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中嬉戏,在嬉戏中学习音乐

2019-10-12 22:18陈燕文
艺术大观 2019年33期
关键词:游戏教学小学音乐教学实践

陈燕文

摘要:目前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知识教学,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而音乐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科目,对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作为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也是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分析游戏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影响,充分利用游戏对小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关键词:游戏教学;小学音乐;教学实践

游戏教学实际上就是利用游戏的方式开展音乐教学,相较于其他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小学生学习心理,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而在实际利用游戏教学开展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实际教材出发,合理设计游戏教学方法,将音乐知识与相关游戏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游戏中感悟音乐学习的乐趣,并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其艺术修养。

一、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应用游戏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小学阶段,学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虽然音乐相较于其他科目而言更具备趣味性,但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起来仍然具有一些难度。因此在学习教学中需要通过创新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真正融入音乐学习中。而游戏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倡导将游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开展游戏的过程中开展知识学习。对小学生而言,游戏是一种娱乐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小学生都对游戏持有饱满的投入兴趣,将知识与游戏结合在一起,能够吸引其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游戏与知识的有机结合,能够在学生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帮助其潜移默化地吸收知识,对音乐知识产生更深的印象,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二)迎合素质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当前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与以往传统的知识型教学相比,我国更加注重人才素质的全面培养。因此对音乐等艺术类科目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学习教学中积极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优化,积极迎合素质教育的需求,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游戏教学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小学生心理发育情况,能够更好地吸引其参与到实际学习中。同时,能够在游戏过程中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使学生具备更好的音乐修养[1]。另外,在开始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自主探索完成游戏的途径,实现对其综合品质与思维的锻炼,推动其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实现寓教于乐,降低教学难度

小学阶段,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如果选择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必定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导致其学习知识更为困难。而通过利用游戏教学,能够推动知识与游戏的有机结合,实现寓教于乐,带领学生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知识学习[2]。同时,游戏能够将抽象的音乐变为具体的动作或表现,把音乐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地将知识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枯燥难懂的音乐知识,了解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有效降低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难度,从而实现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培养。

二、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开展音符认知游戏,生动诠释音乐知识

音乐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大部分小学生不具备正确理解音乐知识和音乐内容的能力。因此,其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很多困难。但在目前学习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根据简谱教给学生duo、re、mi等音符,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不同音符之间的关系与声调。在进行完整歌曲学习时,也难以真正把握住曲调。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积极利用音乐游戏。实际上,教师可以根据音符的特质设计音符认知游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知识与技能,从而掌握音乐学习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教材第8课感受音的高低(一)欣赏3(mi)、5(sol)短曲时,学生可能难以真正理解不同的音高关系,此时教师就需要将抽象的音准利用明确的动作,为学生展示出来,真正了解音符以及音符之间的关系。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蹲一蹲”的游戏,然后面向学生,根据不同音符的音高特点设定蹲起高度,让学生通过自身动作认识到从mi到sol的不同音高。教师可以设定mi为半蹲、sol为站立。再将duo、fa等音符贯穿其中,duo为完全蹲下,fa为微微屈膝。在告知学生有些规则之后,教师随机地唱出音符,然后由学生来做出动作,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进行示范。而面对动作出现错误的同学,教师则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再次回顾音符声调的方法,带领学生体会不同音符之间的关系。最终通过生动有趣的“蹲一蹲”游戏将学生真正吸引到硬辅学习过程中,使其更好地了解不同音符之间的关系,真正吸收音乐知识。

(二)组织角色扮演游戏,鼓励学生音乐表演

就我國小学音乐教材,尤其是花城版音乐教材而言,其教学内容中具有非常明显的表演性质。实际上在进行歌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了解不同音符之间的关系,同时还需要了解音乐作品中带有的不同感情以及作品中的不同角色,才能真正地体会感悟音乐作品。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融入音乐作品中,探寻音乐的内在感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游戏,通过鼓励学生自主表演,使其融入音乐氛围中[3]。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实际选择角色扮演方式,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到音乐表演中。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12课好朋友来了部分内容时,该单元就有儿童歌舞表演《好朋友来了》的内容,教师不妨借助该部分内容。进行音乐角色扮演活动设计。在实际开展角色扮演游戏时,教师首先可以令学生自主分角色进行歌舞表演,并根据歌曲学习内容来为学生布置表演任务。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为:通过表演来使同学们知道谁是客人谁是主人。由其他没有参与表演的学生作为观众来评价表演,提出同学在表演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后,教师再根据其不足进行纠正,最后引导学生一同演唱歌曲。最终通过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带领学生,深入体会到音乐情境中感受音乐情感。

(三)开展节奏感知游戏,了解音乐独特趣味

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音乐节奏教学,使学生了解音乐节奏旋律,从而真正感知音乐艺术的美感[4]。同时,节奏作为音乐的重要构成部分,只有学生充分把握节奏才能够掌握音乐的进程,真正了解音乐知识,实现对音乐的充分了解。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对节奏感的认识较为模糊,在进行音乐学习时,往往难以真正把握节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有趣的游戏带领学生感知节奏,从而发掘音乐的读书趣味。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节奏较为明确的音乐作品开展节奏感知游戏。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拍桌子”游戏,令学生借助身边的器材,例如纸屑、橡皮渣等较为轻盈的物品放到桌面上,根据歌曲的节奏来拍桌子观察纸屑的震动幅度与频率,从而感受歌曲节奏的强弱。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小比赛,令学生分组开展“拍桌子”游戏,通过判断不同学生拍桌子强度与速度的准确性判断学生对节奏的把握程度,并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三、结束语

小学阶段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生硬僵化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学习教学中应当灵活运用音乐游戏,从音符认知、角色扮演、节奏感知等方面出发,结合音乐教学需要进行游戏设计,真正将学生吸引到音乐课堂中。但同时,虽然因为游戏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仍然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来选择所用游戏,真正发挥游戏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实际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詹晶.浅析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28):152.

[2]李秀珍.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律动游戏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35):46.

[3]廖浩淼.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北方音乐,2017,37(22):182.

[4]尹枝华.关于小学音乐教育中趣味教学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27):268-269.

猜你喜欢
游戏教学小学音乐教学实践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试析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