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智:内涵与典型实践的探析与思考

2019-11-09 13:40赵兴龙
中国远程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立德树人

【摘 要】随着教育扶贫的不断深入推进,精准扶智在实践中面临的资源供给过于分散、家庭融入不足、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成为研究者进一步关注的重点。精准扶智是指对标新时期脱贫攻坚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需求,全面系统分析、辨识影响因素,找出问题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让贫困地区青少年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依据精准扶智的内涵,基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提出精准扶智的“感恩立志”“乐学善教”“开放通达”三大层面九种典型实践并分别做出了详细的阐释。精准扶智要推动实现“五个转变”,已经不局限在“精准学习”层面上,而是蕴含着深层次的“精准教育”之意,即如何将扶智精准地落实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上来,这不仅对贫困地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深远影响,也对贫困地区未来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最后阐述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如何促进精准扶智,为贫困地区探索区域教育信息化与精准扶智相互支持的发展路径提供借鉴。

【关键词】  精准扶智;立德树人;教育脱贫攻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域教育信息化;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9)7-0001-08

近年来,我国在精准扶智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随着教育扶贫的不断深入推进,精准扶智在实践中面临的资源供给过于分散、家庭融入不足、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成为研究者进一步关注的重点。对于这些重点问题的梳理和攻克,归根结底要回到精准扶智的内涵这个源头。只有对精准扶智的内涵进行全面、清晰的界定,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问题。

一、精准扶智的内涵

(一)精准扶智的特点

在脱贫攻坚中,扶贫有专项扶贫、行业扶贫以及社会扶贫等多种形式。作为行业扶贫的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精准扶智是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的行业扶贫相比,精准扶智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体现为“三个聚焦”:

1. 精准扶智聚焦多方协同供给

精准扶智聚焦的不仅仅是学校,还要把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培育通道“打通”,让多方的能量在一个畅通、无缝的环境中被激活。无论是教育的哪个环节,还是教育的哪个领域,这种能量都能成功释放,形成正向的内生激励和自我教育。学生能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协同中体会到切实的获得感,感受到精准扶智为自己健康成长带来的益处。这是精准扶智蕴含的“供给逻辑”。

2. 精准扶智聚焦代际观念改变

精准扶智聚焦的不仅仅是现实的生活状态,还有一个家庭中几代人对教育的整体认知和看法。精准扶智的效果表面上看是直接作用于学生,实际上是从学生传导至他们的父母,从他们的父母传导至整个家庭。因此,精准扶智完善学生对教育的理解,其实是在试图完善家庭对教育的理解。这是精准扶智蕴含的“家庭逻辑”。

3. 精准扶智聚焦人的全面培养

精准扶智聚焦的不仅仅是“智育”,还要通过“扶”的方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振自我成长的坚定信心,形成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做好适应未来生活的准备,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精准扶智蕴含的“培养逻辑”。

(二)精准扶智的内涵

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当前精准扶智面临的重点问题,可以更加深入地把握精准扶智的内涵。精准扶智中的“智”并非仅指“智育”,而是围绕智育所形成的影响贫困地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所有因素的综合。精准扶智是指对标新时期脱贫攻坚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需求,全面、系统地分析、辨识影响因素,找出问题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让贫困地区青少年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從“供给逻辑”层面看,解决资源供给过于分散的问题,形成多方协同是目前精准扶智的重要导向,转化到具体实施层面可以称之为“感恩立志”:学会感恩,树立远大的志向,有理想境界,有目标追求,有奋斗精神,有家国情怀。感恩立志的指向是落实立德树人,用立德树人统领精准扶智的供给导向,解决分散问题,凝聚协同效应。立德树人是精准扶智迈向更高水平、符合更高要求的根本指引。

从“家庭逻辑”层面看,解决家庭融入不足的问题,形成更加开放纳新的教育环境是目前精准扶智的重要依托,转化到具体实施层面可以称之为“开放通达”:流转区域内信息和智力资源(赵兴龙, 等, 2016),整合区域外信息和智力资源,激活家庭作为“人生第一所学校”应有的责任和活力,形成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育人生态,凸显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升。

