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升华路径探究

2020-01-20 03:36王永生
黑河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实训道德

王永生,张 渝

(1.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浙江金华321013;2.南昌职业大学,江西南昌330000)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地位逐渐升高,教育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未来。在教育质量的提高过程中,规范师生关系、规范教师道德行为,显得特别重要。教师道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媒体大众关注的热点。

教师行为道德规范,是引领教育沿着正确方向保障,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质量人才的必要条件。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是从制度设计的层面,对教师的行为进行制约和引导,也是对教师的保护。面对着新的条件下,在市场日益和经济交易原则日益渗透到教学事务及各个环节的条件下,师生都面临着不断地调整和变革过程中,旧的师生关系日益受到挑战,新的、新型的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师生人格全面发展的新型关系正在构建。在新旧关系转变过程中,各种利益矛盾、心理变迁、社会因素等,都会产生各种影响,各种矛盾在这转型过程中,日益凸显、变化和差异,形成矛盾的根源。在各种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的情况下,针对人们日益关注的师德师风问题进行规范,正逢其时。

一、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

应用型本科的师风师德建设,需要一个完整的量化的评价体系,教师对社会的认知,对人生和未来的憧憬,通过课堂教学和师生交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修养。在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教学环节和理论教学过程中,通过道德习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践教学中,树立起良好的高尚的情操,以团队合作精神、互助精神、团结友爱的精神,指导实践教学。在实训的各个环节,融入良好的道德因素,合作、沟通与愉快的实训小组和团队,在应用型本科的技能大赛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技能大赛中融入工匠精神,让同学们形成良好爱岗敬业精神、勤劳钻研的品格,这是中华民族优秀文明传统,也是西方工业文明的耀眼光芒,体现了劳动价值的取向。教师的诚信、爱岗与敬业,对学生有着示范作用。通过一系列精准的、细致的评价体系,将实践实训过程中学生对道德对岗位的认知特征、情感因素以及价值取向,纳入评价体系中。使主观效度评价与客观量化评价有机地结合,同时综合考虑实训过程中的道德修养提升的结果、过程,进行动态考察与评估;使得实训实践教学成为技能训练与道德习惯行为养成的有机结合,对实训进行综合评价。问卷调查分析、资料统计分析是道德养成的绩效的评价标准之一,人文化、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也是道德养成的必要指标。

朱熹在道德养成教育方面提出了先养成习惯、行为规则,之后再慢慢地明白其中的道理的过程。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准则,一方面依赖于少年儿童时期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依赖于对道德准则的理解、理念的输入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成为大学道德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论语》中子贡与孔子的一段对话,体现了儒家对伦理道德行为所奉行的原则:“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一方面,老师良好的道德修养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在传播知识、传递实践技能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和升华;另一方面在实训教学和课堂教学中,以自身的高尚道德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修养;以德立身,使老师成为道德上的楷模;以德施教,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多元的道德评价体系,一方面体现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操与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教育的基石;另一方面,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是实现学生道德水平提升的重要保证和手段。

二、道德教育的理念与准则

教师自我道德修养的提高与升华,才能够在课堂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和技能大赛的组织实施中贯彻育德意识,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其中的道德因素,运用育德能力,达到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提升的目标。“己欲立而立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行中的觉悟与感知,成为学生道德修养提升的有利条件,通过自身的道德提升,才能引导学生,运用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做到润物细无声。从教学计划的讨论、调研到实施、课堂设计安排、实训各个环节的把握,学生评价体系构建,到课堂教案的设计、课堂纪律的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等教学实训的具体实施环节中,贯穿道德行为准则的教育,从细微处出发,在课堂教学管理的细节上体现道德理念。

什么样的道德理念是教师道德修养和学生道德水平提高的原则和目标?道德教育以什么样的理念为最高原则,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又吸收了西方文明的很重要成果,体现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准则,是道德理念的核心。

