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课文如何读

2020-01-21 09:39杨静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渔歌子卜算子清平乐

杨静

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歌体,句子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词的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思想博大,意境悠远。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十首词,具体篇目如下:

1.《忆江南》——唐·白居易(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日积月累”);

2.《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

3.《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日积月累”);

4.《长相思》——清·纳兰性德(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

5.《渔歌子》——唐·张志和(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日积月累”);

6.《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

7.《菩萨蛮·大柏地》——毛泽东(六年级上册第5课文后“阅读链接”);

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六年级下册“古诗词选读”);

9.《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苏轼(六年级下册“古诗词选读”);

10.《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六年级下册“古诗词选读”)。

从这十首词,我们可以读到很多信息:词是宋朝光华万丈的文学体裁,但它是从唐朝甚至更早就开始了;宋词是小学生词阅读的主体,这里占50%的比例;辛弃疾和毛泽东是小学阶段重要阅读的词人;《清平乐》和《卜算子》等都是重要的词牌;词在宋朝以后有过衰落,但到了清朝又有了复兴;《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和《清平乐·春归何处》都是以春天为主题的;张志和的《渔歌子》影响古今中外……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词类课文,需要采用适當方法指导学生领悟鉴赏。朗读、悟读、赏读、移读,不同层次,层层深入,顺应词情,贴近学情,不仅为理解词意、感悟词情、体悟词境打开一扇天窗,还能比较全面地理解赏析,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一、朗读,倾听文字的声音,感受音韵美

词,原是合乐的歌词,是用来吟唱的,讲究平仄、押韵,韵律感、音乐感强。作词叫作“填词”,要依照调子的声律填写平仄声的字,即“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因而词极富音韵之美,适合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情自感。朗读,能表达个性化的感悟,能营造心灵相融、情感相通的共鸣体。

三年级下册白居易的《忆江南》,这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第一首词。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多重朗读,感受词的音韵美。初读,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得字正腔圆。再读,发现词的格式特点,注意词的节奏和停顿,读出平仄的长短变化,读得抑扬顿挫。多次朗读,思考哪一句话印象深刻,百读不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了江南春景的光彩夺目、清新明丽。学生朗读,倾听文字的声音,感受韵律美,读得入情入境。

二、悟读,想象文字的画面,感知情景美

为了配合复杂多变的音乐,词句十之八九长短不齐。这长长短短的句子,言简意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句中有画,静中有动,有声有色,需要驻足观赏,展开想象,呈现生动、丰富的画面。

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晚年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农村一户人家的环境和老小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学习时要指导学生反复悟读,想象文字的画面。“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三个“溪”字,串联全词,画面布局紧凑。“茅檐、小溪、青草”,三个司空见惯的事物,展示了一幅清新优美的农村画卷。“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四幅人物画卷,把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景象真实地反映出来,充满诗情画意。学生读中想,读中思,读中悟,描绘心中画卷,真正走进词的情景。

三、赏读,品味文字的魅力,感触意象美

词,像清香的茶、醇浓的酒,需要细品慢赏。学生可以品味关键字词,欣赏意象意境,自由而灵动地与文字对话,见仁见智,对词的感悟就会独特而深刻。

关键字词,是理解词的钥匙,是揭示词的灵魂的窗户,也是内在情感之纲。抓住关键字词,会牵一发动全身。四年级下册《卜算子·咏梅》,毛泽东盛赞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品味一“俏”一“笑”,学生可以感悟到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及美丽脱俗、坚贞积极的品性。尤其是一个开朗明媚的“笑”字,点活了梅花的摇曳生姿,写出了梅花的谦逊脱俗,而且富有深意,象征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胸怀,甘当人梯、成功不必在我的崇高的思想境界,让人回味无穷。

意象,是蕴含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是所写之物,更是与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梅花,在历代文人墨客的吟咏中,被赋予芬芳高洁等精神品格,在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中更有独特之处。毛泽东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但表达的意境截然不同,以冰雪衬托风骨铮铮的梅花,塑造了梅花俊美、坚韧不拔的形象,以梅花的品质和形象,象征中国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鼓励人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抓住意象,品赏意韵,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词句的内涵。

四、移读,把握文字的真情,感悟境界美

词,讲究境界,用精练的语言,营造出或婉约、或豪放的意境,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读词如读人,词尽显词人本色,展现的是词人的生命之美。对于小学生来说,单凭仅有的文字信息和认知水平,很难与词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学习中,拓展主题相近或表现手法相似的作品,可以丰厚底蕴,引领学生触摸词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词的艺术境界。

五年级上册张志和的《渔歌子》,教师适度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可以“横向对比”,选择张志和五首《渔歌子》中的另外两首,感受词人“泛舟渔钓”的隐逸之乐。可以“纵向对比”,回忆柳宗元的《江雪》,思考:同样是写鱼,同样是写隐逸的山居生活,两位诗人情怀和志向是一样的吗?还可以“交互对比”,选择“和答词”,哥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张志和隐居不回家,作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学生在比照参读中进一步感受张志和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词类课文的学习,要多给学生读的机会和舞台,让学生在吟咏诵读中体味音律的和谐美,产生“余音袅袅”的愉悦感;在咬文嚼字中描绘词中画,揣摩词人情,产生“如临其境”的情景感;在拓展对比的阅读中开拓视野,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感。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渔歌子卜算子清平乐
剥蒜子还是卜算子
卜算子·咏梅,长征(书法)
清平乐
渔歌子
——宋朝的乡村闲谈
萧娴《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清平乐
卜算子·独具慧眼
清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