从“培养逻辑”层面看,解决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形成更高质量的教学系统是目前精准扶智的重要内容,转化到具体实施层面可以称之为“乐学善教”:要让学生乐于学习,对学习本身有兴趣,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学习中碰到困难、遇到挫折时能够乐观面对,勇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形成乐学的学风,掌握学习的本领;教师能够从教育教学的实际要求和需求出发开展教学,善于读懂学生内心、引导学生思考、选择教学方法以及应用信息技术,形成善教的教风,掌握教学的本领。

二、精准扶智的典型实践

(一)感恩立志的典型实践

“感恩立志”的供给与一般的供给有所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般的供给侧重于供给条件,即考虑外围条件的调整与完善,以此研判供给主体的适应与变化。“感恩立志”的供给侧重于供给主体,尤其是主体本身的获得感,通过主体所输出的内化体验和自觉行为研判其自身的适应与变化。这种供给把对供给体系质量效果的判断从“条件”转移到了“主体”,从“外延”转移到了“内生”,避免了扎堆灌输、盲目布点、简单反馈等问题,也为德育教育供给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探索路径。“小手拉大手”“阅读分享”“送教上门”等典型实践就是得益于这种探索并逐渐呈现出良好效果的。

1. 小手拉大手

“小手拉大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影响家长和家庭,在以往的研究中也将其称为“反向供给”(赵兴龙, 等, 2018),是与通过家长和家庭影响学生的“大手拉小手”不同路径的供给方式。怎样才能让“感恩立志”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呢?以往的做法是加强输入,完善条件,即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明白道理,但是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是否完成内化却不易评价。在实践中常有这样的现象:让学生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讲出来,分享给大家,比简单地接受别人的说教更加有助于学生将理念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所以,“小手拉大手”就是通过“小手”(学生)的实际行动影响“大手”(家长)的认知和理解,借助家庭关系的特殊性,不但改变“大手”的认知和理解,还能增强“小手”本身的情感内化和行动质量,达到“小手”自身适应与变化从而增强实际获得这个目的。精准扶智中的“小手拉大手”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内容要丰富多样,涉及惠民政策、环境保护、生活习俗、文明新风等方面时尤其要注意和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二是要把握学生的实际认知和理解。如果学生对所“拉”的内容认知不到位或理解不清楚,给家长讲的内容也会相应出现“偏差”。三是坚持长线发展,要持续地关注“生师家校社”五大主体之间的关系,主动把握节奏和尺度,做到及时反馈和调整,保证活动的时效性和指向性。

2. 阅读分享

阅读书籍,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能够滋润学生心灵,完善学生人格,启迪学生智慧,提升学生素养,伴随学生成长,筑牢学生梦想,对学生在不同学段、不同时期的健康成长以及终身学习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阅读分享要达到提升主体获得感这个目的,不仅仅是要大量地“输入”,还需要有意识地“输出”,即让学生把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等通过自己的加工、理解、表达分享到小组、班级、年级甚至是全校,这对他们展现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以及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是非常有意义的,影响也是长远的。在精准扶智中,阅读分享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充分利用且不断充实校内图书馆。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开展阅读分享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实践。要不断充实更新校内图书馆,让图书馆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场所和知识扩展的源泉。二是要经常开展阅读分享。阅读分享不仅可以在课堂中开展,还可以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课外延伸到家庭,班级、年级和学校都可以从实际发出制定适合实际情况的激励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分享,在分享中阅读。三是致力于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贫困地区的学生在阅读起步阶段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阅读障碍,学校和教师要向这些学生提供帮助,或小组互助,或班级鼓励,或学校激励,教给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阅读障碍会逐渐减少,学生会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在经典作品中汲取營养,感恩立志,终身受益。

