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与维多利亚茶文化

2020-01-20 03:36汪顺来
黑河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简·爱夏洛蒂维多利亚

汪顺来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22)

茶叶原是中国的特产,16 世纪经荷兰和葡萄牙商人传至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至今已有近五百多年的历史。茶叶具有清脑养神的功效,当时在海报的大肆宣传下,被欧洲人捧为包治百病的“东方仙草”,曾一度以奢侈品的面目,成为英国王室和贵族上层社会生活的标志。到了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由于西方进口茶叶的来源从中国扩大到印度和东南亚国家,东西方茶叶贸易不断升温,英国输入茶叶的数量快速增长,而茶叶价格逐渐降低,连普通民众也能消费得起,饮茶成了一种社会习俗。英国人每天饮茶的次数在增加,也很讲究礼仪,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规范,具有典型的茶文化特色。茶文化是一种具有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是一种融物质与非物质为一体的文化[1]。维多利亚茶文化继承了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的茶文化精神,又融合了本民族的饮食习惯和礼仪习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和文化风尚。维多利亚时代还是英国小说生产和阅读的黄金时代,在传播茶文化的过程中,小说的作用功不可没。本文以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为例,基于维多利亚茶文化的形成过程和时代特色,探讨该小说在传播维多利亚茶文化方面的特殊意义。

一、维多利亚茶文化由来

茶叶对英国人来说是舶来品。它从神秘之物、奢侈品到普通饮品,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同样,英国的茶文化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对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英国茶文化具有多元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价值取向。17 世纪的英国,茶叶是贵族阶层消费的奢侈品,量少且规模小,这严重制约了茶文化的生成。18 世纪,英国社会出现了专用于喝茶的茶园或茶馆、饮茶必备的服饰和器皿(主要是中国瓷器),茶文化渐成雏形。到18 世纪末,茶成为英国的国饮,英国茶文化正式形成[2]。19 世纪中叶,英国经济强盛,公路和铁路交通形成网络化,科技高度发达,极大地推动了维多利亚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维多利亚茶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维多利亚人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

(一)维多利亚茶文化的形成

1.工业革命奠定了茶文化的基础。19 世纪英国饮茶之风盛行的背后是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的,是基于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巨大红利。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堪称世界第一强国,工业和农业高度发达,国际市场和对外贸易空前繁荣,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造就了一支庞大的消费群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英国迎来了茶叶消费的高峰期。由于茶叶具有缓解疲劳、明目提神的功效,加入糖、牛奶后,成为促消化、提精神的绝佳饮品,效果一点也不逊色于咖啡,因而饮茶日益流行。工业革命时期,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工人们需要放松身心,才能维持和提高生产效率,而饮茶可以缓解压力,健康疲惫的身心,这很好地助长了工人阶级的消费热情,茶叶消费趋向平民化。

2.铁路交通加速了茶文化的普及。随着茶叶消费的扩大,饮茶成为一种习俗。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尽管礼仪、茶具和品位上有所不同,饮茶为社会阶层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交通运输业的进步加快了茶叶的流通速度,为茶文化的普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19 世纪中叶,英国进入铁路时代,当时在一些重要的铁路站口,都建有供茶设备,为普通民众提供茶叶、茶盘、点心等便民服务,还设有豪华的茶车、茶室等,为有钱人缓解旅途的疲劳。车站内还建有书店,销售关于选茶、泡茶、品茶等方面的图书和杂志。来自不同阶层的人们徜徉在书海中,一边等车,一边交流茶艺。这样轻松惬意的氛围既打发了等车时的无聊,又无形中消弭了阶层间的鸿沟,体现了茶文化的强大融合力量。

3.机械技术推动了茶文化的进步。工业革命使英国进入“机器时代”。机器节约劳力,提升工作效率,甚至还被运用到饮茶工具的制作上。为节省时间,方便喝早茶的人们,英国某公司发明了一种专用沏茶工具“茶妹子”(“Tea Made”与Tea Maid 谐音,故得此译名),它是由一只小闹钟、一盏小台灯和一把烧水小壶组成的半自动化机械装置。只要预先在小壶中灌入适量的水,将茶叶放入瓷杯中,小壶中的水会在预定时间内烧开,然后开水将自动注入茶杯泡茶,待茶叶泡好后,闹铃响起,台灯也自动亮起。“茶妹子”就像一位忠实的的女仆(maid),静静地服侍着主人享用早已备好的早茶。至今许多英国家庭还珍藏这种工具,作为对维多利亚时代茶文化的美好纪念。

(二)维多利亚茶文化的特色

维多利亚时代,饮茶不仅形成了独特的礼仪规范,而且上升为一种多姿多彩的文化。维多利亚茶文化融入了维多利亚人的生活习惯、等级观念和道德意识,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体现思想意识的转变,还是维多利亚道德观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

