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试题的融入分析

2019-09-06 08:06胡桢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融入核心素养

胡桢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当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主要有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师需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结合高中地理试题内容,创新核心素养融入策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试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试题;核心素养;融入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9-0093-02

核心素养是新课改提出的重要内容,其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高中地理教师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立足高中地理学科特点,认真学习与研究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内容,深刻领悟核心素养内涵,尤其应做好核心素养内容在高中地理试题中的融入分析,把握高中地理试题命题趋势,做好高中地理教学规划。

一、人地协调观的融入

人地协调观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需要学生树立的基本价值观念。研究发现,在高考以及一些测试中,人地协调观常被融入相关地理试题中,在考查高中地理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即:准确认识地理环境空间特征;理解人类活动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包括影响方式、影响强度、带来的后果等;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原因;能根据人地矛盾实例,分析原因,提出相关的优化意见。

【例1】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追求更大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如图1)。池下设有隔水层,引入海水开展养殖作业,养虾期间需进行换海水、投饵料等操作,排出的废水会经过地表流入海洋。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分析高位虾池给当地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该题从人们的生产生活入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分析高位虾池给当地环境造成的影响。分析该题时抓住“题眼”尤为关键,即污水的去处、水资源在不同环节中的渗漏。一方面,海水渗漏渗入附近土壤中不仅导致土壤盐碱化,而且引起地下水变咸,不仅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用水,还对周围植物的健康生长构成较大威胁。另一方面,养虾产生的污水进入海洋中,会污染海水。不可否认,短时间的养虾行为会增加当地人的收入,但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该题目的解答有利于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念,辩证理解区域开发中的人地关系问题,认识到地理环境的改变必然会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

二、综合思维的渗透

综合思维是高中地理学习中基本的思维方式,是能够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品质与能力。其中,全面、系统、动态是综合思维的三个特性。“全面”指思考问题不能漏掉相关要素,“系统”指明确各个要素属性及联系,“动态”指应重视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发展、变化、演变等。另外,综合思维还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尺度综合三个维度,分别对应多要素、跨时空、多尺度三方面内容。综合思维常渗透在高中地理相关试题中。

【例2】一热爱热带雨林风光的游客,乘船从玛瑙斯出发,沿内格罗河(如图2)溯源而上。沿岸植被长势繁茂,河上很少有桥。到达内格罗河和布朗库河交汇的位置,发现两条河流颜色存在明显差别,出现黑黄分界线。游客继续前行,发现岸边分布较多沼泽。后来他查阅资料得知,布朗库河呈现黄色的原因在于其中含有大量泥沙,内格罗河因富含腐殖质而呈现黑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含有较多腐殖质而含有较少泥沙的原因。

(2)请合理解释“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

(3)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是否可行,说明理由。

该题立足热带雨林情境提出三个问题,逐步深入,涉及区域自然、人文要素以及人地关系发展等知识。第一问需要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内格罗河呈现黑色的原因,深刻认识植被、降水、气温等因素对河流泥沙量产生的影响。第二问打破学生传统认识,可很好地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第三问,虽然开发旅游业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开发旅游业需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保护热带雨林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不可任意破坏环境。在回答该问时,要求学生辩证地分析,找到充足的证据进行全面的论述。经过分析可知,三个问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综合思维。

三、区域认知的体现

区域认知是人们具备的分析、解释、预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和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学生具备良好的区域认知素养,可养成从区域空间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和习惯,能够借助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法,对区域特征与人地关系问题进行深入理解,在区域开发中能够遵守因地制宜原则。

【例3】河流的侵蚀、沉积和沼泽的吸收(附)会对河流的营养物质含量以及泥沙含量造成影响。水体中含有营养物质的多少会对浮游生物的含量产生影响。另外,水体营养物质含量以及水温会影响鱼类资源数量。图3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分布广泛。

(1)请解释西西伯利亚平原为何沼泽分布广泛。

(2)一般情况下,大河河口具有丰富的鱼类资源,但鄂毕河河口的鱼类资源却较少,请说明原因。

题目通过呈现典型区域的区位和特点,考查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储备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对于第一问,不同的区位呈现不同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学生只有全面、详细掌握西西伯利亚区域特征,才能保证问题分析的全面性。根据题目创设的情境,可确定西西伯利亚具有以下地理现象:河海交汇作用的河口、泥沙运动、貧营养水体、营养物质的沼泽吸收、沼泽、凌汛、冻土、缓慢流动的平原河流、低平平原、低蒸发高径流深、高纬区气候。对于第二问,要在掌握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分析规律成立的基本条件,结合本区域地理要素的特殊性,对一般性规律的限制条件进行分析。回到问题中,大河河口具有丰富的鱼类资源为一般规律,而这一般规律成立的条件为:海流与河流带来较为丰富的营养盐,为浮游生物的生长创造良好条件,饵料丰富,提高了鱼类的存活率,鱼类生长迅速。在此基础上推出鄂毕河的特殊性,即鄂毕河流经沼泽地区,营养物质被泥炭吸附,被植物吸收,导致河水中营养物质不足。同时,北冰洋饵料及营养物质较少。另外,鄂毕河河口处在高纬度,水温低而且结冰期长,严重影响鱼类的存活及生长。

四、地理实践的结合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模拟实验、社会调查、户外考查等实践活动中具备的行动能力,包括野外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图像识别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地理实践可很好地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因此,做好地理实践类试题的分析,掌握地理试题出题动向,把握地理实践考查趋势,对高中地理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例4】某科考队8月考察了堪察加半岛,发现其南部分布有森林,北部分布有苔原,且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明显。肉食性和和植食性野生动物不多,不过善于捕鱼、杂食性、冬眠的熊较多。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为熊提供大量食物。该岛地形如图4。

某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选择了甲地点,分析其选择该地点的原因。

拍摄需要综合考虑气候环境、遮挡条件,因此,需要对该地的区域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根据经验,拍摄应选择在晴天以及降水少的季节,并且因该地区有熊,因此,应保证安全,即需要考虑拍摄角度、隐蔽、安全等问题。但究竟选择哪个位置呢?需要学生认真分析题干,充分挖掘隐含条件,因为熊主要以溯流而上的鲑鱼为食,而甲地是鲑鱼的必经之地,因此,在甲地最有可能出现熊。另外,题干中给出该岛的南部分布有森林,北部是苔原。甲地分布有森林,有利于隐身。同时,甲地处在夏季风的背风坡,方便拍摄。该题目不仅考查了地理专业知识,而且考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可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结合高中地理学科特点,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尤其应做好高中地理相关试题的分析,找到高中地理试题与核心素养的契合点,通过研究高中地理试题,掌握高中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与规律,把握高中地理试题命题趋势,在高中地理试题讲解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融入核心素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