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

2019-03-26 01:01曾麟寒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曾麟寒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企业间展开了愈加激烈的竞争,使得对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大幅增加。现如今,怎样培育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据此,基于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分析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状况与问题,最后针对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策略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探索应用型企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4-0148-01

引言

如何定位高职院校企业管理专业是目前高效教育中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很强的实践需求,要求有效地融入与对接相应的工作职责。然而,如何在学习阶段更好地把管理学的概念和内容灌输给学生,是急需根治的问题所在。所以,它使得各大高职院校在开设企业管理专业的同时持续完善其建设理念,倾情创设企业管理特色专业。本文以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参考对象,着重解决如何把高职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特色,为全国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供相关借鉴作用。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湖南省教育厅直属高职院校,着力于培养素质技能人才,该校并未设立专门的管理学专业,而在市场开发与营销、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计中也皆会学习到《管理学原理》等职业技术能力类课程。本文对该校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阐述。

一、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方面。以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企业管理专业2015级与2016级的往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统计并分析他们在毕业两年后的岗位状况,为高职院校针对企业管理学生的人才培养定位方案有了一定的实践依据。随机选取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40名毕业生进行调查。由于学院开设的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为两个战略定位,在实验班中的学生主要以中层决策者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在非实验班的学生大多倾向于基层干部方向管理。从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实验班学生与高等院校管理类学生相比,其就业能力存在着一定的理论差距;二是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与非实验班学生相比其实践能力指标在就业的两年内并未察觉到有多大的效果,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开设实验班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并未得到有效的鉴证。

2.教学方法方面。根据学校针对企业管理专业出台的新规定,在教师的教学计划实施中应当有30%的课程比例用于对学生的实践培养中,然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以纯理论为主,其教学方法依旧处于“灌输式”水平。教师教授的知识依旧以其本身授课为主,通过“填鸭式”教育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即使实验班级学生有一定的培训和实践,但这种比例占总体教学计划的比例较低,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目前的课程学习中只能通过听课来吸收新的知识,这也显示出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力缺失,这种纯授课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合理匹配现今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了。

3.学生接受方面。目前,学生大多接受多媒体课堂教学以及PPT文件演示的教学方法。虽然实训室可以用于教学目的,但大多数教师在关于实训室的使用功能方面了解甚微,其教学还是通过播放和讲解PPT来进行授课,教学数据库、软件等资源的共享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并不普遍。同时,在教学阶段遇到的一些应用实践问题,如公司的模拟创建、公司战略的制定、组织结构图的设计及目标市场的研究等知识的学习也应在具体的职业情境教学中实现。这些实际情境的缺乏,针对学生而言,对管理学知识的掌握及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还处于抽象的理论思维中,没有直观形象的实践体会,使得本校学生还未有足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实践能力。

二、改进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1.重新定位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本文结合湖南国防工业专业技术学院开设企业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指出相应的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定位。首先,专业培训方向定位。为了满足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北部湾经济发展为导向,面向中小企业和机构的需要,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大力培养企业管理人才的目标,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湖南省地方经济服务,以中小企业和机构为服务对象,按照“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综合素养”的要求,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熟练、综合素养全面、应用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管理人才。

2.构建基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通过笔者對本校这几届企业管理专业的往届毕业生的实际调查得知,本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1—2年中大多从事基层业务型的岗位,直到3—4年后才会逐渐进入管理工作,担任小组长、基层部门经理等,5—6年后在所在单位任职中层管理者。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应建立以职业岗位为基础的程序性、系统性的教学体系,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制定适合学生成长的实践性课程体系。根据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将课堂教学、课外实训、社会实践及毕业设计等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水平及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作为起始点,合理的规划和安排学生在学校的三年学习时间,实施“2+1”或“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校学习、校外学习、预就业三个阶段学习,学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转变教学方法,以“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通过对当前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的研究可以看出,教师可以实施讨论式、启发式、角色扮演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以《管理原原理》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视频片段或案例来引出授课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地深入性地思考,或引导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与之进行讨论。实践结果显示,学生广泛接受的教学手段包括课堂讨论、案例研究、职业情境再现、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积极型的学习,这有利于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提高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有可能,结合相应的管理课程来参观公司实地考察则会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猜你喜欢
企业管理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液晶生产企业客户管理新概念探究
浅析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突发事件基本类型及其对管理的意义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