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让语文课堂实践活动更精彩

2019-09-10 00:11朱海林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21期
关键词:有效策略小学语文

朱海林

【摘要】  在小学阶段,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问题意识,允许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疑”的作用,让其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纽带。本文从创设情境、引发思维(激疑);自主探究、质疑问难(质疑);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疑);引导想象、激励创新(再疑)四方面入手,探讨了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质疑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质疑教学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1-059-01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维——激疑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学生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简明揭示学习目标后在活动起始阶段创设的问题情境。其手段多种多样,如故事讲述,形象描绘,音响音乐,录音录像,幻灯投影,实物模型,表演操作等等。因此,课上教师应当注意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富于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索的心向,从而达到学中有乐、学有所得。

笔者在教学《草原》时,课堂伊始先放一段录像(《草原》片段)展示草原清晨风貌,让学生充分地的感受美丽的景色,学生完全被那美丽的景色所吸引,陶醉于茫茫的内蒙草原之中,接着提问:(1)录像中介绍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2)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纷纷举手表达对草原的无比热爱、无比向往之情。这时,我又提问:你想知道草原的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到茫茫的草原上去看一看。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带着炽热的追求和疑问进入探索新知识的海洋中。

低中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居于直观形象的概括水平。教学中,我注重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让他们先看、再想、然后说。

二、自主探究、质疑问难——质疑

《新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应是操作过程中的参与者,是认知过程的探究者,教师要让学生会质疑、乐质疑,把质疑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质疑,学会质疑的本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课堂上要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质疑問难的机会,学生在精读课文时往往会对课文的语言表达或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内容提出问题。如课文《背篼》中有这一句:“他背着满满的一背篼柴火,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读完后,我让学生自己体会这一句子的含义,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发问:老师,我觉得这个句子有毛病,晚霞怎么能背呢?这时,我充分肯定这一学生积极动脑、富有创新求异的精神。同时又提问:他背得真是晚霞吗?谁能帮他解决这一问题呢?并将此问题设置悬念,留给学生作为思考作业,这样极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疑

解疑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活动中主动探索分析理解知识、发现知识、归纳总结知识规律、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学生大脑中有了问题后,如何解决?采取怎样的途径?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结果又是怎样等这些都必须要求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的形式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三顾茅庐》中有“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一句。课上,我提问: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把山冈比作卧龙?然后,以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各抒已见、纷纷发言。

“老师,因为山冈弯弯曲曲、高低起伏,而卧着的龙也是这样的。”

“因为龙不可能是直的,只有弯弯曲曲,才能显示龙很有活力,是一条将要腾飞的龙,恰好山冈也是弯弯曲曲,他们之间很像。”

……

“老师认为这句话中把‘卧龙’换成‘巨龙’比较好,因为这样更能反映这条龙是一条活龙,一条将要腾飞的巨龙。”

“老师,我很同意您的观点,因为用巨龙能突出这条龙具有活力。”

“不,我觉得这里用卧龙好,因为使用卧龙更能突出这座山的神秘,从而和文章后面的句子对应起来。”

“对……”几个同学表示赞同。

“老师,刘备两次请诸葛亮都没出山,说明诸葛亮也很神秘,而这里用卧龙符合人物性格,诸葛亮也正像将要腾飞的卧龙,所以我也觉得用卧龙比较好。”小涛胸有成竹地补充着。

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构建出了一条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对知识的掌握从零散到完整、对课文的理解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极大的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信息评价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自主合作的良好习惯。

四、引导想象、激励创新——再疑

想象是人脑在已有的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对文章字、词、句、篇的质疑,同时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让创新插上飞翔的翅膀。

例如,课文《狼和小羊》中最后部分,凶恶的狼顾不了那么多扑向弱小的小羊后,文章戛然而止。我问学生:“这时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小羊被狼吃掉了吗?”创设让学生幻想的情景,诱发学生产生再造想象。经过片刻思考,有的学生说:“小羊看到狼向他扑来,巧妙地将身子一闪,狼扑了个空,一头栽向河里。”有的学生说:“狼正要扑向小羊,忽然看到河里有一个相貌非常凶恶的狼,他怕和自己争小羊,向狼扑去……。”还有的学生说:“忽然来了一位猎人,‘砰’的一声,狼倒下了。”经过求异想象,孩子们获得了丰富、生动的独特感受,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自主质疑的过程中,才能使自己的思维触角与丰富的事物产生碰撞,才能在知识的蓝天上自由翱翔。

猜你喜欢
有效策略小学语文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浅析控压钻井技术探讨与展望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