3. 送教上门

在教育脱贫攻坚中,送教上门是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方式(陈宝生, 2018a),是贫困地区学校和教师主动承担起来的责任。送教上门同样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专门为残疾儿童制定教学和课程计划。每一个残疾儿童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同一所学校中残疾儿童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应摸清每一位残疾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家庭特征,专门为他们制定符合其成长和发展需要的教学和课程计划,让他们自己和家人充分体会到关怀和温暖,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克服困难,形成坚定的人生信念。二是要注重教育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要充分利用智能教育资源与工具以及新兴的信息技术,增加对残疾儿童感官的综合输入输出,不但要让他们学习知识,而且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离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不再遥远,他们和普通学生一样都能获得学习机会、学习资源与学习服务,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三是要注重和家长的沟通交流。残疾儿童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有的还是隔代抚养,所以和家长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沟通中,要及时教会家长如何辅导孩子学习、如何使用设备设施、如何正确教育残疾儿童,多做心理辅导、多安慰、多鼓励,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师生和学校的关心和温暖,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孕育出彩机会,成就自己的人生。

(二)乐学善教的典型实践

乐学善教关键是解决贫困地区学生如何学和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并不是将已有的成熟模式直接照搬到贫困地区学校,而是根据贫困地区学校和师生的需求把已有的模式进行转化形成适应性的模式,或者是根据当地的特色或特点创生出适应性的模式。所以,对贫困地区的“乐学善教”把握住适应性这个关键特征也就把握住了精准扶智中学与教关系的发展逻辑和策略定型。

1. 针对寄宿制学生的翻转课堂

微课和翻转课堂都有各自非常成熟的模式,但是对于乡村学校和教学点而言,实施翻转课堂的困难不是因为模式不好用,而是找不到一个实施的切入点进行转化适应。一些教师认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的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可以了,要开展对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的翻转课堂有点勉强。其实,针对寄宿制学生的翻转课堂找到了“寄宿”这个实施翻转课堂的突破口。贫困地区的学生由于路途不便,周一到周五住校的学生较多。寄宿制学生在学校的时间非常充足,可以引导他们利用在校时间通过导学案、微课等多种方式在“小老师”的组织下先行集体学习相应的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由于教学方式转变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了,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了,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增强了。针对寄宿制学生的翻转课堂,借助寄宿制这个常态化管理机制,利用信息化环境实现了翻转课堂。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和可选择的空间,不再是老师堂堂讲,课课练。它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能够准确找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或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设计练习,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教师更善于教学,更能驾驭课堂,更能践行育人的理念。针对寄宿制学生的翻转课堂带来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利用学生能力的提高倒逼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使得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始终在同一个方向上形成合力,螺旋上升,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2. 创客教育

创客教育由于本身具有“创”的特点,很受学生和老师欢迎,但是要在精准扶智中体现出乐学善教,还需要在“深”和“广”两个维度上有所突破,同时也为探索乡村教师培训方式和内容的优化开辟了新的空间。

所谓“深”,是指创客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增强了信息技术课堂的创新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创客教育的开展对精准扶智中的“控辍保学”有更为直接的促进意义。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的控辍保学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学生辍学原因异常复杂,近年来“厌学”成为重要的辍学原因之一,而厌学的根源是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要让学生乐学,首先就是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对于贫困地区的学生而言,创客教育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一是图形化编程和各种有创意的效果。图形化编程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技术难度,只要学生有创意,就能通过编程实现各种想要的效果,学生对此很喜欢。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集中注意力。集中注意力可以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设计创意,完成作品,可以防止不良学习行为的“干扰”,帮助学生养成专注勤思的习惯。三是在面临困难、挫折、失败的时候,通过创客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增强学生团结一致克服困难的信心,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更好地形成对学习的认同。四是动手和动脑相互协调。用创客空间、创客工具、创客作品、创客团队等形成创意氛围,促进学生手脑协调,增强学习内驱力,形成具身认知。

