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在两情相悦时学在童真童趣中

2019-08-13 09:11刘燕君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儿童诗语文课程思维

刘燕君

当校长十年,我被问过最多的问题是——您是怎么做到坚守课堂的?

每到此时,我都会说:“您说坚守好痛苦,好像我很艰难,还在苦苦挨着;又好像学生很厌弃我,我还在那里不知趣地烦着。”

我追求的和美课堂是“教在两情相悦时,学在童真童趣中”。

我的感性思考

我认为,儿童阅读与表达素养的提升是好课的测量仪。因此,“基于课标,立足语文,基于儿童立场”是一个语文教师必须遵循的法则。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育的导航仪,指引着语文教学的方向;《语文课程标准》又是课堂教学的定盘星,它规定着语文教学的底线和教学目标的规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促进其自身精神成长。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我们知道,优秀的儿童诗所蕴含的文字之美、情趣之美和哲学之美是可以跨越时空、跨越国界、跨越年龄的,能唤醒每一个人心中最纯真的美好。于是,当我偶遇这本享誉全球的绘本儿童诗《阁楼上的光》时,激动不已,因为我看到它带给学生更天马行空的自由飞翔。全书169首诗歌,每一首诗就是一幅生动的画,在轻松简单的文字背后是不简单的人生哲理,传递着人类相通的情趣、友善、快乐、期盼……这对于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和开放的视野是再好不过的例子了。

在有限的一节课上,我精选并根据教学需要改编了其中4首有代表性的作品,我希望它们是撬动学生思维的开关,是点燃学生诗情画意的火种,让学生在和文字、图画的触摸中,感受“心的相通、情的相融、理的明达”。

我预想这四首诗歌分别承载这样的使命:《忘了点什么》作为开篇,要激发情趣;《图形》要开启儿童想象的闸门;《开关》要激发学生的天然诗性,引发他们表达自我、抒发美好的情愫;《作业机》要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思辨、争辩,提升思维品质。

我对这节课的时间分配是这样构想的:文本自身占三成,借文本提升学生的素质应该占七成。当然,根据学情的不一样会有所调整,但总体希望能够带给学生一节快乐的语文课,一节充满想象力的儿童诗阅读课,一节充分发挥学生睿智的儿童诗表达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一起分享童真、温情、友善的童心;一起感受想象、思考、表达的快乐;一起享受童心看世界的美好与期待……如此享受语文的美好,我愿一生为语文代言。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成长,这是我最幸福的感受。

我的理性反思

一位学者曾说过,研究教育需要用好“三只眼”:一是飞鸟之眼,关注的是宏观层面,能够高瞻远瞩;二是蜻蜓之眼,关注的是中观层面,能够多个角度观察课堂; 三是蚂蚁之眼,关注的是微观层面,精准巧妙、细致入微。

暑假期间,首师大COP项目团队邀请我做年会现场课,对我的课用“蚂蚁之眼”进行解剖与观察。

在经历了多层面的大数据分析后,我真心获得了成长。是从感性经验到理性分析的飞跃,是在心服口服的实证下更精准的课堂把脉,是把“学生放在中央”这样的口号落实在每一个细微处的数据呈现,它让诗情画意的语文更有理性的哲思与光芒。

1.从教师“教”的角度审视

从数据采集情况可以看出,课堂经历了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逐层深入的学习过程,特别是从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来讲,这堂课促进了儿童思维的成长。首先是儿童形象思维的成长,因为儿童的思维特点本身就是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这堂课无论从阅读还是写作,都在推动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

我们通常说,教学的一切是问题的衍生物,可见问题设计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那么,针对课堂的有效提问,我审视了自己课堂四个维度的问题类型:记忆性的问题确立了文本和学生的生活对接,让学生很容易走进诗歌当中去;推理性问题能够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思维的活跃,带领学生能够一步一步地走进诗歌的情境当中去,感受读诗的魅力;创造性问题更加开放、更具有多元性,它致力于学生的发散式、个性化的思考;批判性问题能够让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进行反思和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品质。

这节课非常突出的是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能够对儿童诗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能够让学生从分析、创造、评价当中发展这种高阶思维,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2.从学生“学”的角度分析

從大数据采集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与学两个维度。数据采集到了举手者答和未举手者答的人数。叫举手者答反映出教师的问题设计,有效地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学生回答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叫未举手者答的比例远高于全国常模数据,这说明教师有针对性地关注到了不同层次和不同群体的学生。

从采集的数据来看,学生的回答方式与教师的挑选回答方式相对应,是以个别回答和讨论后汇报为主,说明学生既有积极的个体思考,也有充分的学生间的知识交流。

学生问题解决的效果究竟怎样?再来看一看这节课学生的回答类型。这节课,创造评价性回答的数据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数据,这说明在高开放度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最后的创作生成可以说非常精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以问题系统承载了学习探究的过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所体现的思维品质涵盖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问题解决的目标也落实到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作为大数据时代的一种利器,如显微镜一样,能够把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显性化,能够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钻研学习,同时它又像一副望远镜一样为我们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方向提供了指引。

课堂观察与研究不仅需要“飞鸟之眼”“蜻蜓之眼”,也需要近距离、切片式、放大镜下解剖课堂的“蚂蚁之眼”。“三只眼”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才能构成多角度、多维度的观课体系,从而更好地还原课堂的本真,改进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儿童诗语文课程思维
教案《创作儿童诗》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儿童诗的情感表述与情境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