维多利亚时期在女王的提倡下,下午茶蔚然成风,并且派生出形式多样的网球茶、野餐茶、派对茶等,极大地丰富了英国人的业余生活。下午茶不仅改善了英国人的传统的饮食结构[3],还成为他们构建社交圈的理想方式。下午茶产生之前,英国人的午餐与晚餐之间的间隔过长,不利于午后保持旺盛的精力,影响工业革命时期日益增大的劳动强度,而下午茶将茶与点心搭配,辅以牛奶、蔗糖等,将茶变成面包、奶酪、咸肉的佐餐饮料,实现了下午茶的实用化。

维多利亚茶文化解放了女性,提高了女性的思想解放意识。无论是在贵族社交圈,还是普通平民家庭,女性主导饮茶的节奏。女性执行一系列的茶文化礼仪,如准备茶点、布置茶具、斟茶倒水等。英国女性还利用茶室开展以茶会友、自由聊天等活动,而不会受传统道德的干预。维多利亚茶文化也改变了男性,培育了绅士文化。茶会上,男士通常身着燕尾服、头戴高帽、手执雨伞,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表达对女性的尊重。在各色各样的社交圈中,饮茶习惯、礼仪、服饰等对塑造绅士、淑女形象非常重要,也是寻求身份认同的标志。

道德在维多利亚社会占有特殊地位,但道德随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维多利亚初期,贵族把持经济和政治大权,贵族阶级的道德观占据主导,崇尚门第等级和家族荣誉。到了维多利亚中期,中产阶级势力大增,功利主义成为维多利亚社会的主流道德风尚,它认为充分满足个人利益便可实现最大的幸福,极力推崇个人利益的最大化[4]。道德变化反映在维多利亚茶文化上,就是茶文化从贵族专有的精英文化过渡到茶文化的平民化、民主化,但同时也使得社会生活越来越庸俗化。维多利亚人不再是为品茶而饮茶,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个人欲望。

二、《简·爱》中的维多利亚茶文化元素

《简·爱》(1847)反映的是19 世纪早中期英国乡村资产阶级和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既是一部唯美的爱情故事,又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小说。夏洛蒂·勃朗特以爱情故事为载体,塑造了一位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立的“新女性”(New Woman)形象,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细读的读者会发现作者创作的匠心独运,她巧妙地将维多利亚茶文化元素融入到小说的情节发展中,使得该小说溢满了浓浓茶香和深刻的思想性、道德意蕴。

(一)茶文化蕴含女性平等的思想

《简·爱》讲述了一位出身卑微、无依无靠的穷苦女孩简·爱勇敢地追求个人幸福的爱情故事。在她坎坷的奋斗历程中,维多利亚茶文化发挥了神奇的作用,既坚定她逆境中求生存的坚强意志,又点燃她心中的女性主义平等思想意识。

劳渥德学校是磨练女主人公生存意志的地方,是简·爱不堪回忆的一段痛苦的人生经历。十岁那年,她被姑妈遣送到这所收养穷苦女孩子的慈善学校后,就好似从里德府的“人间地狱”来到了倍受煎熬的“炼狱”。尽管劳渥德学校也提供给学生微薄的茶点,但简从未感受到饮茶的乐趣。在被布罗克赫斯特先生指控为“说谎者”后,她不得不忍受罚站在凳子上长达半小时,耻辱与饥饿无情地摧残她稚嫩的身心。

但小说情节很快发生逆转,善良的坦普尔小姐解救了她,并将她与海伦·彭斯带进了自己的房间。简第一次受到茶文化的洗礼:“在我的目光中,这些放在火炉旁小圆桌上的瓷杯和亮晃晃的茶壶多么漂亮!那饮料的热气和烤面包的味儿多香!……她邀海伦与我凑近桌子,在我们面前各放了一杯茶和一小片可口却很薄的烤面包,随后打开抽屉,从里面抽出一个纸包,我们眼前立刻出现了一个大果子饼……那天夜晚我们享受了神仙的饮料和食品,享受了一次盛宴。”[5]70夏洛蒂从视觉、嗅觉和味觉多层面上呈现了维多利亚茶文化的仪式感——“火炉”、“小圆桌”、“瓷杯”和“明晃晃的茶壶”构成一幅精美的茶艺图画,形象地再现了茶文化的庄重和严肃,以及女主人坦普尔小姐的生活品位。“饮料的热气”和“面包的香味”进一步勾起女主人公的食欲,最后茶饮料发挥神奇功效,将“面包”和“果子饼”升华到“神仙的饮料和食品”。

简享用茶点后,精神振奋起来,增添了战胜磨难的勇气和力量。夏洛蒂通过文学作品“融入了人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及理念,让读者感受到维多利亚茶文化的魅力”[6],展现了维多利亚早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精神风貌。简和海伦都是孤儿,是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但她们没有被困难击倒,在逆境中互相鼓励,共同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窘迫和男性霸权的欺凌。

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形态的重要形式,因此《简·爱》中茶文化的展示,使得小说充满了茶韵。小说中这个小小的茶会浓缩了社会中、下层女性的生活交往场景,体现了女性主义的平等思想意识。坦普尔小姐是慈善学校的老师,温雅贤淑,是来自社会中层的女性的楷模;简和海伦是穷苦学生,位于社会的最下层。她们在茶会上结成深厚的友谊,打破了阶层的沟壑,互吐衷肠。简在聆听坦普尔小姐和海伦交谈中,意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她们谈论着我从未听说过的事情,谈到了逝去的民族和时代,谈到了遥远的国度……她们看过的书真多啊!她们掌握的知识真丰富!”[5]71这次茶会增强了简对知识的渴求,对知识女性的敬仰,坦普尔小姐和海伦俨然成了她的心灵导师。同时她更希望与她们建立平等的友谊,互相慰藉,共同成长。