所谓“广”,是指贫困地区开展创客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狭义层面上,应该形成更加宽泛的创客教育界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狭义的创客教育根植于图形化编程语言及其产生的电子化作品与成果;广义的创客教育是指学生作为创造者实现自己创意的过程,可以融入新技术,也可以使用传统技术,可以基于图形化编程,也可以基于其他技术环境。广义的创客教育对于在更大范围内培养贫困地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学校以及教学点的学生借助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产业扶贫以及行业扶贫中的特色项目,制作一些有特色、有创意的手工艺品,一些展现当地民风民俗的作品,一些体现学生对美丽家乡、美好生活追求探索的作品等都应纳入创客教育的范畴。这些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大有好处。

3. 深度培训

关于深度培训,乡村教师和远端教师之间互连、互享和互补是深度培训模式的基本特征(赵兴龙, 2018)。值得注意的是,精准扶智中对教师培训内涵的理解相比传统而言确实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对于培训什么、如何培训以及如何测评培训效果等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但是,需要把握的是,不管概念、方式、路径和评测怎么变,不变的是教师本身的培训获得感。精准扶智中的培训需要更多地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严寒冰, 等, 2019),培训只有切切实实适应了教师的实际消费需求(赵兴龙, 2018),提升了教师的获得感,才是真正的好培训。

(三)开放通达的典型实践策略

1. 一校带多校

一校带多校主要是指通过区域内一所或几所优质学校带动其他多所乡镇中心校及乡村教学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一校带多校不是一种新的方式,很多发达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都在使用这种方式,但是一校带多校要在精准扶智中发挥实效,除了要具有远程录播设备、网络条件等基础设备和环境之外,还要进行系统化设计,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常态化开展。这些系统化设计要素包括:①相同的评价方式。常规活动除了要具备相同的内容、课表和教学进度,还要具备相同的评价方式,即优质学校中的主要授课教师和薄弱学校中课堂教学的助学教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的方式要保持一致。②统一的活动流程。要保证薄弱学校的学生能够长期稳定地看到优质学校教师的远程课堂,需要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优质学校、薄弱学校三方制定统一的活动流程,包括备课、上课和集体交流反馈等。③重点关注各乡镇部分课程尚未开齐开足的学校和教学点,通过远程实时授课、本地实时听讲的方式形成同步课堂。达不到同步参与条件的学校和教学点,助学教师可通过下载远程教学视频的方式进行线下教学,形成线上和线下两个课堂的相互补充。④充分利用区域内的优质师资和优质课程。除了县城优质学校提供的师资和课程之外,各乡镇中心完小的优质特色课程也可以通过远程的方式在区域内的学校之间进行共享,实現乡镇优质特色资源的“回递”,这对优质学校的师资和课程向更高水平、更宽视野、更厚积淀迈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一校带多校”,也应倡导“千校结千校”(其核心是前述的深度培训),将“一校带多校”和“千校结千校”相统一,让“一校带多校”更多地在区域内部形成效应,让“千校结千校”更多地在区域之间发挥作用。将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扶智力量统筹起来,无论对于贫困地区还是帮扶地区,无论对于学生健康成长还是教师专业发展,都具有非常好的互鉴互启意义。

2. 开放式学习活动

开放式学习活动主要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互联网完成探究课题,锻炼学生的信息搜索、整理、加工、分析能力,小组分工协作、展现和表达能力以及对学科内容的拓展延伸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在精准扶智过程中,开放式学习活动要体现出“精准”需要在以下方面重点突破:①要和本乡镇或区县的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发展规划、设计、元素等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开放式学习活动就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学有所用,学以致用。②要和学校自身发展的定位和需求相结合,要在现实校园中找到活动原型,通过反复的深层次交流沟通形成活动思路,找准定位,适应需求,突出特色,起到带动作用。③要和学生的兴趣能力长项以及动手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保护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活动“扬长”,起到增强效应。④要和学校已有的信息化环境结合起来,将预期产生的活动成果放置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家乡等综合情境中进行统筹考虑。⑤要和学科课程目标的深度达成结合起来,可以跨学科、同年级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也可以跨学科、跨年级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开展,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校和社会的通畅性,更好地提升获得感。

