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基础 抓能力 提升小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2019-09-10 07:22黄卫峰
教育界·A 2019年3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黄卫峰

【摘要】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信息技术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也是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宗旨。本文从任务驱动,教学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换;少教多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少教多做,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评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出发,旨在强化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任务驱动

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学段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国教育界掀起了核心素养研究热潮。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同样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创新能力及信息责任等几个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教学活动内部,从教学方式入手,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任务驱动,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换

任务驱动法是将教学内容融入任务中,让学生围绕任务自主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进而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是信息技术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段。首先,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在任务情境中,全身心投入到任务解决的学习活动中。其次,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设计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任务。最后,探究学习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环节,任务驱动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在督促学习、支持学习、答疑解惑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例如,《制作电子小报》涉及文字输入、图片和艺术字插入、图文混排、边框底纹的设置、页面设置等知识点,综合性和开放性较强。因此,教师创设了情境:下周我们将去欢乐谷春游,为了更好地了解欢乐谷,决定做以“欢乐谷一日游”为主题的电子小报。学生一听去欢乐谷游玩,学习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很快投入到电子小报的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快速收集资料,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欢乐谷的官网。虽然网络资源丰富,但是教师需要进行筛选整理后再发给学生,以免学生迷失在信息海洋中,影响教学效率。当遇到问题时,教师鼓励学生相互帮忙,合作解决问题;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情况主动提供指导。任务完成后,教师把学生的作品匿名上传到班级空间,设置所有学生可见,鼓励学生点评他人作品。

任务驱动教学包括情景创设、确定主体、探究学习及交流评价四个阶段。项目式学习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高级认知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学习奠定基础。

二、少教多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终身学习型社会必备的能力,也是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传统课堂上的小学生过度依赖教师,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非常不利。除此之外,传统课堂上“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面对严峻的事实,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自主学习模式。

例如,教学《网络文明小公民》一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从而能够安全绿色地上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和传播途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浏览器的使用,而且能够熟练使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其次,教师让学生上网搜索“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引导学生根据搜索的结果和自己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讨论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借助网络拓宽学生视野。交流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认识。少教多学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显然,主动获取的知识比灌输入脑的内容更容易被牢记。

三、少教多做,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非常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师要少说教,多留时间让学生操作实践。一方面,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目标和学情,挑出重点和学生易错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授,对于难度不大或者不太重要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自主消化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实践提供支持。教师可以录制教学视频或者筛选合适的网络教学资源,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践活动。

例如,《唱歌机器人》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了解机器人伺服电机的构成和作用,能够利用伺服电机设计可以跳舞的机器人;学会设置数循环控件,编程控制伺服电机。首先,教师用3分钟时间带领学生复习机器人前进、后退、转弯的相关知识,复习直流电机控制程序。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伺服电机,在主控器上找到伺服电机接口,设置伺服电机转动角度和延时。在教师演示后,学生开始动手实践,编程控制伺服电机,体验伺服电机的使用方法。最后,教师让学生设计一个能跳舞的机器人,要求机器人能前进、后退、转弯的相关知识,边走边挥动手臂跳舞。学习小组先讨论确定器材需求清单,然后到教师处领取器材,最后开始搭建、编程调试机器人。教师在课前针对伺服电机的安装、编程设计了微课,如果学生在制作机器人过程中遇到困惑,可以直接下载微课。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提供实践时间。

四、创新评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评价是对教与学过程的价值判断,也是教学诊断的重要依据。传统教学评价注重学习结果,以考试为主,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核心素养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必须打破考试评价方式,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

例如,在《制作主题小报》一课的评价环节,教师把学生的作品匿名上传到空间并设置为全体可见,每位学生都可以看到他人作品并发表评论。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在查看过他人作品之后,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会有更加客观的认识。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反思讨论。在讨论会上,学生反思自己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自己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使作品更加完善。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既有注重结果的形成性评价,又有过程性评价。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不仅是为了判断教学价值诊断教学,更主要是为了促进交流反思。学生参与评价,既促进了师生、生生交流,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也促进了自身综合分析、评价反思等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总之,核心素养对教育教学决策有重要影响,是信息技术教学追求的核心目标。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和口号上,信息技术教师要认真研究核心素养,并把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细节中,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梁洁,马秀芳.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视角下的教学互动[J].教育信息技术,2014(02):3-8.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