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方联合”“六创融合”
——培育具有海事特色的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

2019-08-07 05:55石丽红张弘罗胤张政张晓彤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1期
关键词:海事教育学生

石丽红,张弘,罗胤,张政,张晓彤

(大连海事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辽宁大连 116026)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与发达国家人才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匮乏。因此,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转型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优先路径。大连海事大学深入实施“六方联动+六创融合”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全过程,探索并实践培养具有海事特色的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的育人之路。

1 汇聚资源,强化协同,实施“六方联动”

学校以“造就业界精英、社会栋梁,服务国家海运强国、海洋强国建设”为使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海洋意识与社会责任、广博知识与发展潜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健全人格与健康体魄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坚持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实施六方联动的协同体系。形成了“校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顶层设计,创新创业学院统筹规划,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各学院集体实施,校企协同推进,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见图1)。

其一,成立校级“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主管相关工作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根据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做好全校创新创业工作的顶层设计,审定学校关于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重大决策性问题。

其二,创新创业学院按照领导小组意见,统筹规划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协调全校创新创业工作的组织实施。

其三,相关职能部门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发布的通知文件,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形成协同推进、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工作格局。

其四,各学院成立学院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院创新创业日常工作。

其五,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优势,推进创新创业工作。

其六,全校师生是创新创业工作的实施主体,出台系列政策,鼓励和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图1 “六方联动”示意图

2 以本为本 深化改革 实现“六创融合”

学校全力推进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 “专创融合”、创新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创融合”、创新创业与教学实践的“实创融合”、创新创业与科学研究的“科创融合”、创新创业与校企及校友协同的 “企创融合”、创新创业与就业质量的“就创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2.1 “思创融合”,加强创新创业的理想信念教育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的讲话中,阐述了改革创新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动力,这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高校的教育,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应坚持 “立德树人”“科教兴国”的根本任务,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思想意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勇于拼搏,善于合作,感恩的品德,面对困难和挫折不放弃执着的态度,创造价值,回报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等,这与思政课教育目标高度一致。因此,该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提出“思创融合”理念。

首先,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效融入,注重挖掘思政课各门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思政课堂中嵌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第六章第二节 “大学生择业与创业”中进行重点讲解;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侧重讲解创新思维与思维方式等。

其次,统筹规划思政教育活动,在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道德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诚信教育等活动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

最后,将暑期社会实践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相结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脱贫相结合,走进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依托高校的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优势,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

2.2 “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美国考夫曼基金会研究指出 “学生用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创业,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更加深刻理解专业中新的理念”。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孤立进行,必须深入紧密的依赖专业教育和知识教育。基于此,该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2.1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关键点,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

学校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适应社会需要设专业,适应行业需要开课程,在此基础上,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形成与社会互动、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例如:“救助打捞、海事管理”等专业,是结合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海事局行业发展需求开设的专业,紧跟救助打捞、海事管理世界前沿,专业设置采取课程共同开发、学生联合培养、师资互动融通的方式,具有专业的引领性、创新性。

2.2.2 以创新创业课程为切入点,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自2013年起在培养计划中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模块,在救助打捞、海事管理、航运金融等各专业形成基础培养、专业创新、实务训练的三段式课程体系,累计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111门,年均选课人数达5 000余人次。在教改立项、资助教材和自编讲义建设项目中设立创新创业专项选题,且不设数量限制。现已出版《创业基础》《创业管理》等教材,建立了《数学建模优秀案例选讲》《创新创业成果汇编》等适合各层次学生特点和学科专业特色的案例库。

2.2.3 以教学管理模式为着力点,培育创新创业工作生态

学校建立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制度,学生参加大创计划、双创竞赛等活动,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授权、出版著作等产生创新创业成果,可以对课程成绩乘以系数或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实施弹性学制,为有志于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开通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的通道;每年从保研名额中划拨专门比例,用于奖励在双创实践中成果优异的学生。学校以专业核心课为突破口,探索“专业+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大力推广专题式、启发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式,以知能并重的方式考查评价学生。