3. 家校共育

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家庭教育不足的现象,使得很多家庭把原本应由家庭承担的教育责任完全放置在学校,认为学校可以包办孩子成长的一切事情,导致学校教育运行负荷过重,家校之间关系不协调、不稳定,甚至为一些尖锐的家校矛盾埋下了隐患。在开展家校共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正确理解共育责任。对学生教育而言,家庭、学校双方都有责任,而不是一方的事情。②精心设计共育活动。学校应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或主题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日常事务管理、学生学习与辅导,和学生一起参加亲子活动,和班主任老师以及任课老师商量交流学生在校时的表现,了解学校运行的基本状况,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③着力提升反馈厚度。学校给家长的不再是一个个的学科分数,而是涵盖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社会实践、平时表现、各种学科或综合课程中的作品成果等,让家长充分了解自己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整体情况;家长给学校的不再是简单反馈,而是和学校以及老师一起商量研讨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让学校充分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选择更加合适的教育教学方式。

三、精准扶智的深远影响

精准扶智包括两个基本范畴:一个是扶智,其根本是立德树人,这在前文中已经阐明;另一个是“精准”,其含义已经不局限在“精准学习”层面,而是蕴含着更深层次“精准教育”的意义,即如何将扶智精准落实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上来。这不仅对贫困地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对贫困地区未来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

(一)对于学校而言,要从提供设施转变到提供服务

精准扶智中的“供给”不仅是提供设施设备等物,更要关注提供了什么物,即物的精准性以及使用这些物开展培训、开发课程等的准确性以及相应产生的成本高低,让物在师生的“指尖上”能够使用起来。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发展潜力的一些贫困地区,特别需要注意提供服务的节奏,过度集中的服务和过度离散的服务都会影响服务效果。一种好的服务模式一定是基于学校内部自发的需求、在学校里有一定实施基础、需要外力帮助提升内涵或品质、师生都有接受服务的意愿和内驱力以及服务具有一定的评价标准或外显度。如果这些要素都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则服务模式就会显得非常脆弱。

(二)對于教师培训而言,要从传授知识转变到传授育人方法

随着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教师知识供给的短板逐渐弥补,尤其是在互联网条件下,新的理念、模式、技术和应用随时随地会被推送到教师的桌面上来,可以说知识供给无处不在。但是,供给了知识不等于提高了育人水平,供给能够提高教师育人水平的内容和方法已经成为当前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需求,也是教师常态化教学与管理的需求。有助于提高教师育人水平的内容和方法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一是对师德师风的深刻理解和内化迁移;二是对部分学困生及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管理的能力;三是班主任精细化管理的工作方法;四是家校沟通的有效方法;五是新技术应用所倡导的新模式的本地化策略;六是与同学科、同学段的优秀教师或学科专家、技术专家的深度长久协同教研与磨课;七是指导学生社会化学习的能力;八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统筹兼顾的素质和能力。

(三)对于学生而言,要从提高分数转变到助力成长

用分数的高低检验扶智的质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会逐渐形成“福利依赖”,很容易误导学生对扶智的认知。精准扶智需要从学生健康成长不同时期的完整轨迹考虑,关键是激发学生内心中的理想信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幸福生活与工作打好基础。实现这一转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重视学前教育,加强学前教育师资培训,让幼儿在走出家庭迈入学校的关键时期就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情绪情感,在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中成长。二是区县要统筹好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按照区县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给予政策支持,确保各学段协调有序平稳发展。三是构建虚实融合的学生成长档案袋,学生在网络中留下的学习痕迹以及数据信息和在学校家庭等场所留下的物化的学习痕迹以及信息一样,都能成为发现学生长项、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见证。四是正确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将评价的过程和评价的结果结合起来,体现在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和结果性表现中,形成立体的、综合性的、有深度的学生成长报告。以此,通过符合实际需求的过程性表现和结果性表现的“合二为一”,取代“一页纸”“分数化”的“通知书模式”,丰富、优化评价报告,提高其对学生成长的阐释力度,让家长、教师和学校都能全面理解不同学段、不同时期学生成长轨迹的“连续性”,感受到教育评价的温度。

