che-cheer up!”,以及不知名叫声“woooooooo”等。这些语音象征从严格意义上讲不属于常规单词,是通过字母的组合实现对声音的模拟,而且其在空间排版上往往也会发生变异,这些符码组合不仅构成了语音象征,还形成了突出语相。其次,动物行为声音是由动物(包括人)的动作而产生的声音,如鼓掌声“clap”,敲门声“knock”,敲击声“bang”或“crash”,小鸡啄米的声音“peck”,鼹鼠吸食的声音“slurp”,大口喝水的声音“glug”,狼吞虎咽的声音“gobble”,以及害怕时吞咽口水的声音“gulp”等,都属于因人或动物的某个动作或行为产生的声音。最后,物体运动声音指自然界(排除由动物动作直接促成的)物体相互碰撞、摩擦发出的声音,如物体落水的声音“splash”,风刮帆布的声音“rustle”,窗户扭动的声音“rattle”,以及铃铛摇曳的声音“tra-la-la”等。正如徐德荣、姜泽珣所言,儿童文学具有鲜明的语音特征,符合儿童读者以具体形象性为主的思维特征[8]。儿童绘本作家为了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使表述更加形象生动,往往选用各种语音手段,恰当运用拟声词创造独特的语音效果,使得绘本作品在语音上具有明显的辨识度。

三、绘本直接语音象征的翻译

直接语音象征在儿童文学以及儿童绘本中的作用已经为众多学者所肯定,其绝非是索绪尔所认为的“语言符号任意性的例外,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9]。恰恰相反,儿童绘本中的拟声词是构成绘本语音风格的核心要素,在绘本语言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译者应该在充分理解儿童绘本语音特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对应或调整的翻译策略,再现或补偿原文的语音风格和语音效果。

(一)对应:直接对应、间接对应

在语言文字翻译研究中,英语和汉语语音特征的不可译是公认的事实。汉英属于非亲属语,这两种语言的语音结构层不存在有意义的信息转换通道,这就造成了语音层次上的不可译[10]。但是拟声词属于例外,拟声词都是以自然的声音为基础的,这种共性为拟声词翻译的“对应”提供了可能。这里的“对应”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是直接对应,即译语和源语拟声词在能指层面的对应,亦可称为语音对应;第二是间接对应,即译语和源语拟声词在所指层面的对应,亦可称为音源对应。

某些自然界的声音相对比较单一或稳定,其语音与语义之间的联系相对明显[11],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拟声词与汉语拟声词能在语音这一语言表层产生对应也就很自然了。绘本中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动物的叫声,例如牛的叫声“moo-moo”对应“哞哞”,母鸡的叫声“cluck-cluck”对应“咯咯”,猫咪的叫声“Meow”对应“喵”等。再如撞击的声音“clunk”对应“哐啷”,“beep”对应“哔哔”,“clatter”对应“喀嗒”,“pitter patter”对应“噼里啪啦”等等。又如由儿歌改编的绘本OldMacdonaldHadaFarm③中的“E-I-E-I-O”可以直接模拟原文发音译为“咿呀咿呀哟”。这些语音对应是人类语言通约性的表现。

然而,语言事实也告诉我们,不管拟声词对声音的模拟是多么惟妙惟肖,但客观事物发出的声音并不一定和语言的语音完全相同[7]8。不同的民族在取声造词时都是按照自己民族的语言特点和思维特点来加以改造的。英汉民族思维方式有别,对于同一声音的审视角度也不一样,如公鸡的叫声英语为“cock-a-doodle-do”,汉语则为“喔喔喔”,绵羊的叫声英语为“baa-baa”,汉语则为“咩咩”,马蹄的声音“clip-clop”译作“嘚嘚”,蜜蜂的声音“buzz”译作“嗡嗡”等。除却造词之初的取声差异,拟音还要经历规范化使其向着易于言说的方向发展,数千年的语音变异也会加剧不同语言之间拟声词的不对应。此时,译者不得不放弃语音能指的对应,转而寻求所指声音的对应。如英语绘本中描述小鸟的叫声常用“tweet”,而汉语则常用“啾啾”;描述青蛙的叫声常用“croak”,而汉语则常用“呱呱”(同样用“呱呱”的还有鸭子和乌鸦的叫声,英语中分别用“quack”和“caw”表示)。概言之,遇到语音层面无法对应的情况,绘本译者首先要对源语拟声词进行解码,找到该词模拟的声源,然后再编码,使用符合译语规范的拟声词。

(二)调整:转为主体、转为动作、转为意向

英语和汉语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语系,两种语言的拟声词的构成、功能及应用范围有许多差异[12]。绘本中的拟声词一旦被用于句子和对话中就必然会受到各自语言体系在语法规则、语义传达等方面的制约,所以绘本翻译也经常会出现对原文拟声词进行调整的现象,具体有3种情况:语音转主体、语音转动作、语音转意向。