表1

2.2.4 以高水平师资队伍为突破点,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图2 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学校坚持专兼结合原则,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及指导教师队伍。现专任教师58名,聘请各类专家及校友级创新创业导师60人;每年指导大创项目导师300余人,确保创新创业工作高水平开展。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等教师能力发展提升计划的重要内容,鼓励专业教师参加校企合作科研团队,承接企业生产技术研发项目,在创新研究中增长才干、提升能力。每年对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表现突出的个人进行奖励,指导学生在双创竞赛获奖的教师给予最高3万元/项的奖金奖励,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一项指标要求。

2.3 “科创融合”,提升创新创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科创相融方面,学校以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载体,把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放科研资源,建立导师制,鼓励教师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2.3.1 整合资源,建立开放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学校统筹协调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对学生免费开放,为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活动提供了载体支持,鼓励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创新创业学院与大连海事大学国家级工程导航中心、国际海底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智库“一带一路”研究院、国际海商法研究中心等一系列的国际、国家级的工程研究中心签订学生创新创业联合培养协议,推荐优秀的学生参与到大平台建设中去,使学生能够具有国际视野,与社会需求前沿结合,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2.3.2 建立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

学校通过深入实施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立导师制,根据导师的科研方向和学生的科研兴趣,由教师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导师不仅在科研上予以学生训练,在思想教育、科技竞赛、大创项目、毕业设计乃至就业等方面也给予学生指导。学生可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在导师的引导下学习查阅文献资料、设计项目或实验方案、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获取的数据、分析和总结项目成果,乃至完成项目的报告或论文。

2.3.3 科教相融,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引导教师承担科研项目的创新技术内容深入浅出的融入教学中,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对本科教学的促进作用。教师将科研成果以课堂讲授、专项试验、专题研讨、毕业设计(论文)等形式引入本科教学中,使学有余力的本科生能进行创新训练,让学生接触学科前沿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独立申请创新创业项目或直接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以及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

2.4 “实创融合”,打造海上移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学校构建了“三位一体、三个层次、三种模式、三个途径”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见图2),全力提升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引领海事教育发展。

三位一体:通识教育,培养创新意识;自主研学,夯实专业基础;网络助学,多渠道拓展创新创业能力。

三个层次:课程,设定必修创新创业学分,参与度100%;项目,给予经费资助,参与度50%以上;专题训练,基于企业需求开展生产性实践和学术研究,开展创业实践,参与度10%左右。

三种模式:实施项目化运作,通过课题立项获得相应资金资助;进入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提升专业能力;利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开展企业工程实践、专业特色课、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的校外教学。

三个途径:以课程化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引导,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以创新创业类比赛为依托,使具有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及探索试行的小学期,开设实习、课程设计、科研训练、创新创业实训等实践。

学校建立了海上移动创新创业基地——教学实习船舶“育鲲轮”“育鹏轮”,开创了创新创业实践的新模式,将创新创业工作同中国的海事教育改革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学校每年组织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等16个涉海专业2 000余名学生进行海上创新创业实践实训,覆盖学校50%的学生。学生在船舶实习过程中通过对海上交通运输、海洋资源与环境及海上国防等领域的认知和探索,开启心智,酝酿产生创新创业项目选题,项目成果直接应用于海事产业链中。

2.5 “企创融合”,依海事产业之需锚定创新创业发展方向

学校按照海事全产业链布局专业设置和学科架构,使之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育人的理念基石,贯穿于校企合作的诸多方面。

2.5.1 依海事之疑问,确定项目选题

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学校面向企业和行业征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每年向行业内企业、合作企业、实践基地企业征求企业需求和生产、经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将征集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将企业问题分解细化为本科生可完成的选题,选题内容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结合“海洋强国”战略,结合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规划,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专业,自主拟定项目题目,加强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和转化价值。

