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常州段民间音乐资源的数字化保护研究

2019-03-21 16:45杨丽莉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号子常州运河

杨丽莉

(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江苏常州213022)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很多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逐渐消失的境况。近年来,为抢救和保护我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旨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优化存续环境和传承链条。

2005年3月,国家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一文中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盒数据库”,“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鼓励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支持发展数字多媒体化产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

2017年6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大运河的保护工作,提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批示。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宏伟构想和规划,已成为继大运河成功申遗后的又一件大事。京杭大运河作为连接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和贡献,对运河沿岸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很多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都已开启了新媒体数字化技术时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口传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杨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中提到:“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就是利用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核心与代表性内容进行文字、照片、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类载体的记录,并将数据资源进行标准化输入和转化,实现系统化整合、专业化分类和信息化储存,最终通过数据库等形式,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存、管理、交换和利用的目的。”

现代社会,各类数字平台App内容和功能日趋丰富,智能手机的普及也为App平台的推广奠定了基础。而对于年轻群体来说,App平台已成为他们生活中接触各类资讯的重要媒介。因此,通过数字平台技术,利用智能手机App传承与传播常州地区民间音乐资源,将更加有效。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本文从数字媒介技术入手,利用数字化技术,针对传承和发展常州地区民间音乐资源的有效方式进行探索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多次进行实地采风和调研,走访了常州地区音乐类非遗传人,并对采风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研究、归纳和总结。同时,依托常州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带动在校大学生参与到对运河常州段民间音乐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研究中,使更多的学生深入了解常州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

一、大运河常州段民间音乐资源保护现状

京杭大运河从北至南流经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公元7世纪初,隋炀帝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的“永济渠”和从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的“通济渠”,后又进行多次改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至今,京杭大运河已有1 400多年的历史,全长约1 780公里。在运河沿线,产生了许多与生产、生活、劳动及民风民俗相关的艺术形式,也分布着种类纷繁的民间音乐,例如运河号子、拉纤号子、推船号子等,它们在运河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运河常州段地处江南运河区,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民间音乐资源丰富。运河常州段的民间音乐,有些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场景、民风民俗等,有些则是运河航运中伴随着劳动而产生的,这类民间音乐主要表现为各种船工号子,如拉纤号子、撑船号子等,它们是船工在劳动过程中为统一步伐、协调节奏而产生的,在运河航运的兴盛和发展中得到了传承,它们是运河文化中反映劳动人民生产场景的重要文献依据。如拉纤号子,在运河流经的常州段各辖区都有风格各异的号子流传,随着运河文化的发展,也曾达到一定的鼎盛阶段,在常州地区民间音乐资源中颇具代表意义。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运河航运也逐渐衰落,伴随着航运文化发展的各种船工号子也由于传唱范围的缩小而渐渐消失。改革开放以来,音乐文化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流行音乐的发展以及演唱船工号子艺人的老龄化,也使船工号子这一民间音乐类型逐渐陷入濒危境地。

除劳动号子外,还有一些与运河文化相关的民间音乐类型,如流传在运河沿线各地的民歌小调、说唱音乐、戏曲歌舞等,它们在产生、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运河文化的影响。在运河南北航运的过程中,从外地传入的音乐类型和资源对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渗透,所以,运河常州段的民间音乐资源是伴随着运河航运各地民间音乐交流、融合的产物。

但是,在社会高速发展和文化形式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常州地区的许多民间音乐类型都处于濒危状态,除了后继无人外,没有有效保存这些民间音乐资源的技术和手段,也成为制约常州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障碍。因此,对大运河常州段民间音乐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迫在眉睫。

二、常州地区民间音乐资源的数字化保护手段

(一)利用数字化技术采集与存储常州地区民间音乐资源

目前,常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常州吟诵、天宁寺梵呗唱诵、乾元观道教音乐、祠山祭鼓、东浦丝弦锣鼓、白龙观道教音乐、太平锣鼓,共计7项。这些民间音乐类型均具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特色和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是运河常州段文化中的重要形态。对这些音乐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主要是通过信息手段和数字媒体技术,以影音和图像的形式,对民间音乐资源进行记录,使音乐数据得到系统化的分类,实现信息化储存、保护、利用和管理,使音乐资源能得到长期有效保存和随时共享。

在采集记录中,可将拍照、笔录等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转化成数字化的格式,利用网络,将转成数字化格式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保存到数据库中,使这些数字化档案资料有序排列,以便于检索。

(二)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和传播常州地区民间音乐资源

传统的资料储存方式如纸质文稿、照片等,很容易破损和遗失,不利于长久保存。如纸质文本会腐蚀与老化,光盘存储载体会破坏与失真等,而数字化的存储形式能够极大地弥补传统储存方式的缺陷,为我们保护音乐资源提供更好的条件。

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下,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以视频及音频相结合的方式,对常州民间音乐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保存,保证音乐作品资料的真实性和可恢复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对不同环境、不同时间段采集到的民间音乐进行加工与整理,再以图片、录音以及视频等形式上传至网络数据库中,实现永久性数字存储。

