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与儿童生活在“综合与实践”中有效融合

2019-03-28 09:25颜玟
江苏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学

【摘 要】“综合与实践”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活动经验的积累是学生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握知识脉络,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实现从生活经历到数学经验的转化,最终由经验的积累逐渐上升到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数学教学;儿童生活;综合与实践;经验积累;数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9-0015-03

【作者简介】颜玟,江苏省苏州市吴门教育集团沧浪新城第二实验小学校(江苏苏州,215007)教导主任,一级教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应把生活经历转化成数学经验,把数学各部分间的内容相关联,把数学与其他學科融合,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想象、合作交流、归纳反思等活动自主设计并提出问题解决方案,深刻理解所学数学内容,体现数学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灵活性,以激发学生的潜能。

但是,在一线教学中存在着“综合与实践”这一内容被忽视的现象,有些教师走教案、走流程,草率处理,甚至有些教师嫌麻烦,会直接跳过不上。究其原因,他们并未真正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苏教版的“综合与实践”内容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学科知识的延伸,其设置旨在让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真实相遇,顺应学生的天性,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增强其学习兴趣与动机,引导他们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反思”的活动过程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一、从生活经历到数学经验的转化

1.生活情境的创设。

数学来源于生活。“综合与实践”就是通过呈现生活情境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历,借助学生的生活经历将其合理地带入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从生活化转向数学化。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生活场景开展情境教学,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感知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教学苏教版一下《小小商店》,教师设计“超市购物”活动,要求学生在交流中模拟购物情境,之后班级讨论,提高实际活动创设的价值。在活动构建中,教师通过系统性的指导,利用找零和不找零的支付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人民币的使用方法,使其更灵活地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轻松和快乐,还享受到愉快的购物时光。这样的体验和感悟是经验积累的重要过程,也是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终极价值。

2.生活实际的运用。

在设计活动时,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还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讨他们生活中真正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教学旧版苏教版五下《奇妙的图形密铺》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一些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铺成的美丽的图案呢?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回忆,学生反馈:家中的木地板是长方形的、地板砖是正方形的,公园的人行道是用长方形或菱形的地砖铺成的。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给你一些平面图形,你能拼出好看的图案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很多学生直接在草稿本上画出了自己想要设计的图案,有学生还创造性地利用一些平面图形铺成了有创意的图案。通过引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知识应用中有效地掌握了计算方法,让生活知识真正变成了他们的数学经验。

二、从经验积累到素养提升的跨越

1.以操作想象为载体,提升创新能力。

新课标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因此,在活动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实践,提升他们的操作能力,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学苏教版二上《有趣的七巧板》一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网络达人用七巧板制作的模型和图案,十分精致有趣、逼真生动。观看完毕,教师给予学生七巧板的模板,让学生先用两块板、三块板拼成已知平面图形,慢慢地发展到用多块板拼出有创意的图案,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对图形概念的认识,还激发了创造性思维,促进了创造能力的提升。

2.以归纳反思为支撑,凝练思想方法。

根据美国教育家杜威的经验理论,尝试与反思是形成活动经验的两种基本过程。尝试是思维方式引导下的操作活动或思想实验,反思是对尝试的监控、评估和调整。尝试和反思主要蕴含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综合与实践”不能只关注活动过程而忽视归纳与反思,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归纳,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由思到辨,这能使活动更具价值。当然,整节课结束前的回顾与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从生活经验到数学经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活动到方法凝练,它是活动过程的呈现、共享、再创造。

三、课内探究与课外延展共生

“综合与实践”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可以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将活动过程前置或后置,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和体验。有些内容学生缺少必要的准备就很难参与到课内的探究中,需要酝酿和准备,这时就可以设计前置活动。例如:教学苏教版四下《数字与信息》一课,虽然生活中有很多数字编码的素材,但学生平时不怎么接触,对这些材料了解得并不多。因此,我们课前制作了一张调查表,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自己和同学的学籍号以及生活中的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等信息,并记录下来。课上开展互动交流、设计学号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和解读数字编码中蕴含的信息与规律,体会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思想方法,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有些内容需要在探究归纳后进一步探索延展,这时就可以设计后置活动。例如:教学苏教版二上《我们身体上的“尺”》一课后,可让学生回家用“身体尺”测量家里大人书桌和自己书桌的高,再调查测量一下商场洗手池的高度,并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不同以及为什么有这些不同。这样的活动真实有效,既能使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又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综合与实践”教学应让儿童生活与数学有效融合,放手让儿童参与活动全过程,引导他们在观察、想象、操作、分析、归纳、反思等一系列活动中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综合与实践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学
乐学· 自主·分享
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探究
新常态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之重
落实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活”起来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