语音转主体指将原文中的语音象征翻译为该语音的发音主体,主要适用于翻译在原文中以声音称名事物的语音象征。绘本中常用动物的叫声指代动物,这些叫声可以直接译为动物本身,如“quack quack”可译为“鸭子”,“baa baa”可译作“小羊”,“hoot”可译作“猫头鹰”等。此外,在翻译无生命物体发出的声音时,也可采用这种译法,例如在绘本UndertheGround④中有一句话“There is a rumble in the tunnels.”,可以将声音转为发音主体译为“隧道里传来地铁的声音”,或者在保留声音的基础上添加发音主体,译作“隧道里传来隆隆的地铁声”。必须指出的是,如采用保留语音象征添加发音主体的译法,则原文用作名词的拟声词在译文中往往会被转换成形容词。

语音转动作指将原文中的语音象征翻译为产生该声音的动作,通常适用于翻译原文中以声音体现动作的语音象征。例如绘本UndertheGround中的“The train zooms by.”可译为“火车(轰隆隆地)飞驰而过”;绘本BadJackFox⑤中的“A mouse zooms out of the hole.”可译为“一只老鼠(嗖的一声)溜出了洞口”,而“The mouse bangs the button.”可译为“这只老鼠(乒乒乓乓地)敲打着按钮”。和语音转主体一样,语音转动作通常也会引起拟声词在句法功能上的改变,此处译例如果要保留括号内的拟声词,则原文用作动词的拟声词在译文中都应转成副词或形容词。正如方英所说,英语拟声词绝大多数可作名词或动词,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或宾语;而汉语拟声词在句中主要充当状语、定语或补语[13]。因此,在翻译绘本中的拟声词时,译者要进行句法功能的转换和调整。

语音转意向指将原文中的语音象征翻译为该语音在交流中所要表达的意图,往往适用于翻译原文中以声音表达情感的语音象征。刘春芳指出,拟声词的使用不仅可以增加声音色彩,有时还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能直接地表达喜爱、憎恨、轻蔑等感情[14]。绘本中的拟声词除了描述声音及其发出者或动作,还能传达发音者在交流中的态度和意向。英语绘本中常常出现一些口语化极强的语音词,如“yuck”“oooch”“whew”等,译者对这些词大多会采用对应译法,将其译作“咦”“哎呀”“唷”“哈”等感叹词。不得不承认,这种处理方式会留下较为明显的翻译腔。译者可以根据这些语音象征的具体情境,将其背后的意图传达出来,如将“yuck”译为“讨厌”,将“oooch”译为“疼”,而“whew”则可视情况译为“哎哟”“天哪”“太好了”等。再如,在绘本TheEmperorandtheNightingale⑥中,当园丁找到夜莺时,用“sssh”来提醒大家不要发出声音,“sssh”通常直接对应译为“嘘”。然而在KingDonkeyEars⑦中,长有驴耳朵的国王将见过他耳朵的理发师关进监狱时,也用“sssh”来命令理发师保守秘密。如果此处也将其翻译为“嘘”,一则无法体现国王的蛮横,二则会话逻辑不通,国王不是要理发师不发出声音或不说话,而是命令他不要把秘密泄露出去。因此,此处的“sssh”译成语气强硬的“不要乱讲”或“不许多嘴”更符合对话的内在逻辑。

四、结语

人类语言符号与自然界是存在理据关系的,语音具有意义潜势,即某些语音能够扮演意义的角色或在一定程度上适合意义的表达[15]。儿童绘本中的语音象征不仅参与意义的构建,而且是形成绘本独特文体风格的重要因素,而这种风格在译文中的再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作的翻译质量。对于绘本中频繁出现的模仿动物话语、动物行为和物体运动声音的语音象征词,译者在翻译时绝对不能仅仅生硬地音译或者简单地将其省略。译者应该深谙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风格再造”的要求,采用“对应”的方法保留原文的语音效果,或以“调整”的方法补偿译文的语音损失,从而达到积极传递原绘本语音象征符码意义、再现原绘本语音风格的目的。

注释:

①DAVIES K:Butterfly,Usborne Publishing,2013.

②文中拟声词示例均摘自英国Usborne出版社My First Reading Library系列绘本。

③MANTLE B:Old Macdonald Had a Farm,Usborne Publishing,2013.

④MILBOURNE A:Under the Ground,Usborne Publishing,2013.

⑤PUNTER R:Bad Jack Fox,Usborne Publishing,2013.

⑥DICKINS R:The Emperor and the Nightingale,Usborne Publishing,2013.

⑦SIMS L:King Donkey Ears,Usborne Publishing,2013.

猜你喜欢
拟声词儿童文学语音
动听的世界
——积累AABB式拟声词
再说拟声词“”
浅谈形似、意似、神似指导下的中韩拟声词翻译——以《活着》为例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魔力语音
基于MATLAB的语音信号处理
基于MQ3与MP3的价廉物美的酒驾语音提醒器
对方正在输入……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