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乙胺对酰氯/烯醇酯化反应的影响
——介绍一个探索性有机化学实验

2019-04-09 09:29徐永芬郑剑黄焰根赵圣印胥波
天津化工 2019年2期
关键词:氯化氢丁烯丁酯

徐永芬,郑剑,黄焰根,赵圣印,胥波

(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基础化学实验中心,上海201620)

本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乙酰氯与3-甲基-3-丁烯-1-醇进行酯化反应,但反应产物不是乙酸(3-甲基-3-丁烯)酯,而是乙酸(3-甲基-3-氯)丁酯,从产物结构推测反应经过两步反应。为验证上述反应结果,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三乙胺作为缚酸剂,成功抑制了氯化氢对双键的亲电加成反应,最后的结果与设计思路相吻合。

1 实验部分

1.1 乙酸(3-甲基-3-氯)丁酯(A)的制备及表征

1.1.1 乙酸(3-甲基-3-氯)丁酯(A)的制备

在10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3-甲基-3-丁烯-1-醇(4.3g,50mmol)和30mL二氯甲烷。充分溶解,冷至20℃以下。慢慢滴加溶于5mL二氯甲烷的乙酰氯(3.53mL,50mmol)。滴加结束后在低于20℃下继续反应3 h。反应体系用水洗15mLX3。无水硫酸钠干燥有机相,过滤,旋蒸除去二氯甲烷。粗产物经减压蒸收集110~112℃/25 mmHg的馏分,得到无色有独特香味的液体7.0g,产率85%。即为乙酸(3-甲基-3-氯)丁酯。1HNMR(400 MHz,CDCl3)δ 4.30(t,2H),2.10(s,3H),2.06(t,2H).1.62(s,6H),IR(KBr):1737 cm-1,1234cm-1。

1.1.2 乙酸(3-甲基-3-氯)丁酯(A)的1HNMR

化合物A以氘代氯仿为溶剂的1HNMR

谱图中:4.30×10-4%的三重峰为b位的氢,2.10×10-4%的单峰为a位的氢,2.06×10-4%的三重峰为c位的氢,1.62×10-4%的单峰为d位的氢。1HNMR谱图与化合物A的结构吻合。

1.1.3 乙酸(3-甲基-3-氯)丁酯(A)的FT-IR

化合物A的FI-IR如图1所示。

图1 化合物A的FT-IR

从图1的数据可以看出化合物A在1736cm-1处有尖锐的强吸收峰,说明化合物A存在羰基,1233cm-1的特征吸收峰表明C-O键存在。数据与化合物A的结构吻合。

1.2 乙酸(3-甲基-3-丁烯)酯(B)的制备及表征

1.2.1 乙酸(3-甲基-3-丁烯)酯(B)的制备

在10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3-甲基-3-丁烯-1-醇(4.3g,50mmol)、6.1g(8.4mL,60mmol)三乙胺和30mL二氯甲烷。冷至20℃以下。慢慢滴加溶于5mL二氯甲烷的乙酰氯(4.3mL,60mmol)。滴加结束后在低于20℃下继续搅拌1.5h。过滤除去固体,固体用少量的二氯甲烷洗涤,合并二氯甲烷相,然后用水洗15mLX3。无水硫酸钠干燥有机相,旋蒸除去二氯甲烷。常压蒸馏收集137~138℃的馏分5.6g,产率87%.即为乙酸(3-甲基-3-丁烯)酯。1HNMR(400 MHz,CDCl3)δ 4.30(t,2H),2.10(s,3H),2.06(t,2H).1.62(s,6H),IR(KBr):1737cm-1,1234cm-1。

