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即时评价:深度学习的必由之路

2020-01-21 09:39王蓓伦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评价者大海学习者

王蓓伦

课堂即时评价作为与教学联系最紧密的评价,应当发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与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这正与深度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

一、课堂即时评价与深度学习的内在关联

(一)“课堂即时评价”与“深度学习”的定义、内涵

“课堂即时评价”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言语、非言语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及时反馈”。课堂即时评价强调评价的“即时性”,要在学生发生学习行為后马上进行评价,是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

“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学习者主动参与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是元认知高度参与的过程。

(二)课堂即时评价与深度学习的目标一致性

课堂即时评价的短期目标是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长期目标则是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深度学习的目的也是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二者目标一致,课堂即时评价是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即时评价现状分析

(一)课堂即时评价倾向于学生浅层学习

笔者观察后发现,课堂即时评价的焦点仍然在浅层学习上。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的焦点往往只停留在记忆这一低阶思维上。评价时只关注学生回答的内容,没有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直接换了一个学生回答,而没有去指导不会的学生如何去记忆、分析、归纳信息,解决问题。这样的评价只能让会的学生继续会,不会的学生继续不会。

(二)课堂即时评价的指向不明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正面肯定成为教师课堂即时评价的主流。但是,不少老师盲目地追求正面肯定,对学生在课堂中所犯的一些错误视而不见,或者不敢批评。学生面对老师这样的评价,心里是糊涂的,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对是错。批评的目的不在于打击学生,而在于让学生明白自己哪里错了,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这是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课堂即时评价的学生主体性缺失

学生对评价主体的渴望超出我们的想象。即使是一年级学生,也非常愿意成为评价者去评价别人。课堂上,只要说“谁愿意当当小老师”,学生的手立刻就举起来了。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目前课堂上即时评价的主体依旧是老师,虽然我们强调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但是一直流于形式。

三、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即时评价策略

(一)激发教师有效运用课堂即时评价的意识

学生的思维从低阶发展到高阶,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应抓住课堂机遇,针对学生的回答,通过不断追问的方式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

师:谁能来说说这是( )的大海?

生1:蓝蓝的大海。

师:你是从大海的颜色上来说的。

生2:无边无际的大海。

师:你是从大海的广度上来说的。

生3:有趣的大海。

师:你结合了自己的生活感受,非常棒。你还能从哪些方面来说呢?

在进行课堂即时评价时,教师没有简单地说“很好”“不错”“真棒”,而是结合学生的回答,在点评中指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的课堂即时评价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进行迁移应用。

(二)构建课堂即时评价的共同体

我们一直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师应当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来进行评价。首先是让学生互评。学生评价他人的过程就是寻找优缺点的过程,如果他能对别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说明他是经过深入思考的,评价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其次是让学生自评。自评的难度往往高于互评,因为学生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课堂中,即时评价除了评价者、被评价者,还有倾听者。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构建课堂即时评价的共同体,就要营造相互信任的友好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在课堂里畅所欲言,真正做到言之有物,体现评价的价值。

(三)提高学生进行课堂即时评价的能力

学生乐于做评价者,但往往不会评价,有时候有心无力,有时候有话不会说。这时候,教师就应该训练学生的课堂即时评价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让学生模仿。教师在进行即时评价时,要有意识地放慢语速,有时候甚至可以夸张一点,加深学生对即时评价语言的印象。类似的评价多重复几次,到课堂的最后,可以请学生来评价一下老师或者其他学生。其次,教师要制定评价的标准。教师还可以在教室中张贴好的评价语,学生看得多了,这些语言就潜移默化地记在了心里。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评价者大海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问大海
考虑评价信息满意度的群体信息集结方法研究
基于评价信息满意度的群体信息集结方法
冬日的大海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学习者为评价者的国际汉语教材评价标准预试研究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