(四)对于课程而言,要从提供内容转变到提供活动

获得课程内容不等于达成课程目标,达成课程目标需要围绕课程内容供给丰富的活动,让相同年级或相同兴趣的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找到乐趣、学到知识、提升素养和能力。学校中的课程主要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社会课程等,对于贫困地区的学校而言围绕这些课程供给相应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国家课程供给的活动要与各学科的特点相结合,主要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开展,需要和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地方和校本课程供给的活动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要依据当地文化特色以及社会发展特点开展,通过不断反复积累,形成具有关联性、生成性、动态化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群体智慧的优势;社会课程供给的活动要与当地博物馆、科技馆、实验室、研发基地、体育馆、艺术馆等场馆联合开展,丰富学生的见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对于家长而言,要从生育孩子转变到养育孩子

贫困地区的家长很多时候是在用上一辈人教育他们的方式教育自己的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一代。很多家长具有为孩子提供良好教育环境的迫切需求,但是他们缺乏有关如何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理念、知识和方法,能够集这些理念、知识和方法于一体,而非提供单个要素的家庭教育服务极度缺乏,特别是可持续、听得懂、能操作、见效快的一体化家庭教育服务极度缺乏,这是精准扶智中家庭教育服务所面临的难题。在精准扶智中,还需要特别注意对当地资源条件和互联网的充分利用。在对家长的培训或指导中要尽量把新的理念、知识、方法传授给当地能够掌握的适合群体,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独有的方式进行人际传播,这样培训的效果会比较理想,也会持续。要尽量使用互联网这个强大的工具,对承载新的理念、知识、方法的资源、课程和活动进行传递,既让家长能够随时随地看到孩子的成长,开展亲子之间的交流,又能降低家庭教育的成本,增强家长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精准扶智与区域教育信息化

(一)建立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驱动机制

形成有效的应用驱动机制的基础是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师生多方一致认同,关键在于应用是否符合贫困地区学校和师生的实际需求。应根据学校办学目标以及技术应用的实际水平,建立新型的“规划—实施—督导—改进”教育信息化应用驱动机制。①规划:不是纯粹生搬硬套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而是根据本区县、本乡镇的实际需求,结合师生的特点,学校自行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可以是短期规划,也可以是长期规划。②实施: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学校按照规划实施,集中优质资源实现规划中提出的工作目标。③督导:教育督导部门按照学校自行制定的规划进行跟进检查指导,帮助学校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疑惑等。④改进:学校根据教育督导部门的督导建议积极改进,保证目标的达成。这种应用驱动机制类似于PDCA管理循环,但却有着根本的不同: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驱动机制是由学校依据自身情况提出的,代表着学校自身的需求和诉求;督导由教育督导部门开展,依据是学校自身提出的方案。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应用驱动机制的建立极大地增强了各校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信心,提高了学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了学校整体发展的品味,学校之间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精准扶智的活力逐渐显现。

(二)区域教育信息化要突出学校特色发展

在精准扶智地区,一般认为县城的学校实力一般都比较强,其次是乡镇中心完小,实力最弱的是乡镇分布在各村的小学或教学点,呈现出县城学校强、边远学校弱的特点。但是,从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培养体系上看,县城的学校、乡镇中心完小、乡村学校或教学点却不存在明显强弱,而是呈现出差异化发展特征,各有特色。所以,教育信息化要在精准扶智中发挥作用,要让强弱学校相互共享资源,形成发展的合力,共同发展;利用信息化的手段甄别学校的发展特色,开展全方位帮扶,帮助学校集中优质资源形成特色发展,利用特色发展带动全面发展,实现区域内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发展格局。同时,在推进特色发展中,要让学校通过特色帮扶进一步学会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策略和方法,逐渐赢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三)教师要熟练使用单一模态的信息化教学工具

