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2019-09-06 08:06庄建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训练语感阅读

庄建

[摘   要]文章阐述了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语感训练的方法:一是强化朗读训练,在读中感悟;二是加强词句训练,增强感悟;三是加强结构训练,深化感悟;四是重视标点训练。以期在多角度的强化训练中,为学生打造理解、领悟文本的语感阶梯。

[关键词]阅读;语感;功能;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9-0015-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一方面涉及语言的直接外在——语音、字形,另一方面也涉及语言所表示的抽象意义。它包括对语言文字的语音感受、语义感受、感情色彩感受等。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是引导学生通向文本、理解作者的桥梁,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的金钥匙。在阅读教学中,具有一定语感的学生能迅速准确地领悟语言文字。所以说,培养学生的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强化朗读训练

朗读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径。通过朗读,学生可以理解作品语言,领略作品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的内在含义、情趣和言外之意。同时,朗读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学生朗读的语气、语速、节奏能反馈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感受。

1.朗读要明确、适度。其一,文本朗读要有明确的目标。如在教学《散文家谈散文》时,笔者明确提出要正确、清楚地朗读,要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要吐字清楚,音量适当,速度合宜,要在朗读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在朗读时,才能初步感知文本的内容与情感。其二,文本朗读要适度。朗读要体现阶段性、层级性。朗读的层次性体现在:正确地朗读,流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如在朗读《蒹葭》一诗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握各部分的感情基调,用适当的语调来朗读。在朗读诗歌第一章“秋水蒹葭、执着寻觅”时,引导学生读出执着而又略带忧伤的感情,反复吟咏“溯回从之……溯游从之”,让学生通过由低级(读顺)到中级(读通),进而到高级(读懂)的朗读,悟出抒情主人公对爱情(或是理想)的坚定追求。

2.朗读形式要多样。朗读的形式从来都是不拘一格且丰富多样的。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进行通篇朗读,还可以进行片段诵读;可以进行文本精读,也可以进行拓展诵读(链接课外美文)。训练方式有诵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背诵等;朗读层次有“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检验方法有评比竞赛、示范表演等。

如在剧本《陈毅市长(选场)》的朗读训练中,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一位学生读陈毅市长的台词,一位学生读化学家齐仰之的台词,一位学生读舞台说明。在朗读过程中,朗读者会将自己带入角色,进而能深入理解角色的语言、心理甚至思想情感;听读者通过聆听朗读者有感情的朗读,能领会到人物的思想、矛盾的冲突、情节的演变。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方言带入朗读中。笔者曾让学生用四川方言来朗读陈毅市长的台词,地方特色浓郁的方言朗读的现场感染力极强,更好地体现出了戏剧效果。而读与听的学生,都为革命前辈虚怀若谷、忠诚事业的情怀所感动,对文本的理解自然更进了一层。

二、加强词句训练

古人云:“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在阅读理解中,人们往往会因“一字、一词、一句”而拍案叫绝。阅读中,强化词句理解训练,是增强阅读语感,深度鉴赏文意的重要渠道。词句训练的重点在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等。教师在训练时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准确品味词语言外之意的训练。词语的言外之意,往往是作者表达的特别之意。 如引导学生分析《藤野先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这句话中的“标致”,让学生理解作者将留学生精心侍弄辫子,盘盘放放,就是不肯剪去这一行为称为“标致”,实为反语,意为“丑陋极了”。

又如《孔乙己》一文中,有“便排出九文大钱”一句。教师可要求学生重读“排”字,并做一做“排”的动作,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不说“拿出”“掏出”“付出”?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再三品味,从中悟出“排”即能表现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能恰如其分地显示他死爱面子的矛盾心理。

2. 准确理解句子含义与作用的训练。文本阅读中,通过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能够让学生精准地悟出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 如《故乡》末尾:“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教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联系生活经验,从中领会出:只空有希望而不奋斗,希望就“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执着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无”。路,不仅指地上的路(言内),而且指人生之路(言外)。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新颖贴切,耐人寻味。这个结尾不但充满了人生哲理,而且深化了文章主题。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融入文本、參透文本,进而提升语感。

三、加强结构训练

事随意转,理逐言深。阅读教学,离不开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篇章结构的精妙及段落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在诵读文本、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分析构成文本主体结构的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培养语感的关键。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通常有:承接、并列、递进、因果等。准确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强化语感能力,并解读文本思想。 如引导学生阅读理解郭沫若的散文《白鹭》的末两段(倒数第2段:“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鷺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倒数第1段:“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时,可先启发学生概括这两段的段意,分别是:用欲扬先抑的笔法肯定白鹭的优美,热烈表达对白鹭的赞美之情。然后,将两段内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在反复品味和咀嚼中,解读出这两段存在一个递进的关系,前者在对比中赞美白鹭的优美,后者用议论抒情来强化赞美之情,感情由浅入深,表达由弱到强。学生在解读段落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2.领会篇章结构的精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囿于细碎、零散的分析,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结构,进而通过领会篇章布局的精妙来加深阅读感悟。 如在教学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第一部分提出论题并引用儒、佛两家的例子论证“有业”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分别提出“敬业的重要性”和“乐业的重要性”,同时引用例子充分论证;第三部分勉励人们要敬业、乐业。通过解读文章的结构特点,提示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时,既要把握文本的内容,又要梳理文章的脉络,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加深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并培养语感。

四、重视标点训练

标点符号具有语言文字难以替代的作用。改动一个标点,语句的语调、语气、停顿就会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了解文中的标点符号的特殊作用,就能引导学生借助标点来体味句子的含义、语言特色和作者情感。如逗号的基本作用是表示句子内部之间一般性停顿,然而,在特定的语境中,它还有独特的用途。在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风,雨,土,混合在一起”这个句子,主谓语间用的是逗号,独字成句,起到了强调主语的作用,着力渲染那一天的风狂雨骤,从而表现出人物的悲惨。又如鲁迅先生《藤野先生》中的这句“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片”,在状语和主语之间用了逗号,突出时间状语,写出“我”与藤野先生离别的不舍。

阅读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体味文本中独特的标点符号的作用,让他们借助标点,感知作者渗透于语句中的特别情感,从而实现让标点来引导理解,让标点来指引体验。真可谓“点画间品句意,标划处明文思”。

语感的形成与学生的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密不可分。因此,为了实现语文课程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根本目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循纲务本,持之以恒地授之以渔,努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训练语感阅读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