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理论视域下学生对外翻译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2020-01-02 18:19何愉桦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6期
关键词:心流状态受众

何愉桦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肇庆526100)

沉浸理论最先是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心理学方向教授Csikszentmihalyi所提出的,Csikszentmihalyi和他的同事们通过一场实验调查,通过对学生们的一系列比如娱乐、读书、手工等的活动观察,发现了他们投入到某一项事中时的沉浸状态,并且在询问调查的时候学生们都纷纷表示在沉浸的过程中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完全没有枯燥感。在根据这个实验并且在经过一系列的思考探究后,Csikszentmihalyi把这个现象称作为“沉浸体验”。而时至今日,沉浸理论仍然被全世界各地的学者们所关注并发展研究,并且运用到各个其他领域之中去,与此同时该文所要研究的对象,学生对外翻译能力的培养就可以使用沉浸理论为支撑去探究其相关培养策略,接下来该文就根据此论点,结合沉浸理论特点研究、探析学生对外翻译能力的培养策略。

1 沉浸理论相关研究

“首先要去探究沉浸理论,就不得不去探究由其延伸的“心流”,沉浸在《设计的法则》中有经常提到,而其中对于沉浸最多的解释就是使用的心流”[1]。心流理论的基础观点非常简单,但是非常有力地解释了人们废寝忘食地投入一件事情的状态,它的核心就是说人在技能与挑战匹配时才能达到心流状态。可以试想下,什么事务可以让一个人投入地废寝忘食,肯定是那种有一定挑战,并且让人们根据已知的条件判断自己是有能力应对此挑战的。如果太难,一般的人尝试几次后就会放弃,并且产生焦虑情绪,而感受不到本身过程中应有的乐趣和满足。而如果太简单,也会相应地感觉到无聊,迅速放弃当时的体验。而心流体验是人的最优体验,就证实它是在人们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本身能力相匹配的状态下能达到前述的沉浸在当前情境中,而忘记真实世界的状态,所以经常会出现人们认为做一件事只不过是经过了片刻,却已是从中午到天黑了。由此可以看出,心流能改变人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能力。

接下来是沉浸式,沉浸式就是让人专注在当前的目标(由设计者营造)情境下感到愉悦和满足,而忘记真实世界的情境,这其中往往即包括人的感官体验,又包括人的认知体验。比如,感官体验的,如游乐场、迪斯尼主题乐园,很多活动对人有一定挑战,但是主要是利用人的感官体验,让人从而感觉到爽或者刺激。但是利用感官刺激达到心流状态,很难维持长久。又比如,认知体验的例如下棋、扫雷等策略游戏,又如教学这些活动对人的技能与挑战匹配主要利用人的认知经验。而事实证明,即包含丰富的感官经验,又包含丰富的认知体验的活动才能创造最令人投入的心流。游戏当然是使用最广泛的地方,因为游戏中最容易也最需要使人达到心流状态。而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也是非常广泛。例如,KTV的环境与灯光营造出让人分不清是白天或黑夜的感觉,商场的环境要注重打造的是让人沉浸在忘我的购物中流连忘返而忘记时间。而迪斯尼乐园等主题乐园,甚至赌场就更加擅长使用沉浸式设计来虏获顾客长时间的驻足。“与此同时相对的,要产生诸如上述的沉浸体验,就要达成一些条件因素,首先是要让受众在体验过程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例如,购买的目的,或是放松自我,纯粹的玩,也就是不能让人感觉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干吗”[2]。就如游戏设计,对于单局游戏体验的目标设计要非常明确,是得高分、通关、抑或其他。其次是对受众的交互行为有即时的反馈,让人感觉任何互动都有回应,并且是在可接受范围时间内的响应,尤其在游戏设计当中非常重要,在受众动作与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设计。最后是内容方面,要做到能力与挑战匹配,需要适当地给予受众一些困难,例如,在游戏中给予更强大的怪物,但是同时也需要着手通过关卡设计来提高受众的能力,最后达到失去自我意识、对时间的错觉,也就是对时间认知发生了扭曲,在体验中将时间认知拉长,或将时间认知缩短,例如,投入玩游戏时典型的时间认知缩短。体验即目标,在上文中提到过在真正达到心流状态后所达成的条件,也就是引起心流的明确目标会变成体验本身,就比如,在当下游戏的设计中达到沉浸感不是去设置多复杂多难的关卡,而是去不断更新创造出一个新的挑战,而受众达到通过提升能力去克服挑战的感觉。最终形成受众行动与知觉的融合、受众注意力的集中,受众的专注力非常高,是心流状态中非常重要的特点,受众对活动有绝对的掌控感这样的感知状态。而达到了这些样式的感知状态,也就达到了我们沉浸式的作用状态。

