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难为易,一课一得

2019-11-15 02:52苏荣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

摘要:《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参加了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学生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所写的一篇追忆文章。新课改对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在教学时,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品读语言,学习作者写人记事的方法。

关键词:《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写人记事

【学情分析】

从教学经验来看,这是学生“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之一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又是最不好把握的散文,无形之中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必然会产生畏难情绪。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旧教材里被编入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但是在新教材里,这一课被编入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从题材上看,这是一篇纪念性的写人记事的文章。从体裁上看,这是中国现代散文,新旧两版教材在单元提示里提到的教学重点都有:把握文章的情感,品味散文的语言。但新教材的要求更为具体,它要求学生“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或隐或显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新教材具体地告诉了学生品读的方法:在浏览文章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想想这是为什么;在精读文章的过程中,学会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读出文章的情味,读出自己的感悟。这些都体现了新教材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只要稍加提点,学生是很容易掌握学习方法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语言,读出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写人记事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出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或隐或显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叙事中或隐或显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一)挽联导入

引用前人为鲁迅先生写的挽联导入,从中分析鲁迅先生的成就及其对时代的影响。在陈述中,教师应饱含崇敬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亲近鲁迅先生。要求学生记住1918年5月,周树人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坛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

(二)解题

通过分析题目《记念刘和珍君》使学生明确本文文体、主要内容,进而提出疑问:刘和珍是谁?(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可以明确:刘和珍是一位年仅22岁的北师大女学生)为什么要纪念刘和珍?最后分析一个“君”字,饱含了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的疼惜、敬爱之情。

(三)探究

1.找出文中集中描写刘和珍容貌、言行举止的章节,归纳你眼中的刘和珍是个怎样的青年。(方法:圈点勾画)

分析:学生思考问题,不习惯通观全篇,容易在集中在两三段里找答案。这样设问使问题集中,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做旁批。

学生很容易找出本文第三节通过回忆鲁迅先生印象中的刘和珍的二三事集中描写了刘和珍的形象,继而归纳出刘和珍既勇敢、有斗争精神又温和善良的性格特征。而不容易从“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分析理解刘和珍的责任感使命感。教师需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最后明确刘和珍是一个爱憎分明,有勇气有责任感的新青年。明确以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

小结:一个温柔的笑脸,一个刚毅的身姿。一刚一柔,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作者对人物没有精描细绘,而是点到为止,突出的是人物的神韵风采,艺术的留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2.找出文中集中写刘和珍等人遇难经过的章节,分析作者的叙事思路。

分析:学生很容易找出对刘和珍等人遇难经过的介绍集中在文章的第四、五两节,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先写早上听到学生有请愿的计划,下午就听到噩耗;然后写四方的传闻,重点写反动政府和文人走狗对学生的污蔑;最后探究事情的真相。有的学生会认为此处采用了插叙手法,教师可结合鲁迅的《故乡》对此稍作讲解。

小结:这种写法的好处体现为符合人们了解一件事的逻辑顺序;先写令人诧异的结果和传言,让人更想探究事情真相。

3.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作者在叙事中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分析:有了对第三节的分析,学生应该懂得圈点勾画的具体方法了。这里让学生先自主研习,然后周围同学可以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可以参与一两个小组的讨论。

在学生展示研究成果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重点品读文章第四节最后一段的语言,分析其运用对偶、反复、反问、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对反动势力的恨。末句运用选择关系的陈述句,肯定前者“爆发”,表达鲁迅先生的悲愤之情。

另外,学生可能读不懂第五节中作者陈述刘和珍等人遇难细节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这里“从背部入、斜穿心肺、致命;手枪、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等词,明确这里写出了杀人者不仅有士兵还有军官,既有近距离点射又有四面八方的扫射,突出反动势力的残暴,进而使学生理解第五节后面一句“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的深刻含义。

补充资料:鲁迅先生听到噩耗的时候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一文,当即写下“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一句,表达其深切的痛与恨。

小结:鲁迅先生没有振臂疾呼也没有声泪俱下,而是用冷静的笔触客观地叙述事情的经过,用饱含感情的字眼、用便于表情达意的修辞将内心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4. 读了这三节,认识了刚毅而温和的刘和珍,了解惨烈的历史真相,你有没有想对刘和珍或像刘和珍一样的青年说的话,有没有想对我们现在的青年说的话?写一写,说一说。

分析:只要是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都是应该肯定、鼓勵的。

(四)总结

死者长已矣,但是刘和珍的精神激励我们一代代有志青年奋勇前行。这节课我们重点是通过品读语言,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学习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或隐或显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熟练地运用这种阅读方式,把书读细,读出自己的心得。

(五)板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写人:刚柔并济,留白艺术           痛

记事:朝夕之间,生命已逝

水火不容,是非已明           恨

作者简介:苏荣华(1980—),女,湖北省天门市天门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
新理念 新模式 新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数的运算”的教学设计
基于电子白板的《电流和电源》教学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