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019-08-24 06:00李玉飞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语文教学

李玉飞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走向强盛之路的源源动力。时代的飞速发展呼唤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革语文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和谐氛围、补充课文“空白”、设计组合训练、重视语文实践、续写文章结尾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6-0024-04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走向强盛之路的源源动力。社会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吁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建设人才,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任已悄然落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肩上。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强烈探索知识的欲望。在和谐的氛围里,学生真正解放了思想,轻轻松松地投入学习,他们的大脑就会彻底打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处于极度活跃的状态。这时学生的思路开阔,思潮奔涌,智慧的火花被瞬间点燃,他们就会从不同的角度敲响新知识的大门,创新潜能就可以被充分挖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大胆改革语文教学,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引领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解决学习疑难,让学生及时总结学习经验,分享思维成果,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借此维持合作学习的热情。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教学的智慧,要有驾驭语文课堂的技巧,鼓励学生敢于设想,力求标新立异。因此,教师要当好课堂教学组织者、学生学习引领者和解决学习疑难合作者的角色,要不厌其烦地观察学生的讨论并适时点拨,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眼前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景,把合作学习不断推向深入。在愉悦和谐的氛围里,学生大胆提问、用心思考、认真倾听、积极反驳、诚心交流,专长和个性得到充分展示,不断获得学习愉悦的感受。在学生提问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新思维能力也就得到有效的训练。如一位教师教学《种子》一课时,他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了学习情境,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有的在朗读课文,有的在互相提问,有的在认真讨论……细心的教师注意到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那位小女孩儿交的树种很少,作者却被感动了,心中充满温暖?这个问题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好这个问题就领会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教师并没有一语道破答案要点,而是让学生默读有关的段落,再在小组内交流。读着读着,学生豁然开朗,他们能从树种的样子和作者的想象这两部分内容深入体会,明白了小女孩儿捡的树种虽少,但是颗颗种子都是经过她那双小手挑了又挑,选了又选的成熟饱满的种子,小女孩儿做事认真,完成任务好,作者被感动了,心里充满了温暖。也有学生从小女孩儿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想象到她将为绿化祖国,建设绿水青山美好环境做出贡献,因此作者的内心被深深撼动。还有学生从小女孩儿的身上仿佛看到了为祖国植树造林的志愿者形象,看到沙漠披上新绿,作者心里无比欣慰……多样的见解彰显了学生无穷的智慧,创新思维能力也悄悄地拔节成长。

二、补充课文“空白”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能力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每篇文章里,作者根据自己表达思想的需要,有些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有些则用了省略号,在精彩之处突然停笔。这就是作者留下来的“空白”,给了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教师要用心研读教材,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巧妙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课文中的这些“空白”补充出来。这样训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一位教师教学《钓鱼》一课时,抓住“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个句子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考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究竟遇到什么样的“鱼”?在“鱼”的面前作者是怎样处理的?教师刚把话题抛出,学生们顿时议论纷纷,学习积极性霎时被激活了,讨论气氛十分热烈,有的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在交流合作学习成果时,小组代表有的抓住鲈鱼“大”“漂亮”“从来没有见过”“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等词句体会到作者小时候钓到的那条大鲈鱼的确令人爱不释手,很容易产生据为己有的想法;有的一语中的地说出了现实生活的“鱼”就是指诱惑人的财物、名利、地位等腐蚀人们灵魂的危险品;有的还编出了作者在成长过程中一次次抵制利益诱惑的生动小故事。在这堂课里,教师有目的地让学生补充课文中的“空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学生也提高了思想认识,为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打下了思想基础。

又如一位教师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他抓住“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儿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这个句子中的省略号,让学生联系实际把省略的内容补写出来,再现了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春天海棠图。