2 沉浸理论视域下学生对外翻译能力的培养策略

上文中提到了沉浸理论的体现及运用可以在多方面多角度中实现和产生,比如,KTV的环境与灯光营造出让人分不清是白天或黑夜的感觉,商场的环境要注重打造的是让人沉浸在忘我的购物中流连忘返而忘记时间,迪斯尼乐园等主题乐园,甚至赌场就更加擅长使用沉浸式设计来虏获顾客长时间的驻足。而同样的,沉浸理论在对该文所探讨的方向,学生对外翻译能力的培养中也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以下进行详细探究。

2.1 沉浸理论视域下对外翻译能力的兴趣导向

兴趣是导致沉浸理论成为现实意义的重要导向之一,同时也是一个人学习的最佳助推力,当一个人对一件事产生兴趣后再去学习所产生的效率是很高的,这因此也让兴趣成为产生动机的主要原因之一。著名学者奥诺德将动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外部的,另一部分是内部的。而兴趣大的学习者本身自己就对相关学习有着极大的热爱,坚持不懈,根本不需要外部因素的介入去推动促进,而这便是内部动机的特征。综上,内部动机的产生是在学生抱有极大的兴趣以及在极强的沉浸感作用下产生的。所以在学生对外翻译能力的培养上教师要尽可能地多去选择一些学生们所感兴趣的、比较迎合当下学生所喜好的内容进行讲授。与此同时的要发挥沉浸式教学的代入感、覆盖感效能,在翻译的听说读写中多使用相近场景、相似内容的教学文本,让学生在整个对外翻译能力培养的过程当中陷入沉浸感所营造的环境当中去,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大大加强对外翻译能力的教学成果。

2.2 难易匹配度的设置是关键

在整个对外翻译能力的培育中,对于教学内容难易度的匹配是关键。上文中提到过,沉浸理论的搭建是建立在心理学背景依据上的,而这个理论里有提到一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对于难易度的匹配,Csikszentmihalyi认为难易度与技能的平衡是实现沉浸的关键所在,这种平衡不但能让人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手头的工作当中去,还能让学习的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突破,而不断突破使得形成一种新的难易度匹配平衡。就这么不断下去,学习的内容便会与技能之间形成一个大循环,能够让学习的人不断进步突破的大循环。而如果在不平衡的状态下,比如,学习的技能要低于挑战任务的难度,那么学习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因为难度过大就产生抵触情绪,进一步可能导致放弃,大大地降低学习效益;相反的如果学习的技能要高于挑战任务的难度,那么就有可能因难度过低导致厌倦的情绪产生,从而也相应地降低学习效益。所以在对外翻译学习的课程内容、教学文本的设置中要把握难易匹配度,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保持技能与所学内容的难度均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沉浸感,更好的投入到当中去。根据一些调查结果显示,当代的学生更喜欢学习一些生活化、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内容,因此教师们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把当下流行的一些电影、电视、英美剧等其中的文本抽出作为翻译学习的课件内容。就像我国之前就有学者进行过研究,“电影是大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把英文电影引入大学英语课堂,可以使学习气氛更和谐自然,语言环境更真实,学习动机更持久,进而达到培养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3]利用学生们喜欢贴近现实生活,以兴趣为导向行事的特征给予学生们相应的课件内容,同时在难易度的匹配上做到均衡,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们对于翻译的学习热情。

