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美术院校“审美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019-11-12 13:15周渝
艺术大观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主体地位审美教育

周渝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审美教育的背景分析,梳理高等美术院校审美教育现阶段出现的问题,探索当代大学生的美术鉴赏课现状和旧美术审美教育中的误区,进而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应对目前高等美术教育阶段美术教学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关键词:审美教育;高等美术教育;审美认知;主体地位

一、审美教育的背景分析

“审美教育”的说法最早是由德国教育学家席勒提出的,他主张人类在感觉、悟性和意志三种官能之外,还有一种美感官能,针对这种官能的教育俗称为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国外重在研究艺术的审美化,重心在于艺术对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美术价值取向的美术教育、美术课堂研究,培养学生审美素质方面的能力,主要针对课堂教学的审美化以及各个学科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教育以及关于美的渗透方面进行研究。

二、高等美术院校审美教育现阶段出现的问题

(一)当代青年审美认知需求与现行高校美术审美教育的矛盾

当代大学生审美感受的需求是由青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所决定。而当代社会对于“年轻文化”的崇尚成为主流,使人们整体审美价值取向趋于年轻化,而这种倾向反之又刺激了青年人。大学生正处于生命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他们开始接触社会、人际、爱情等各方面的问题,情感表达的强烈性是青年心理的突出特性。

但是,大学生这种审美感知的需求并未得到满足,只有少部分的大学生对学校开设的美术鉴赏课持肯定态度。经调查显示:高校的美术鉴赏课根本不能满足大学生审美感知的强烈需求。

(二)程式化的解读方式不被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化的审美心理所接受

当代社会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种选择的可能性,造就了当代大学生审美趣味的广泛性。当代大学生审美认知的个性化特征表现为他们求新求异,渴望展现绚丽多姿的自我个性,这体现在他们的服装样式、发型设计等日常细节上。这种对个性的追求能够引导当代大学生去探索、发现科学奥秘,去创造独特的艺术形象。

(三)高校大学生美术审美教育存在的误区

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审美主动性的需求 。大学美术鉴赏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包括讲解式、陶冶式、讨论式。讲解式主要是以老师讲解为主,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陶冶式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把学生引入具体的、多样的欣赏情境中,在具体情景中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认知的目的。陶冶式教学方式较之讲解式的方式,有老师与学生互动的成分,但仍是以老师为主导。

(四)高校美术审美教育中授课内容上存在的误区

1、仅提供高雅的美术审美教育满足不了当代大学生审美认知的多元化

当代大学生审美文化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高雅的艺术审美,另一方面是传统艺术的熏陶。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美术审美教育依然延续着过于高、大、全的特点,从根本上排斥世俗文化的低俗、市井,这会使美术审美教育变成阳春白雪,虽然高雅,但毕竟缺了一份亲切感。经调查显示,美术鉴赏课的授课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经典作品和理论内容的讲授,这种过于“精英”的美术审美教育满足不了当代大学生审美认知的多元化。

2、授课内容与当代大学生审美需求的脱节

我们以如今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动漫作品为例,作为一种较新颖的美术形式,包含了多元文化和不同的艺术风格。年轻的大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新事物,被这些现代的美术样式所吸引。但是目前的美术鉴赏课的授课内容对现代作品的讲解仅占很小的比重,这就意味着,动漫作品作为现代作品之一,极有可能被老师忽视或不被老师介绍。这实际上是美术审美教育中授课内容与当代大学生审美需求的一种错位。这种错位也就导致了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排斥。

三、当代大学生的美术鉴赏课现状和旧美术审美教育中的误区

以上高等美术院校审美教育现阶段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旧美术审美教育存在一系列误区,对于一些根深蒂固的“不良现状”仍旧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表现如下:

(一)高考“应试”教学方式盛行

“应试教育”过分重视“手”的操作技能与表现,原本是美术活动的手段及工具的媒材与技法的学习,反而成为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弱化了美术学科的教育意义。

(二)教师授课“忽视”审美教育

从认知层面看,许多教育者们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或将美术教育仅仅作为促进学生创造力、品德教育的手段,功利性强,不注重学生的审美情感教育,忽视其在美术活动中的主体性,没有看到美术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审美价值,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主体在美术活动中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和表达,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学生自身对“审美”不重视