三、设计组合训练

语文组合训练是指把一篇文章描写的精彩画面与学生熟悉的课文描述的画面创意组合,在学生的脑海中构成一幅新的图画,然后指导学生根据新的图画练习说话或写文的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和训练的重点,适当设计组合训练,引领学生翱翔在想象的世界里,积极拓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渠道。教学一篇新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做到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蕴含的情感,再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描写的情景在脑海中构思一幅完整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把自己想到的画面与同学尽情分享。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适时启发学生回忆所学课文描述的画面,选择可以创意组合的部分,与刚才的画面巧妙组合,在脑海中构思出一幅新的精彩的图画。如一位教师教学《芦叶船》一课时,借助“我”和表哥在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来到小河边做蘆叶船和放芦叶船这部分内容,指导学生设计组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当教师提出“这个反映儿童生活有趣的画面能否与自己熟悉的画面重新组合”这个问题时,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拿《火烧云》一课“火烧云上来了,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个画面来组合成一幅“夕阳放船图”;有的拿《四季童话》一课中描写春天景色“小草扭动绿色的腰肢,鲜花展开多彩的舞裙,柳树扬起它夹满发卡的长发”这个画面来组合成一幅“春天放船图”;有的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个壮观的画面来组合成一幅“长江放船图”,并联想到自己的芦叶船承载着孩子们的梦想,驶出家乡的小河,乘风破浪,开进长江。学生们都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和经验,用一段简洁通顺的语言给新图画编了一个小故事,指出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丰富有趣,表达了水乡孩子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不同的人物形象重新组合,塑造出新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赋予人物形象新的思想,新的情感。

语文组合训练有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學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训练。

四、重视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有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放下思想包袱,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进入学习,积极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热心参与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在实践中熟练运用语言,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和丰富语言,以此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有效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成功体验。教师要努力创设让学生乐于参与语文实践的情境,燃起学生语文实践的激情,把语文实践有序引向深入,或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着力营造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良好学习氛围。如一位教师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他先让学生反复研读开凿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这两个段落,然后让学生讨论,合作绘出简笔画,并用箭头标出挖掘隧道的方向。通过动手操作和比较,学生很快就总结出开凿居庸关隧道用了“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而开凿八达岭隧道则用了“竖井开凿法”,学生也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两个隧道的开凿方法和开凿过程。教师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继续让学生尝试绘出用“竖井开凿法”开凿居庸关隧道和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开凿八达岭隧道的简笔画,并说说詹天佑为什么没有这样做。透过简笔画,学生不禁对詹天佑的聪明才智拍手称赞,真正体会到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学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合作演示,在分析詹天佑的设计理念时学生们畅所欲言,内心的喜悦不时在脸上漾起,他们已经感受到“人”字形线路设计的精妙,明白了“人”字形线路是列车爬上高山峻岭顺利北上的唯一办法。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可以不受形式和时间限制,只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就要大胆策划,巧妙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创造多种形式学习和运用语言。如教学古诗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绘出一幅或一组图画,再对照图画说出诗句的意思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合作编写课本剧,再在舞台上表演出来。教学有关环保类的文章,可以倡导学生设置一本“绿色记事本”,把自己的环保行为和环保设想记录下来。

语文实践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眼、脑、口、手等器官,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必然会逐渐提升。

五、续写文章结尾

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善于活用教材,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训练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那些对学生成长影响深远的文章,当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续写原文,以多种形式演绎事情的结尾,体验文章蕴含着的情感。同时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只要合乎情理,想象就可以没有边际,续写的内容也不受任何约束。如一位教师教学《满山的灯笼火把》一课时,指导学生以《“我”(邹德学)被村民从井口拽上来以后》为题续写,学生展开了想象,设想了“我”被拽出来后可能发生的种种事情,深刻认识到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帮助,深刻体会到人世间有真爱。如教学《小兵张嘎夺枪记》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兵张嘎夺枪后》为题续写,丰满小兵张嘎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帮助学生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前线的孩子们为协助游击队歼灭敌人所做的贡献,学生的内心就会受到震撼。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的召唤,是社会赋予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着想,改革语文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阵地。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语文教学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