平等是简的一生追求,也是夏洛蒂在小说中要着力表达的思想。夏洛蒂在小说中糅合茶文化的平等思想意识,塑造了维多利亚时代知识女性的形象。她们来自社会中下层,不简单屈从于父权社会的压制;她们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高深的文学修养,远不同于当时女性刻板化的“家中天使”形象。夏洛蒂以茶为媒,将父权社会压制下的不同阶层的女性紧密团结在一起;以茶为药,医治社会下层受害女性的身体和心理的创伤。

(二)茶文化具有道德批判力量

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崇尚道德风尚的时代。维多利亚小说不仅要为人们提供阅读的愉悦,还肩负着道德教化的使命。道德说教也是夏洛蒂写作的主题之一,《简·爱》既是主人公个体的道德反映记录,又是夏洛蒂的道德美学对人性的透视,形象地展示了维多利亚人的道德追求,并批判了维多利亚道德的虚伪性一面。

《简·爱》中女主人公的命运一波三折,但她总能化险为夷,总会遇到贵人搭救,一连串的巧合诠释了维多利亚传统道德观上的“善有善报”的思想。罗切斯特重婚的现实击碎了简的美好梦想,她毅然拒绝了做前者情妇的要求,悄悄逃离了桑菲尔德庄园。在逃亡过程中,她差点饿死,奄奄一息中被沼泽居的主人救起。夏洛蒂再次融入茶文化元素,将茶饮料的作用力进一步放大,展现维多利亚茶文化的神奇力量:“这会儿我已经吞下了茶点。茶饮料使我犹如喝了酒的巨人,精神大为振作,它给我衰弱的神经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我能够不慌不忙地同这位目光敏锐的年轻法官说话。”[5]349面对圣约翰善意的质疑,简陷入了痛苦的回忆。拒绝罗切斯特的爱情造成她精神上的致命一击,她近乎崩溃的边缘,但是茶饮再次挽救了她,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饮茶后,简立刻精神振奋,重新焕发生机并勇敢地面对圣约翰——宗教卫道士的拷问。圣约翰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是封建绅士道德的代表;同时他是一名基督教福音派教士,遵循福音主义对道德生活的严苛要求。福音主义关注个人利益,与资产阶级功利主义道德观同流合污,成为维多利亚道德风尚中消极的一面——虚伪、盲信和对人性的压抑。圣约翰冷酷的外表如同道德审判庭的法官,披着拯救苦难的外衣,审视他者的内心。他一开始以为简独自离家出走,是一位道德堕落的女性,准备以神圣的教义来挽救她的灵魂,但简没有被“道德判官”咄咄逼人的气势所吓倒,她从茶文化中汲取力量,冷静地迎接他的挑战。

沼泽居这个特殊的茶会成了以圣约翰为代表的福音主义道德和以简为代表的新女性道德的正面交锋场所,前者的伪善与后者的真挚形成鲜明的对比。劳渥德学校的那次茶会展示了女性平等的情谊,气氛融洽;而沼泽居的这次茶会由于男性卫道士的加入,女性成为被凝视的对象,气氛紧张。夏洛蒂借茶会为契机,揭露以男权社会为特征的维多利亚道德的虚伪本质,展示新女性敢于挑战主流道德的勇气,并充分体现了维多利亚茶文化的道德批判力。

三、结语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随茶叶贸易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英国茶文化虽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但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英国人注重饮茶的格调和仪式感,将茶变成特殊的佐餐饮料,并发展成种类不同的茶饮风格。19 世纪是英国社会的转型期,英国茶文化的发展最快,也最具特色,体现了维多利亚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茶与文学的融合显得高雅脱俗,内涵远超其作为饮品的实用价值,更加张扬了文化的审美价值。英国文学作品不仅揭示茶文化的时代特点,还为传播英国茶文化服务[7]。《简·爱》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文学的经典作品,是女性小说的杰作。夏洛蒂将两次特殊的茶会嵌入到小说的情节架构中,将茶文化元素与文学作品有机融合,丰富了维多利亚茶文化的内涵。《简·爱》中的茶文化布局既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合理发展,为主人公的命运转折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又宣传了女性的平等思想并批判了维多利亚道德伪善的一面,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茶文化的思想性和道德性。因此说,《简·爱》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传播维多利亚茶文化的力作,展示了当时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简·爱夏洛蒂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维多利亚时期的人是如何发明“短途周边游”的?
借钱不可尽力
“二货”拍照欢乐多
浅议《简·爱》中罗切斯特的蜕变之路
从《简·爱》中的男主人公形象看女性意识隐现
《简·爱》中生态主义伦理观视角解读
从《简·爱》中的女权主义论对现代女性的影响
久久地等待
借钱不可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