此外,数字化的音乐资源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共享时更方便快捷,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查找和搜索所需资源,能更有效地促进音乐资源的流通和传播。

(三)常州地区民间音乐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建设民间音乐资源数据库首先要做的是对常州地区民间音乐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常见的分类有如下几种:

1.民间音乐类别

可将常州地区民间音乐资源分为民歌、吟诵、宗教音乐、器乐、说唱音乐等类别。每一种类别下又可建成小的分支,如民歌类,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3种体裁。然后根据不同的体裁,收集整理数字化资源。器乐类,可分为祠山祭鼓、东浦丝弦锣鼓、太平锣鼓、江南吹打和泓口丝弦等种类。说唱音乐可分为小热昏、常州道情、唱春等。按照民间音乐类别建立的数据库,能更方便资料搜索与查找。

2.地理分布类别

民间音乐资源的地理分布与当地的文化交流融合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直接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及风土人情。按照地理位置分类建设常州地区的民间音乐数据库,便于查询和管理。根据地理位置,数据库可分为常州、金坛、溧阳三个区域,并建立相应的子数据库,便于分区搜索。

3.项目级别

常州地区的民间音乐资源有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程度不同,因此,在建设数据库时,依据等级分类,更有利于保护的合理化和科学性。

(四)建设App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常州现有的非遗保护的网站和平台有: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changzhou.gov.cn/ns_class/2012zt_03)、常州大学的“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其中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主要对常州所有的非遗项目进行展示,其成果多以文字形式呈现;而“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则以博物馆的形式展示常州地区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对民间音乐的类型涉及较少,同时也很难从数字化方面展示。因此,建设App平台实现常州民间音乐资源的共享就显得更为迫切。

现如今,普遍被大众所接受的App音乐平台有网易云音乐、腾讯音乐、音乐圈以及微信小程序等,这种网络传播模式发展得越来越快,它不仅突破了传统音乐传播模式的局限,而且很大程度上还影响着受众的感官和审美。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壮大,让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得以实现。利用App音乐平台等,通过数据库等形式,推广和传播常州地区民间音乐资源,能达到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的保存、管理、共享的目的,是对常州地区民间音乐资源最大化的保护和发展。

三、实现民间音乐资源数字化保护的作用和意义

(一)整合和保护运河常州段民间音乐资源

运河沿线的常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这些音乐资源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常州人民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及审美意趣等。然而在时代的发展中,由于缺乏较为有效的保护措施,常州地区很多民间音乐资源已遗失殆尽。这对研究当地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民间音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数据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能运用信息化平台,以科技手段为依托,整理、归纳和保护这些濒危的民间音乐种类,则既保存了地域性民间音乐资源,又提高了非遗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率,真正做到了保护与共享并进。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分类、整理和管理,建立系统的数据库,让小众化的民间音乐成为共享的音乐资源,这是对常州地区民间音乐资源最大化的保护和发展。

(二)促进常州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的传统民间音乐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然而在改革开放后,文化产业高速发展,流行音乐对传统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那些曾伴随着常州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号子、小调以及说唱音乐等都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因此,有效地保存这些宝贵的民间音乐资源,传承和发展常州传统音乐文化,是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承担的责任,也需要更多的音乐学习者和音乐教育者去研究、挖掘、传承和发扬。为此,我们带领了4届学生,从不同的民间音乐类型入手,收集和整理常州地区民间音乐资源,让学生在梳理的过程中,接触、接受甚至喜爱上常州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这也是传承和发展常州民间音乐较为有效的一种方式。

(三)有助于完善学校音乐学专业的课程建设

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应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涉及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区域音乐历史与文化、民族音乐教学研究、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实践等。

常州工学院音乐学与学前教育艺术方向的学生有部分来自常州、苏州、无锡等地,常州地区是他们生活或熟悉的地区,常州民间音乐也是他们较为熟悉的传统音乐种类,因此,让学生搜集、整理常州民间音乐资源,并实现数字化保护,完全符合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宗旨,这不仅可以更好地完善我校音乐学专业的课程建设,还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的积极性。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大运河曾经连接南北的航运功能也渐渐退化。然而,运河沿岸各地区的民间音乐经过交流与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了各地的民间音乐文化中,它们记载了随着运河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生活以及民俗文化等。在当今国家大力倡导建设运河文化带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更多研究者将目光聚集于运河沿岸的民间音乐文化,从多元化角度整理、挖掘以及探索运河沿线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的艺术价值,从沟通与交流的角度,为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创意和建议。

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通过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对民间音乐资源进行数字化保存和网络化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从利用数字化技术整理和挖掘民间音乐的图片、声音及图像等,形成计算机数据,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储存、展示和传播,对实现常州地区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这些数字化资源为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提供了具有潜在价值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和数字媒体信息,同时也为以常州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及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探索方向。

猜你喜欢
号子常州运河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常州的早晨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我家的“号子”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如泰运河谣
唱起号子走汉江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