道德理念的确立是育德意识、育德能力提升的前提条件,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有明确的道德理念。道德理念必须贯穿整个教育学科建设体系的每一环节,融入专业建设体系的细枝末节,深入教材编写、组织安排设计的具体过程,在教育管理体系中无处不在,完全融合;面对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和大赛组织等过程,将内在的修养和德性体现其与实践的关系。朱熹认为“仁者,心之德”、“义礼智皆心之德”。(《朱子语类》,第607 页-608 页)“在心为德,施之为行”,(郑玄.《十三经注疏》,第730 页)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教学中,体现学生优秀人格的养成和个人品质塑造的德育过程;立德树人,将学生的思想困惑、精神困扰、情感纠结,放到道德理念的视角下加以解决,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准则,破解各种心理困惑;以内在美德的提升,来激发学生的灵感,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实现自身价值。大学生学术科研的探索中,通过理性的追求,使得学术成为通向德性和理性的途径。(陈洪捷,2006)大学生的科研准则和道德学术规范,丰富了德行的内涵。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各种矛盾的演变与挑战,社会更加聚焦大学德行教育,社会的监督成为大学德育与德行的促进因素和重要约束手段。大学的道德理念,是德行与自由精神的统一。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美德”,中世纪哲学家博伊斯(Boece.J)认为,“学习与深思,天然地合乎道德。”自由知识,通常与美德相联系,使得人变得品德高尚。大学的德行是学生品德培养的基础,也是大学教育的目标和手段。大学的自由与自律,是以德行为基础的,德行与自由精神相辅相成。

三、自我修养与德育能力

经济的转型与发展,社会阶层和结构的变迁,给社会带来巨大变化,各个层面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各种差异、变革,都会伴随着利益的调整,人们的精神层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利益主义原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各种矛盾在差异的变革中,变得更加突出,利益原则影响了学生和教师的行为方式,产生了一系列的现代校园异化的行为和现象,思想自由与创新产生了异化、激励与管理的利益原则产生了异化,利益原则、自由原则的异化,使得科研目标利益化、功利化;学生学习行为功利化、利益化,办学的组织管理方式也产生了异化。

大学老师的理想与德性,被现实的评价模式所歪曲,被现实的物质利益,物质生活所扭曲,为了在科研评价中过关,为了在国家基金方面立项、论文、各种表格、各种繁杂的事项,困扰着教师。如果教师不加强自身修养道德的提升,在各种物质欲望的诱惑下,很容易迷失方向,良好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够使教师以身作则、德高为范,影响学生,才能形成老师的德育能力。道德是引导积极向上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除情感困惑的基础;学生人格的成熟、精神的振作、道德修养的提高,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现代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面对各种挑战,适应未来。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是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和技能大赛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把握德育教育的时机,从微小细节处,体现德育品质的培养与训练;积极利用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失时机地贯穿道德教育理念。

儒家的思想里的道德修养,重视人格的自我完善,也包括对他人有益的主人道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儒家思想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陆九渊集》)卷十一《杂说》),道德修养的提升,以己为中心,己乃客观社会性的我。在交往过程中的自我认识,知己决定了道德修养的高度。立德树人,是老师的职责所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在教学实训和大赛过程中,引导学生求真务实,追求真善美,德育教育体现在通过立德立言,培养精英,德才兼备,良好的道德情操,是他们未来成功的基础;通过大学教育,影响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风尚;大学德行是教师主体的良知,良知是其基础制度可以维护大学道德的底线。王阳明认为,良知具有天然性,“不得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王阳明全集》,第1070 页),来自心灵深处,是一种处于潜在的状态而存在的,从心灵深处的良知,判断是与非,实现道德判断,“在心为德”,个人的内在修养,是道德行为的心理基础。

