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数学与数学中的儿童

2019-03-28 09:25朱向阳
江苏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数学化儿童数学

【摘 要】“生活化”和“数学化”的问题不仅是生活和数学的关系问题,也是数学学习中对儿童主体的认识问题。儿童的数学是生活与经验基础上的“数学化”,要坚持儿童立场,在生活中学数学、在体悟中学数学、在做中学数学、在探索中学数学应成为儿童数学学习的基本形态。数学中的儿童是体验与探索活动中的成长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儿童是活动者与体悟者、探索者与创新者,更是成长者与成功者。

【关键词】儿童;生活;数学;数学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9-0020-03

【作者简介】朱向阳,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浙江义乌,322000)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

前几年,中小学数学界曾有“去数学化”与“纯数学化”的讨论,很是热烈,但难以达成共识。有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提出数学生活化是产生争论的重要原因”,于是又有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讨论。现在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数学与生活相融合”。表面上看,这是“数学化”与“生活化”引发的讨论;深层次看,反映的是数学学习中对学习主体的认识程度。由此,儿童的数学与数学中的儿童成为数学教学中必须思考的内容。

一、儿童的数学:生活与经验基础上的“数学化”

1.儿童的数学是身临其境的生活,在生活中学数学。

儿童的生活是其数学学习的源泉,儿童的学习是其生活的一部分,儿童的数学是建立在其经验基础之上的。儿童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其生活与经验基础上的“数学化”过程。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要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发现并创造出数学。”儿童的数学学习需要依托生活原型,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影子,利用生活来理解数学的概念、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对儿童来说,学习数学就是过生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儿童往往会将自己置于数学的问题情境中,以此理解并解决问题。例如:认识“上、下、左、右”,儿童往往会进行“角色换位”,将图中的小朋友换成自己,以此判断物体的方位。将自己视为“当局者”而非“旁观者”,这是儿童学习的重要特点。

“生活现实”是数学问题的来源,也是儿童理解数学意义的源泉。遇到矛盾时,儿童往往以生活为标准来判断数学。因此,问题情境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基本环境,数形结合是儿童理解数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应成为小学数学基本的教学模式,“情境+问题串”应作为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叙述方式。

2.儿童的数学是手脑并用的行动,在“做”中学数学。

新课标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做中学”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特点。实验教学是“做中学”的典型方法之一,它的特点就是“手脑并用”,经历“做”的过程,理解“做”的结果,并积累生动具体的“做”的体验。作为直接指向问题解决的学习方法,作为儿童掌握数学概念、发现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方式,实验教学应做到结果和过程并重,使兒童在具体操作和理性思维融合的过程中掌握算法、理解算理。比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可以引导学生在展开和折叠剪纸的过程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学习“周长”,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描一描,在操作中掌握概念;学习“体积和容积”,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习“分数的意义和加减”,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折纸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其加减运算算理;等等。

3.儿童的数学是不知不觉中地发现,在探索中学数学。

新课标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儿童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过程,是一个在不知不觉中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自身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数学化过程。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键在于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在两者间建立联系,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模型。教师提出“计算平行四边形草地面积”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利用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学习基础进行尝试计算。学生或根据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点,用“推拉”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或利用“割补”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而后通过说一说、比一比、辩一辩发现“推拉”转化面积变了,“割补”转化面积不变,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数学中的儿童:体验与探索活动中的成长者

1.数学中的儿童是活动者与体悟者。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以具体动作思维为基础,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认知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中的儿童应该是活动者和体悟者。数学的“理”和生活的“情”有时是冲突甚至矛盾的。比如“角”,学生生活中的“角”与数学概念中定义的“角”是有区别的,让他们列举“角”,有学生会指着“桌角”“墙角”“铅笔尖”甚至物品标价上的“角”,认为这些都是“角”;让学生画“角”,有学生会画出“三角形”,认为这才是完整的“角”。通过从生活中不同“角”的原型提取共性,形成抽象的“角”,是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操作和观察理解数学中“角”的含义,根据“角”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也是一种简洁有效的学习方式。

2.数学中的儿童是探索者与创新者。

对儿童而言,如他所面对的生活一样,他所面对的数学总是新的、未知的,有时两者间还会有冲突和矛盾,需要自己去发现、联通和重新建构。探索者和创新者是数学学习中儿童的基本角色,“问题—猜想—探究—结论—应用”应成为儿童数学学习的基本过程。例如:学习“方位”,儿童虽有生活经验,但对于物体的正面、上面、下面等,在生活中往往是有特定所指的,在数学中却是抽象的方位,两者之间会产生矛盾。要解决生活现实和数学概念的这种冲突,就需要儿童在探索中沟通两者间的联系和区别,建立和完善认知结构。

3.数学中的儿童是成长者与成功者。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丰富数学知识和提升认知能力的过程,也是体验成功、不断成长的过程。例如:关于“租车”问题,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先后出现了四次(二上、二下、三下、五上)。从提供的信息看,前两次提供“坐车人数”和“大、小车限乘人数”;后两次增加了“大小车的租车费用”。从解决的问题看,二上是“还可以怎样租车”,二下是“怎样派车比较合理”,三下、五上则都是“怎样租车最省钱”。从教学目标看,二上是“运用表内乘除法解决租车问题”,侧重于租车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二下是“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及相关知识解决派车问题”,侧重于租车的合理性(没有空位),渗透有序性(列表整理);三下开始“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侧重于租车的目的性(最省钱)和策略性(列表解决问题);五上是“研究租车的策略”,更进一步提高了要求,侧重于思考的过程性和全面性,掌握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要求完整地列式算出所有租车方案的费用,并通过表格进行比较,重在有序列举所有可能性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之,打通数学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聯系,既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王尚志教授认为“数学是讲道理的”,陈省身教授认为“数学是好玩的”。数学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讲道理”的“玩”的过程,既要重视数学的意义和理解,也要关注学习对象,让数学学习成为有趣的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碧芬,张维忠,唐恒钧.“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回顾与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2(1):86-92.

[3]岳欣云,董宏建.数学教育“生活化”还是“数学化”:基于数学教育哲学的思考[J].教育学报,2017(6):41-47.

[4]周忠琴.“数学—生活”双向化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8.

[5]柯雅梅.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理念变化及其争议[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数学化儿童数学
浅谈如何将小学数学生活化
基于数学核心经验的中班幼儿区域活动“数学化”实施策略
在数学化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概念教学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