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建设策略探析

2020-01-02 18:19刘昕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6期
关键词:文献资料古籍检索

刘昕宇

(沈阳故宫博物馆,辽宁沈阳110000)

我国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料,这对于研究历史以及发挥其价值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很多古籍文献受到了人为、环境等因素的破坏,影响了其研究价值。对这些古籍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建设,是当前有效保护古籍文献的重要方式,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所在[1]。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上的古籍文献,建立了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共享,在发挥价值的同时将对古籍文献的破坏降到最低。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建设,不是简单的信息编辑,而是建立在文献资料基础上的文化的拓展和传承。因此,相关从业者要将眼界放长远,为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建设贡献力量。

1 博物馆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籍文献受到人为、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正在逐渐损毁和消失,我们了解过去的凭证也随之流逝。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古籍文献资料的保护有了新的可能,透过信息技术,我们可以看到灿烂的五千年文明,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积淀。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上的古籍文献,让这些资料得以长久的保存,让中华民族儿女去感受祖辈们的精神面貌。因此,在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中,挖掘出古籍文献资料的内在知识,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1.2 有利于古籍文献的保护

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这些古籍文献资料的保护。古籍文献,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籍文献的质量和数量都会在减少,这对历史研究以及文化的传承来说极为不利。基于此开展的古籍文献资料的保护,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仍旧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古籍文献的保护中,将信息资源作为古籍文献资料的新的载体,让文献资料得以保护的同时,顺利实现古籍文献中的价值。因此,从古籍文献的保护出发,开展数字化建设能够在研究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保护古籍文献资料。

1.3 有利于古籍文献的销售

古籍文献的历史价值不容小觑,在开展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将单一的资料进行大量的复刻,一方面能够起到保护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古籍文献的历史价值。首先,从古籍文献的历史价值出发,通过数字化的刻录,让文献资料得到大量刻录,将大型古籍资料化整为零,读者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实现历史资料的交流。其次,从古籍文献的自身价值出发。大量的古籍文献具有独特性,一旦损毁便无法恢复,但是历史学家们对其的需求都是显而易见的。从数字化的古籍文献,除了历史学家之外,大量热爱历史的读者蜂拥而至,在保护古籍文献的基础上,实现了最大程度的销售。总之,从古籍文献的数字化价值来说,不仅是保护古籍文献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是推动古籍资源走向社会大众的一个平台,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探究历史、了解中华文化的道路。

1.4 有利于对于旧文献资源的利用

古代文献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是前人留给今天的宝贵遗产。由于年代久远,该馆收藏的许多古籍文献,纸张已经变质,不能再流通,一些珍本、孤本需要保存,不能流通使用。我们除了防虫防霉外,还采取禁止使用的方式保护古籍和文献。但是,这种做法与“书要用”的原则相矛盾。对旧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可以使旧文献被检索、复制和使用,而不必直接使用旧的原始文献,使旧文献得以长期保存。保存,同时也有助于旧文献的传播,因为开发和使用都是极为有利的。

1.5 有利于旧文件信息的传播

旧文献的数字化可以有效地开发旧文献的信息资源。传统书目只能按书名、书种进行检索。旧文献书目数据库包含的信息范围很广,包括书名、资源形式、类型、来源、责任人、书名。相关资源等。对旧文献书目数据库进行归类整理研究,可以全面地揭示旧文献书目信息,更好地利用旧文献书目。

1.6 有利于用户提供方便的检索形式

古人不注重学科的细化,几乎不会分文、史、哲,如果用人工搜索古文献,不仅速度慢,而且准确率低。要找到一句话或一件事,可能要花很长时间。如果有了数字检索系统,任何一个字符都可以作为检索的起点,不仅可以检索关键词,而且可以进行发散性检索。可以有很好的效果。全文检索系统能够有效地处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并能显示文档的各个组成部分。这种检索方法速度快,同时,可以进行扩散式检索,这对其在旧文件检索中的应用是极为有利的。

2 博物馆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古籍文献资料繁琐

我国开展古籍文献数字化的机构有很多,除了博物馆,还有一些社会机构,参与者众多,但是缺乏一定的标准。古籍文献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但是受到历史年代的影响,存在大量的生僻字、繁体字,在录入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由于古人在书写习惯上和现在有很大的区别,一个是从左向右,一个是从上到下。这样的文体结构,没有标点符号,存在大量的通假字和繁体字,在录入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整理,才能够将其录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古籍文献的信息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学术的结合,需要建立在专业人员的基础上。古籍文献资料的复杂性,让整个数字化工作的推进略显艰难。在当前古籍文献资料的录入中基本上采用的是人工键盘和光学字符两种方式,光学字符,这种方式是建立在信息自动化的基础上,受到图像质量的限制,整体识别效果不太理想。人工键盘的方式,归属于手工作业,效率低且成本高。从古籍文献的性质出发,所开展的数字化建设是存在不小的挑战[2]。

2.2 “各自为政”,缺乏合作

我国古籍文献资料繁杂,且分散各地。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上的古籍文献的保护,让所有的单位自主地开展建设。利用自身的古籍文献资料展开工作,而这样的形式是缺乏有效保护的,单纯利用某一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从当前的古籍文献资料数字化建设出发,“各自为政”,缺乏合作,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说,关于热点书目的数字化建设,有大量的组织机构投入其中,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同时却忽视了对一些冷门的古籍文献资料的整理和保护。另外,一些研究单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拒绝资源共享,也造成古籍文献资料的数字化不够全面,覆盖面有待提升,进一步限制了文献价值的发挥。每一个研究机构仅仅从自身掌握的资料出发,古籍文献缺乏统一性,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浪费时间,无法对之前的历史、经济、文化进行详细的了解[3]。

