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 教 语 文 策 略 谈

2019-09-10 07:22董晓强
中小学班主任 2019年8期
关键词:理趣趣味目标

董晓强

语文教学应该是充满趣味、充满智慧的课堂实践活动,而在当下的课堂实践活动中,曲解的各种“高大上”的教学思想,导致语文课的无聊、枯燥甚至令人反感。如何让“趣”贯穿语文课堂,让课堂回归本真,应是一线教师考虑的问题。

一、起于目标,产生志趣

趣,金文=(走,跑)+(取,获得),本义是追逐有利可图的目标。《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志趣”的解释是“行动或意志的趋向”。因此“趣”是某种行为和意志的动力,目标则是产生“趣”的基础。教学目标的设定就是语文课堂“趣”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内容和行为两个方面,既要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到达的目的地,也要显示学生学习的途径。

但是,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能一味以解读出文本的主题、情感为目标,不能总是以文题、关键词、关键句为方向。解读文本的方法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应是教学的目标。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去“识破”文本的形式,也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教给学生某种语言形式存在的依据,教给学生去揭秘文本的形式奥妙。“作品展示的是作家创作的结果,而不是灵心妙运、苦心经营的创作过程,也就是其艺术奥妙、语言奥妙。为何采取这一表现手法的道理并没有标示在作品中,只能靠学习者自己去感悟、摸索,而这种全由自己摸索的鲁迅称为‘暗胡同’的学习法,鲁迅在更早的《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人生识字糊涂始》中就说过其难度很大。”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会出现挑战外界困难的心理,如果教师能够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教学内容,那么难度越大的,越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一望而知的目标,学生不会产生多大的学习动力。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课堂“趣”的开始,是让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动力。

例如将《“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的目标设定为“理解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不如根据文体的特征,设定为“学习新闻特写的方法”;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目标设定为“培养要有面对困难勇气,学会化解困难”,不如设定为“学习‘欲望—困境—解决困境’的故事结构”。上述两篇文章,教师如果根据原来的目标设定,容易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者班会课,这就失去了语文的本质。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岂能喜欢?

二、成于活动,培养兴趣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把关注点放在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上,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在教育上,兴趣既与目的有关,又与手段有关。换句话说,兴趣起着双重作用,既可以成为学生追求的目标,又可以是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由兴趣引领,他们感兴趣的部分,可能会集中精力去思考,如果不感兴趣,就会“神游八方”了。因此,兴趣往往使我们注意力集中于某些事情而不是其他无关的事情。但是如何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教师教授的知识上,集中到他们应该学到的内容上,使他们原来感到厌烦或者讨厌的内容变得富有趣味呢?

这就需要教师去设计富有趣味的活动,用这些活动来激发兴趣。“为了转变学生的兴趣,我们必须使用一种新的方法。这种新方法可能涉及一些完全不用的材料,或者也可能把这种学习经验置于一种使学生愉快的全新情景中。”南京市语文教研员袁源的作文课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出了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袁老师的活动很多都是游戏,而且这些游戏都是来源于学生平时的学习或者生活,只是改动了一些形式:

例如《请大师帮忙》的第二课时,袁老师由漂流瓶的游戏获得启发,设计了漂流书的游戏。采取“写推荐语”“轮流互评”“排行榜”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发生在哪里?”泰勒认为学习不仅发生在学校里,而且也发生在家里、社会里。因此,写作的学习不仅发生在课堂,也在课堂之外。袁老师采用漂流书的游戏,既激发了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课外学习,这种新的方法使枯燥的讀后感变得有趣。

还有《听我讲故事》一课中,袁老师让学生做故事接龙的游戏,创造出轻松活泼的氛围,学生对于写作文要中心突出的知识点也有了深刻的把握。《我有一支棒棒糖》一课中的活动更是让人耳目一新,课堂上吃棒棒糖也能吃出一节好课,这个真是让人折服。

三、缘于生成,彰显理趣

包恢《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有穷智极力之所不能到者,犹造化自然之声也。”指出作诗时说理、叙事、状物三者要和谐统一,生动自然,这样诗歌才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能激发读者的审美情趣。这里的“理趣”就是道理和有趣的结合。对于一节课而言,“理趣”就是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感到有趣,从而乐于接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展示了教学智慧,积极有效地将教学内容融入课堂中;同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体验到知识、能力增长的乐趣与成长的幸福时,也融入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二者有机统一,从而构建出富有理趣的课堂。

在教学活动中,要想做到这两点,教师就需要抓住相宜时机,智慧地将教学内容和有趣结合起来。这个时机往往出现在我们并没有预设的时间,以我们没有预设的方式出现,它往往是生成的、动态的和一瞬间的。一个善于抓住生成瞬间的教师是一个具有教学智慧的引导者,一个个好的教学生成就会出现一个个课堂理趣,出现一节理趣盎然的课。

例如,笔者在教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时,按照预设一节课快上完了,整节课进展得很顺利,学生对诗词的含义理解和情感体会也很到位,本以为已经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结束这节课。突然,一位同学将手高高举起:“老师,这首诗歌的含义和情感,我都知道。我就是有一个疑惑,‘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风正’指的是作者行船时是顺风的,而且也有风吹,那这句诗能否改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满’,‘满’字不仅能够与‘风正’相照应,而且也能突出顺风的特点,这不是更好吗?”学生的这个想法,让我感到惊讶。在教授这首诗歌时,我们的重点往往都放在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上,很少去细究刚才那句诗。不过,我很快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可以作为学生加深理解这首诗歌情感的另一个切入点。我首先鼓励了他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去讨论。这个问题真的激发了学生讨论的热情。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这个字不能改的原因。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很有意思。他从字的含义入手,认为“悬”字金文是(木,木桩)(糸,用绳索悬吊)(首,人头),像木桩上悬挂着一颗人头。这个字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而“满”字给人一种喜悦之情。作者在写这首诗歌的时候应该是孤独悲伤的,所以用“悬”字更能突出作者情感。他的回答赢得全班同学的掌声。

本以为讨论到此就可以结束了,另一位同学又点燃了大家讨论的激情。他受到刚才同学的启发,提出能否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改为“潮平江岸阔,风正一帆悬”?经过激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两”和后句的“一”相对,突出作者孤独。最后,我提出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能否改为“潮平两岸阔,风正船帆悬”,这问题大家很快给出了答案。

只是不被关注的一句话,只是一个字的改动,就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和精彩的回答,让课堂充满趣味。

蔡元培认为:“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当然,趣味的唤醒,除了从志趣、兴趣和理趣的角度出发,还有很多可以发掘的层面。只要有学生在心中,有趣味在教学理念中,你的课堂就一定会充满趣味。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趣教趣学”“部编”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7JK12-L022)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理趣趣味目标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理趣课堂”实践研究初探
冀军校
午睡的趣味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草色遥看近却无”理趣浅析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