1.2.2 乙酸(3-甲基-3-丁烯)酯(B)的1HNMR

化合物B以氘代氯仿为溶剂的1HNMR。

化合物B的谱图中:在4.75×10-4%和4.70×10-4%处分别有一个氢,是E位氢,说明化合物b中存在双键。4.06×10-4%的三重峰为b位的氢,2.10×10-4%的三重峰为c的氢,1.66×10-4%的单峰为d位的氢,1.54×10-4%的单峰为a位的氢。1HNMR谱图与化合物B的结构吻合。

1.2.3 乙酸(3-甲基-3-丁烯)酯(B)的FT-IR

乙酸(3-甲基-3-丁烯)酯(B)的FT-IR谱图如图4所示。

图2 化合物B的FT-IR

从图2的结果可以看出,化合物B在1737cm-1处有尖锐的强吸收峰,说明化合物B中存在羰基,1229cm-1的特征吸收峰表明C-O键的存在。同时在3081cm-1和1651cm-1的特征吸收峰说明其存在末端烯烃的结构,结果与化合物B的结构相吻合。

2 结果与讨论

2.1 两个化合物Rf值比较

反应过程中对两个反应进行了薄层色谱跟踪,展开剂为正己烷:乙酸乙酯(5∶1),显色剂为碘缸,化合物A的Rf值为0.90,化合物B的Rf值为0.85。相同的反应原料乙酰氯和3-甲基-3-丁烯-1-醇,三乙胺的存在与否会产生两个不同的化合物。说明三乙胺的加入对反应的机理产生了改变。

2.2 两个化合物1HNMR的比较

从1HNMR的数据可以看出,化合物B的结构中存在烯烃的结构,而化合物A中双键消失。

2.3 两个化合物FT-IR的比较

FT-IR数据说明化合物A和化合物B都顺利发生酯化反应,同时化合物B中3081cm-1和1651cm-1的特征吸收峰说明其存在末端烯烃的结构。而这两个峰在化合物A中并不明显。

2.4 两种产物的生成机理

化合物A的生成机理如图5所示。由产物的结构可以推断,反应是经过两步反应,第一步为酰氯与3-甲基-3-丁烯-1-醇的亲核加成-消除反应,得到乙酸(3-甲基-3-丁烯)酯B,同时产生副产物氯化氢。氯化氢作为新的反应原料,与双键进行亲电加成反应,得到化合物A。

图3 化合物A和化合物B的生成机理

当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与乙酰氯等当量的三乙胺后,第一步产生的氯化氢与三乙胺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酸盐,因此,在化合物B的制备中会产生大量的白色固体,而反应体系中没有亲电试剂氯化氢的存在,从而抑制了第二步亲电加成反应,仅生成酯化产物B。

通过Rf值、1HNMR和FT-IR的比较,确定了乙酰氯和3-甲基-3-丁烯-1-醇在二氯甲烷溶液中经过亲核加成-消除和亲电加成两步一锅法反应得到化合物乙酸(3-甲基-3-氯)丁酯A。而当体系中加入三乙胺后,第一步反应所产生的氯化氢与三乙胺发生中和反应,使得第二步亲电加成反应不能进行,从而得到化合物乙酸(3-甲基-3-丁烯)酯B。

总之,本实验所涉及的两个反应具有很好的对比性,反应条件温和,反应原料便宜易得,反应机理明确,并且紧扣基础有机化学理论内容,非常适合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全面训练。化合物结构简单,但官能团丰富有特征,学生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傅立叶红外光谱数据,可以明确解析化合物结构,进一步训练学生对光谱分析的掌握。

猜你喜欢
氯化氢丁烯丁酯
聚丁烯-1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进展
液态氯化氢钢瓶尾气吸收工艺研究
国内1-丁烯产能及生产工艺研究
MTO装置副产C4制丁烯-1工艺研究
氯化氢工艺控制优化
利用复产氯化氢制取盐酸的简单工艺
更正
氧化镁催化剂上催化氨基甲酸丁酯合成碳酸二丁酯的研究
上海青对土壤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富集及毒性响应特征
1—丁烯分离及综合利用的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