3 博物馆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策略

3.1 加强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博物馆基本由旧文献、历史文献和图书馆等专业组成,旧文献的数字化是一项比较新的发展。系统性的工作,需要长期推进,将传统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因此,在博物馆古籍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建设中,首先要考虑的便是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建设,从当前的发展来说,需要传统研究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一方面,要针对古籍文献的文字进行梳理,另一方面,将这些文献资料录成电子版。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数字化建设外包还是自身开展,都是需要从业人员的专业性、综合性。毕竟,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利用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博物馆的工作,是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人员的需要对于发表、呈现的古籍文献资料负责,确保文献资料的准确性,否则便失去了古籍文献的价值[4]。在博物馆中的陈列的古籍文献资料,并不是简单的摆放,而是需要向社会大众普及文化知识的,因此,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对当前的资料了解透彻、清楚,才能承担其相应的责任。

3.2 优化检索,提升古籍文献的利用率

古籍文献资料,是我们研究历史、了解过去的重要资料。在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当前的古籍文献资料进行统筹,提升估计文献的利用率。首先,在整个过程的开展流程中,应该对工作流程有着清晰的界定,从实用性、规范性、整体性等多方面入手,然后制定严格的工作流程,确保古籍文献数字化进程有条不紊地推进。其次,便是最优化检索,让古籍文献资料的达到最优化的利用,这便是建立在众多博物馆相互合作的基础上的。一方面,对文献资料进行统一的规定,引导数字化建设资源向冷门文献倾斜,最大程度保证文献资料开发的完整性。另一方面,由政府牵头,带领专家,针对古籍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建设制定统一标准,为后期的文献资源的利用奠定基础。其实,优化检索,便是调动博物馆的力量,将整个博物馆体系资源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统一规划,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文献资源的利用率[5]。

3.3 突出特色,加强古籍文献的宣传

长期以来,古籍文献资料的保存,都是由当地的博物馆主动,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也是基于原本的古籍文献资料开展的。因此,在开展古籍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建设中,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开展,确保地域特色的发挥,能够最大程度上拓展博物馆的资源。在开展古籍文献资料的数字化进程中,需要关注自身的特色,有选择性地开展数字化工作,另外在开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书籍、文献的深层次的加工,提供目录检索等专业性分析。突出特色,也是建立在博物馆同一体系之下的工作,让每一项的工作的开展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应有价值。让每一个博物馆能够为传播当地历史文化发挥重要作用,让古籍文献借着博物馆的宣传,走向人们的视野,让人们领略灿烂的文化魅力。

3.4 制定计划和方案,进一步优化管理结构

工作前应制定周密的计划方案,明确、实用、整体、有效的工作流程。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通过文件的形式呈现出来,确保工作严格按照时间表进行,所以在古籍扫描一件文献之前,博物馆和相关单位应该对工作流程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确保工作计划和时间顺序的细化[6]。目前各博物馆都在积极推进古籍数字化工作,但都是各自为政,相互沟通,没有统一的领导来指导古籍整理工作。这时就应该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成立博物馆旧文献数字化工作小组。进行分析,制定统一的标准,为今后旧文献资源的利用奠定基础。

3.5 注重网络安全和有效的信息接口

可以说,社会保障工作确实关系到我国民生的根本,虽然信息化的普及确实可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但网络和电脑活动存在一定的风险,与原始社会的保障不同。与工作相比,风险增大。注重网络安全对于降低社保工作的信息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省市之间的信息链接。还是各社保经办机构的联动节点,应充分重视信息安全工作,民生问题信息真实性和安全性应是推进信息系统应用的重要考虑因素。信息技术引入社会保障领域的后果之一就是能够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效能,通常被称为“信息化提高社会保障工作效能”。在实际工作中,从中央到各省市,主系统和上述各子系统必须有效衔接。为了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效率,从各市到详细的社会保障服务机构,都可以有效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3.6 注重数字化建设科学技术的应用

首先,对旧文献数字化恢复的方法和技术进行选择。旧文献检索的需求有时会大于阅读的需求,这对旧文献数字化建设的检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旧文件的特点和相关需求分析,建议建立3种基本类型的旧文件数字化恢复产品。检索方式有传统检索系统、全文检索系统和综合检索系统。

其次,科学制作旧文献影像资源是博物馆旧文献数字化的重要要求。建议通过摄影和数字化的方式对旧文件影像资源进行技术管理[7]。

4 结语

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也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让这些古籍文献资料的保存有了新的方式,信息技术和古籍文献相结合,能够最大程度保证古籍文献的价值,同时发挥其应有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也能够顺利实现博物馆的转型。信息技术,走向博物馆,让博物馆在管理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极大程度上提升博物馆的管理质量,为古籍文献资料的保管开辟了新的道路。但是,古籍文献的信息化建设,仍旧要和博物馆的整体规划相连接,确保古籍文献的信息化建设,是能够满足博物馆发展和公众需求的。毕竟,博物馆是社会性机构,其承担的职责便是文化普及保护古籍文献等文化层面。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图书馆的发展,解决了古籍文献的保护和管理问题,还为古籍文献的查询和增值提供了手段。针对当前发展需求,如何进行有创意的数字化建设,还是需要当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的。

猜你喜欢
文献资料古籍检索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在IEEE 数据库中检索的一点经验
一种基于Python的音乐检索方法的研究
用信息技术搜集文献
我是古籍修复师
浅谈文献资料的特点和作用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图表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