高等美术院校的学生大多是通过艺考在高校继续学习的,艺考培训要求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画素描及色彩的基本技法,这就导致学生养成重技法而轻“感情”的學习习惯,他们不关心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蕴,不关心作品整体传达给人们的“美感”,仅关注其中运用的技法是否新、是否熟练,在听教师传授知识时,他们自身就把教师讲述的所谓“美”的东西屏蔽了。他们追求作品与实物的相似度,把画的“像”不“像”当作是艺术。所以迫在眉睫的是,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四、解决措施

旧美术审美教育是以旧的解释学视野为基础的美术审美教育,美术鉴赏课的授课方式多是以讲解式为主,老师作为解释者对经典作品进行讲解,学生要做的只是被动接受。在这种单向传播的审美过程中,忽略了学生作为解释者的主体能动性。因此,为了改善现阶段高等美术院校审美教育的现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

(一)确立学生作为解释者的主体身份

旧的美术审美教育模式中,学生作为解释者的身份往往被忽略,美术作品、老师、学生的关系表现为:老师解释美术作品,学生作为第三方被动地接受老师传达的信息。这种旧的美术审美教育实际上以旧的解释学观点为基础,否定读者的主体性身份,强调作品的权威性。然而艺术的真理和意义只存在于以后对它的理解和解释的无限过程中[1],因此,在当代解释学的视野下,发展新的美术审美教育,就必须要首先确立学生作为解释者的主体身份。

(二)提升前理解在美术审美教育中的作用,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1、尊重学生的前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释方法。加达默尔认为,理解从来不是一种达到某个所给定“对象”的主体行为。艺术经验就是在感觉中所发生的理解现象,而这种理解活动使主客体在感觉中相互融合成“共同体”。根据加达默尔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分析学生的前理解,注重学习的过程。

2、在教学中铺设合理的背景环境,强调“语境”的重要性。美术鉴赏教学应注重创设情境,对于普通的大学生来说,在课堂上他们更喜欢故事情节强的美术作品,对于故事性不强的作品会使学生看不懂或觉得太枯燥而没有兴趣。如果能运用有关的故事、音乐、影像等方式创设情境再结合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学生本身 “前理解”在教学中的作用,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发挥其好奇心及创新能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正确的前理解,才有助于他们达成审美活动中的视域融合。加达默尔认为对于视域融合来说,前理解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只有解释者对作品有着很好的前理解知识储备,解释者与作品才能达视域融合。

(三)引入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创造能力

创造性是美术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但当代美术审美教育中对于这一部分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对于当代美术审美教育,更多的人认为应该是育人的品德,让人在美中受到熏陶,从而提升其内在素养。著名的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认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2],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艺术教育更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为宗旨。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因此,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非常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艺术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引导,使其个体的知识结构日趋完善,这同样需要学生个体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依据不断变化的个人兴趣、个人目标来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3]。

(四)引入与学生同时代的现当代作品,使高校美术审美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保持同步

目前的大学美术审美教育中,在教材的选择上及教授内容中过多的讲授古代、近代内容。每幅作品的作者思想均有历史的发展过程,一定的作品是作者思想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也会用历史的方法、观点和角度给学生讲解,就是把作品放到一定历史情景中去理解。

(五)运用现代媒介手段,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审美途径

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4]。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不同媒介对于受众群的影响不尽相同,当下社会到处充满了网络、多媒体等新媒介。年轻人对于当今社会的各种现象较敏感,普遍喜欢新鲜事物。在方式方法及内容上我们应侧重网络和多媒体。运用现代媒介手段可以为大学美术审美教育的开展带来很多益处。

五、总结

审美教育是通过美和艺术使人们进入一种审美状态或者审美心境之中,从而形成一种自由的可规定性状态,进而把人们确定为一种全面发展的、人性完整的人。现如今审美教育逐漸成为高等美术教育阶段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话题,它将逐步转变传统美术教学的旧模式,优化当前大学生审美认知与现行高校美术审美教育之间的矛盾,改善现阶段高校审美教育存在误区的现状。用合理的解决措施,目的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注入新鲜活力,为学生审美型人格的塑造、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2]洪汉鼎.译者序言[M].(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8,9.

[3](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129.

[4]李亚娟.论高等美术教育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猜你喜欢
主体地位审美教育
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审美教育有效传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作者论在西方社会的演变
浅析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