从应用形态上分,学科信息化教学工具可以分为单模态工具和多模态工具。單模态工具能够直接独立应用于教育教学,多模态工具须借助于多个应用工具相互配合才能应用于教育教学。以往形成的传统认知是应用多模态工具水平高,应用单模态工具水平低。贫困地区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工具要打破这种传统认知。工具应用得好不好,不是由多少决定的,而是由师生的实际需求和应用情景决定的。在精准扶智中适合的方式是鼓励教师熟练掌握和应用单模态工具,能够成功地将其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体验技术带来的成就感,这样有助于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有效地实践融合创新。过度强调教学工具的多模态,会让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琢磨技术操作的细节,反而降低了教学设计的水平和质量,带来不必要的因素干扰。鼓励教师使用教学工具,要尊重教师对技术本身的理解、应用体验和使用惯性,从而降低教师在使用技术过程中的压力和不确定性,降低变革风险。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学设计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呈现出趋于复杂的发展趋势,而技术使用由于学生个体体验不同而呈现出趋于简单的回归趋势(黎加厚, 2019)。这是必然的,也是有益处的。

(四)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帮助学校进行精细化管理

随着学校师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学校事务的日益繁重,已有的管理方式不能满足需求,需要借助新型技术扩展管理的覆盖面,深度解析管理的线条,实现精细化管理。所谓精细化管理是指对学校中的时间、事件、场景、行为等痕迹和信息能够进行记录并在需要的时候做出分析与反馈,最大化减少人员的介入,助力管理问题的成功解决。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①对区域内全体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画像,为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奠定基础,辅助学校做出人才培养决策;②对区域内全体学校的校园安全管理进行立体化、全方位覆盖,形成学生安全的综合保障;③对区域内全体学生日常课堂出勤和活动参与进行统计分析,确保学校日常工作正常运行;④对区域内全体学生的作业数据、考试数据等进行可视化统计分析与阐释;⑤对区域内学校的计算机、服务器等设施设备的运行以及网络安全情况进行实时查看;⑥对区域内进入学校的流动人员及陌生人员进行及时识别及查看。

(五)家校协同空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家校协同空间包括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具有交流、学习、管理、服务、创造等多种功能。构建家校协同空间的关键是依据学生表现的行为、话语、活动、痕迹等,助力教师分析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方式,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不仅能够分析孩子的分数,而且能够立体化、全方位阐述分数后面隐藏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等丰富信息;不仅要重视孩子的智育,也要重视孩子的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改变“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的现状(陈宝生, 2018b),培养孩子全面发展。家校协同空间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承载家庭和学校对教育发展的一致性认同。如果空间中承载了一致性的认同,家校的育人目标就会取得一致,协同的作用就能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陈宝生. 2018a. 优先发展儿童教育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N]. 光明日报,2018-11-30(16).

陈宝生. 2018b.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不断开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新局面[EB/OL]. [2018-12-10]. http://www.moe.edu.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812/t20181212_363106.html

黎加厚. 2019. 极简教育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兴起[J]. 中国电化教育(2):6-9.

闫寒冰,苗冬玲,单俊豪,等. 2019. “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方向与路径[J]. 中国远程教育(1):1-8.

赵兴龙,李奕. 2016. 教师走网:移动互联时代教师流动的新取向[J]. 教育研究(4):89-96.

赵兴龙,许林. 2018. 如何推动劳动教育转型升级[N]. 中国教育报,2018-11-21(09).

赵兴龙. 2018. 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深度培训模式[J]. 电化教育研究(4):86-92.

收稿日期:2019-01-09

定稿日期:2019-03-20

作者简介:赵兴龙,博士,副研究员,中央电化教育馆(100031)。

责任编辑 单 玲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立德树人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