2.3 明确的学习任务是目标

沉浸理论是以心理学为背景的,因此对于个人的能动性特别重视。国外著名学者斯坦就曾指出过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目标是十分重要的。而沉浸理论如此强调能动性,当然也会十分重视学习目标,以给学生设置相应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运用到实践当中就是在学生的翻译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给予相应的任务,让学生们带着任务去学习,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沉浸理论认为,能动性方面还包括学习者在沉浸的过程中不受外界的干扰,即达到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因此对于学习任务地树立是在教师为引导,教师抛出任务学生接收任务后自行发挥能动性进行学习,完成任务是对于对外翻译学习的最佳方式。

2.4 设置及时的反馈模式

上文中提到过沉浸理论的提出者Csikszentmihalyi曾说过,在沉浸的整个进行过程中,互动反馈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在一个没有反馈的环境里很难持续保持沉浸体验(Csikszentmihalyi,1997)”[4]。这是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人体内部循环的作业过程,是一个接收信息,而后内循环,最后产出的过程。因此如果没有一个反馈环节是不完善的学习过程。国外著名传播学者德弗勒就曾对信息的传播过程提出了反馈的概念,认为在任何的传播模式过程中具有反馈的过程,学习过程同样也是信息在人体内部的传播,因此也需要有反馈环节。“而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环节是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以不断自我检举的方式来进行反馈活动,从而能清楚地意识到自身所处的阶段以及能够做出相应的调整修改”[5]。而这个反馈具体包括学生同学生之间的反馈,学生同老师之间的反馈等。因此在整个对外翻译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们去进行反馈,去设置一个及时的反馈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2.5 学习氛围的营造

学习不是严肃的,而是要轻松愉悦的,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地投入到课堂当中去。大部分学生都有着这样的体验,在翻译学习的过程中只要一张口就紧张,舌头打结者比比皆是。而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因此教师们要对这方面做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多说多讲,设置互相翻译比拼或是演讲的活动。“这样的话,学生们的整个翻译能力就会在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下不断飙升,同时的配合沉浸理论中要求学习者们专注,进入到一个自主性极强,没有干扰的学习环境氛围中”[6]。同时这样充满欢愉气氛的课堂氛围也能大大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们更爱学习。而正因为这样的学习氛围之重要性,才对教师们课堂的设置提出了更大要求,要求教师们对于课堂的设置不严肃,充满欢愉,从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下手出发,利用一些学生们喜爱的电影、小说、电视剧以及一些明星、热点人物为背景去构建轻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达到一种寓教于乐的氛围体验,让沉浸式学习深入课堂、改善课堂。

2.6 多种课堂模式并行运作

多种课堂模式并行运作是区别于传统线下式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对外翻译教育。“就拿较为常见的线上模式来说,它比起线下教育来说,线上教育是有很多优势的,它打破了之前线下固定的教室讲课,实现了学生可以在家里上课,继而能节省很多交通费用,同时老师的课程也可以录制下来,反复观看”。而同时它也存在着几种不同的形式,有录播课模式,可以实现不受限制,可随着自己的听课进度和接受能力进行课程,通过课程复购率即可看出这个课程是否有效果。“录播课程一般都是精品课程,因此内容都是精简的,课程后期还可以剪辑优化,课程的呈现效果极好”。尤其是针对外语翻译类课程,可以让学生进行反复学习,但是这种模式虽然在理论上能达到沉浸式体验,但在实际过程中却有可能缺少环境氛围因素而产生不好的影响。而其他的课堂模式如其他类多媒体、活动课堂等也需要一定的判断斟酌后加以套用。

综上所述,沉浸理论在应用于学生的对外翻译中能起到很大程度的积极影响,具体可以结合其理论意义属性,从沉浸理论视域下对外翻译能力的兴趣导向、难易匹配度的设置是关键、明确的学习任务目标、设置及时的反馈模式、学习氛围的营造、多种课堂模式并行运作这几个方面出发,去对学生的对外翻译能力培养方面给予良性参考。

猜你喜欢
心流状态受众
基于心流理论的儿童画板设计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状态联想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问一个研究真正幸福状态的心理学家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契克森米哈赖的幸福课
心流中的音乐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