2.5.2 据海事之需要,选育种子项目

建立创业项目选育基地,依托项目,广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沙盘、虚拟公司、示范性落地打磨等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让学生体验从创意、创新到创业的实训过程。从技术、产品、市场、运营、文化等方面,建立创业项目的选育标准。选育一批技术有突破、模式有创新、商业可持续的大学生创业种子项目。

2.5.3 促海事之发展,孵化苗圃项目

建立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物理空间;完善创业导师团队提供咨询辅导一站式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创业项目初级产品化提供条件保障。基地实行项目化引导、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为创业种子项目提供模拟训练空间,按照市场机制,实行淘汰制,促进种子项目的孵化。完善校外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创业导师、创业团队建立为种子项目提供“一站式”的辅导服务,对创业团队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分析,促进创新性技术早日转化为产品。学校已在国家级创业孵化器大连创业工坊建立创业实践基地,选育成功项目可无缝对接至创业苗圃。

2.5.4 展海事之蓝图,推动项目产业进程

依托大连海大科技园有限公司产业投资基金、云创业服务模式,对市场需求大,发展好的项目进行投融资、全程辅导、市场对接等服务。通过金融资本的杠杆作用迅速将创业项目投入到市场。对于发展和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社会需求量大,通过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科创板等方式实现间接或直接上市,推动项目的资本化。

2.6 “就创融合”,实现全程化的一站式服务体系

学校积极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无缝化对接融为一体,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从入学到就业的全程化指导服务中。

新生入学教育阶段,请往届毕业生回母校与学弟学妹分享人生经历和心得体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对新生进行朋辈教育。安排学生参观创新创业成果展,组织专家剖析学生中的创新创业成功典型。让新生领悟到立足于自己所学专业来开展创业活动的价值与魅力。

在职业生涯规划环节,指引学生全面认识自我、认识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和岗位,探索创业特质。在职业规划中,融入创业规划思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规划能力。

在就业形势与政策解读环节,通过专家讲座、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月等多角度的活动,对全体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政策解读,帮助学生发现创新创业机会和机遇。在就业创业实务指导环节,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着力从创业机会识别、团队组建、风险评估、营销管理等各方面进行系统辅导培训;针对“有创业潜质”的学生,通过配备导师,开设“项目诊断室”,主动跟踪、定期回访,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和服务;对于“创业成长期”学生,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税收政策、法律财税、技术支持等针对性指导服务,一站式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3 持续发展巩固成果扩大创新创业工作成效

学校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全校学生科研成果和竞赛的重要培育平台,近三年年均立项600余项,参与学生8 000余人次,覆盖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近三年,学生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 131篇,其中,学生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75篇,学生申请专利145项。在学科竞赛中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绩,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电子设计竞赛、智能车竞赛、机械创新竞赛中均首次荣获全国一等奖,在全国 “互联网+”大赛中连续两年获得银奖。近三年,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1 302项、3 490人次,其中,荣获省级二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奖项1 147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学校位列第58名。2018年教师科研项目吸纳学生担任科研助理558人;航海学院尹勇教授团队 “高品质航海模拟器及其开发平台系统”发明专利作价826万元注册成立新公司;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益民教授转让、许可实施专利产生经济效益超10亿元。

同时,培养了一批大学生成功创业典型,都在不同领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杨健,“大米科技”“唐小腰”创始人,企业资产值上亿,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银奖,先后被温家宝同志、李克强总理接见。李涛,“大连鱼尾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在校期间研发世界上最小的通用充气泵,公司售额2 600余万元,在2016年全国“互联网+”大赛中荣获银奖。张艺飞,“寰泰科技(大连)有限公司”创始人,在校期间开发国内第一架基于多维光谱指纹技术海上溢油应急无人机,已获得2 000余万元的融资。崔伊霞,大连学创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受到时任总理温家宝接见,公司市值5 000余万元。

4 结语

筑梦深蓝,兼济天下。大连海事大学是极具鲜明海事特色和行业优势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作为办学定位、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的统领。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坚持聚焦海事特色、依托行业优势,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新做法,不断发展和完善特色内涵,为助力海运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海事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