四、道德教育的制度设计

建立校园失德行为的纠错机制。大学出现失德失范事件时,需要一系列有效的纠偏纠错机制,迅速平息事态。在美国大学里发生的各种失德失范事件,由于校方处理不力,常常以当事人甚至校长辞职而告终。大学校长必须是完美的,没有道德瑕疵的,比对总统的德行的期望还要高。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学术论文造假,贝勒大学丑闻事件曝光引起了公众哗然。对失德失范行为的零容忍,是大学德行的底线。建立完善的大学失德失范的纠偏机制,是维持大学良知的很重要保障。

大学德行的主体是专业教师、教辅人员、行政管理者,制度的规定与约束能够确保大学德行的高尚与引领社会发展的职责与义务。师风师德建设在于老师个人修养的提升,并付诸实践。“Normative Ethics”主要以规则和规范为基础,构建道德行为约束体系,没有制度规则层面的设计,道德的标准,无法真正落实。制度建设立足于教育的大政方针,规定教育服务于现代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教育承担着中华民族战略兴起的时代使命,回答新的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1)高教德育建设,提升教师德育水平,提高学生道德水准,在于完善高校管理制度,使得管理体系,完全适应于教育现代战略目标的实现,贯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高校组织管理体系,通过激励机制,典型和榜样的带动作用,促进德育水平的提高;通过纠错与惩戒机制,使得错误行为及时得到制止,彰显管理机制的生命力。(2)加强道德教育的培训制度建设。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养成德育理念,提高育德意识。(3)教材开发制度建设,应该围绕教材内容体系制度建设、课程德育取向建设、课程特色建设等相互促进,全面提升德育水平。专业课程与德育教育相联系,体现育人价值,在教材中体现教师的研究成果和价值取向,体现新时代的审美趋势,使得真善美相统一,美德理念与道德行为相统一。(4)完善教学目标制度建设与体系。通过制度设计与安排,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将高尚的品德、高雅的审美理念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与学生的创新能力相结合;通过勤奋工作、勤奋劳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加为人民为社会服务、面向现代化的责任感和时代感,勇担重任,引领时代。在大学教育阶段,提升品德修养,在精神、人格等方面同时升华,将现代科技知识、网络资源与学生的精神修养的提升相结合,使得教学目标在制度的引导和约束下成为提升道德修养、实践道德行为的重要保障。

师风师德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行为规则,让教师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将日常教学行为、处理师生关系过程中的细枝末节与师风师德的规则相统一。(1)良好的道德情操与正确的规范的教师行为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保证课堂教学传播的内容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符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方向,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课堂教学内容在于培养学生认知社会解读政治经济形势的能力,教师不能以个人的喜好和偏见错误地引导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体现在从中华文明发展的视角、从世界发展及未来趋势的视角解读社会现象,让学生从纯利益关系中解脱出来,让教师道德得到升华。(2)教师自我修养的自觉提高,道德水平的自我完善,在教师的道德品格完善和升华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以伟大的目标和理想支撑教师的灵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才不会在课堂教学中迷失方向,在师生交往中失去自我,才不会把利益最大化原则无原则、无限制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和日常学校事务中。(3)制定教师行为规则,使得教学行为和师生交往很规则而行,有明确的行为界线,列举失范行为,引以为戒,使教师时刻记住自己的职责,既必要也可行。细化行为规则是教学与交往过程中法治化的必然选择。同时,进一步依法完善课堂教学行为,细化教师和学生课堂行为规则,有利于保护师生,共同提高师生的道德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课堂教学有规可循、有法可依,减少师生课堂矛盾,增强课堂效率。从而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文化专业素质和提升道德修养。(4)明确的课堂教学规则和教师行为规范,有利于化解各种矛盾,适应各种形式的变化,应对经济社会转型而产生的各种利益转换而滋生的矛盾冲突。有了明确的规则和规范,课堂教学是非清晰、责任分明,不再是模糊或两可的状态。从教师做起,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教学,为学生树立榜样。从而,影响整个社会,提高社会的整体道德修养。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实训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