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2019-10-14 21:30李红光
西部论丛 2019年31期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实践核心素养

李红光

摘 要: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新一代人才的信息素养发展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信息知识、发展信息素养的重要引导角色,需要尊重初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需求,努力践行新课标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本文从丰富课堂资料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利用项目展开教学,帮助学生计算思维;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注重结合实践教学,培养信息应用能力;划分信息责任类型,提升信息责任素养五个方面对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展开讨论。

关键词:核心素养;有效教学;教学实践

初中信息技术高效教学的开展始终需要教师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重点,这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应当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自身专业能力的施展为途径,通过教学活动的合理设计和有效组织,让学生在参与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发展其自身的信息素养。

一、丰富课堂资料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高效学习实现的基础,而学生的高效学习的实现更是教师实现高效教学的保障。因此,要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结合新课知识特点,和学生的理解方式,丰富课堂资料展示形式,如适当创设情境,利用多种形式资料,在不同环节利用教辅资料等,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助力学生深入理解信息知识,为实现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以及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做好准备。

例如,教师在教学“播放视频素材”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兴趣,为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做好基础准备,为学生准备了多个主题的视频素材。如在教学的开始,教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生展示了“森林”、“园林”、“海洋”等多种主题的视频资料。在学生进行利用软件进行视频播放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允许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视频。不仅如此,教师还将用于学生预习的微课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了展示,为学生播放了视频播放软件操作的相关步骤,减轻了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素养发展做好了基础准备。

二、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和问题,是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料进行思维和问题解决的意识的前提,这是学生的信息意识素养的外在体现。而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部分,学生的此项意识应当及早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和生活情景进行联系,通过促进学生信息意识发展,助力学生信息核心素养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学“抓取屏幕上的图像”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的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的信息意识得到有效发展,运用了小组合作教法。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模式中,学生意识到了抓取屏幕上的图像技术在诸多在学习、生活中有所应用。实际上,如果没有学生讨论部分,学生在学习“抓取屏幕上的图像”技术后,不久就会将此部分知识遗忘掉,但是,学生经过讨论后,对本课知识产生的新的认识,意识到了在日程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抓取屏幕上的图像来进行笔记的快速记录。学生的信息意识也因此得到了有效发展,促进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

三、注重结合实践教学,培养信息实践能力

信息实践能力不仅是学生展示信息素养的重要能力,更是学生对所学信息知识深入理解的提现。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提升,不仅可以助力学生深入理解所学信息知识,更能提升学生学习信息知识的信心,对学生养成通过实践学习信息知识的习惯,以及帮助教师实现长期的有效教学又不可估量的积极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还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尚需要引导学生从实践操作出发,助力学生信息实践能力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学“剪辑录制的声音”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切实掌握本课知识,同时提升信息素养,注重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在控制面板中对声音属性进行设置操作的步骤练习,然后教师将学生分为了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进行了初步练习。然后,教师鼓励各小组之间进行实践竞赛,以操作练习速度和正确性来作为竞赛结果评价的标准。总之,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以实践的方式进行了声音剪辑知识点的学习,在深入理解了本课知识的基础上,对操作步骤也进行了充分练习。随着学生信息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利用项目展开教学,帮助学生计算思维

毋庸置疑,信息技能是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让学生真正将信息知识实际应用于现实问题解决,不仅需要学生有对单个的信息知识点熟练操作能力,更需要学生对整个问题的分析和对知识点涉及的联系意识。这种能力被称之为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将问题视作一个“项目”,通过,项目问题分解,来实现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创新应用,因此,教师应当结合项目展开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思维。

例如,教师在教学“动画制作”一课时,就通过课堂项目展开了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如教师在还早呢对Flash动画设计简洁、应用领域等基础知识进行介绍后,依托“放大镜”项目,展开了本课知识点的教学。首先,教师和学生根据项目问题分解,将整个项目问题分解成为了多个步骤,如“找到图片”、“图片上写文字”、“绘制放大镜”,以及实现“放大镜功能”。然后,教师根据不同的步骤,进行了知识点的关联和运用。学生在跟随教师运用计算思维分析项目问题,解决项目问题的过程中,信息素养随着计算思维的发展得到了发展。

五、划分信息责任类型,提升学生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量的信息知识后,在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以及在接收媒体信息过程中,对自身行为进行一定约束,对自身接触到的信息进行的主动选择的能力。信息道德是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的保证;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也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基本的需要。但是,教师要认真研究信息责任类型,避免让学生对信息道德的理解出现偏差而导致教师的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例如,教師在教授学生新知识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储备信息知识以及自身实践能力,在进行网络学习资料的搜索过程中,注重针对所采集息进行高质量的自行筛选,加工、存贮,提升自身不良信息免疫力。第二,教师教导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传自己作品以及参与讨论的同时,注重信息发布的准确性,遵守网络文明公约;第三,不参与关于信息技术的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参与危害他人信息系统、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同时,教师在运用网络信息资源时,常告诫学生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自身发展的工具,善用信息工具。教师对信息责任类型的划分和讲述,以及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工具,让学生的信息道德得到实质的提升,信息素养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在当下信息时代,学习信息知识的主要目的是发展自身的信息素养,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素养发展需求,应当通过得到教师的科学、有效指导而得到应用的满足。教师应当结合先进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丰富课堂上的参考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主动思考,发展信息意识;同时,教师还应结合项目、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应有的提升;最后,教师还应渗透对学生信息道德素养培养的教育,让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玉海.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9):96-97.

[2] 王大鹏.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7(05):45-46.

猜你喜欢
有效教学教学实践核心素养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