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走向高效

2020-01-21 09:39沈明明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名著记叙文文学作品

沈明明

“艺术取材于日常生活”,很多文学作品中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多是作者在生活中有所经历、有感而发后写出来的。教师一定要纠正学生心中名著难读的印象,提升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而初中生正处于文化素养以及思想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正确的引导将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入名著导读这一板块,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母语的魅力,同时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一、引导初读课文,奠定阅读基础

要想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首先要从名著阅读开始。由于学生对《西游记》等四大名著的影视作品非常熟悉,因此在阅读课堂上可以将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同一片段进行对比品读。影视作品中无法展现的场景交由书籍细致入微的描写填补,能够极大丰富画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阅读应当开始于读,所以首要环节就是帮助学生了解读文章的技巧。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正确阅读文章,首先从文章的题目开始,之后猜测文章的体裁以及内容。对于一篇文章而言,并不是将各种的字词进行简单的堆砌,每篇文章都有中心主旨,而且会在此引领下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带领学生浏览完文本课题之后,需要带领他们了解文本内容,初步了解文本思想,这样才能够立足于宏观的视角,了解完整的文章内容。

例如,在教学《杨修之死》一课时,可以先带领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题目,了解这个故事所讲述的是杨修的死,然后结合记叙文的六大要素,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學生在阅读以及复述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其间一共包含七个故事,以及这七个故事所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所涉及的主要人物等,这样就能够立足于整体充分把握这篇文本,了解杨修之死的来龙去脉。通过这种迅速初读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这篇记叙文的架构。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记叙文所占据的位置非常重要。在指导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结合记叙文的题目以及六大要素,迅速地完成对文章的浏览,初步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用最简单的语言对其内容进行描述,从而能够对这篇文章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

二、指导阅读方法,提升阅读实效

“统编本”教材对阅读方法尤为重视,在教材的每一单元后,都会有阅读方法的总结供学生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以此提升阅读实效。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就记录了“一气呵成、圈点勾画、摘抄积累、快速阅读”等阅读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好这些总结的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中高指南对名著阅读方法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文学作品的阅读更注重对学生浏览能力的检验。”“学会默读,善用略读以及快速浏览的方法掌握文章大致内容,不断提升阅读需求。有效借助标记加注的方法,能够大大提升阅读效率。”所以,在名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阅读技巧的教学。

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记得一句话,“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强调方法的作用。其实对于初中学生的阅读而言,也应当重视方法的作用。而从学生阅读实际的角度来看,很多学生阅读能力差,归根到底就是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自然也就无法提升阅读的实效。如果说语文教材中已经强调了阅读方法的话,那教师在教学中关键就在于指导学生掌握这些阅读方法,当然必要的时候也要进行一些拓展与提升,要从课本出发,同时又要超越课本。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这样一个方法,感觉是具有一定的实效性的。这个方法就是批注式阅读。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就是因为其中有一些经典语言、经典细节,同时名著的整体架构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如果这些内容再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那就能够更好地彰显名著的价值。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经典细节在哪里,语言又经典在何处。要做到这些,批注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批注阅读方法的时候,既要注意宏观策略,又要注意微观做法。笔者以为需要强调这样几点:一是批,二是注,三是对批注的反思。

批是指向宏观的。名著的阅读往往需要多遍。第一遍阅读的时候往往是大概性的,这类似于粗读。粗读的时候,凡是能够引起自身注意的话,都要用线画下来,因为这是名著与学生的第一次互动,具有一定的宏观引领作用。

注是指向微观的。在名著的细节阅读过程中,学生如果通过阅读有新的发现,那就要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记录的文字要尽可能简洁。这样一个过程还有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作用,因为需要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组织语言。于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都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培养。

反思往往发生在学生对名著的后阅读过程中。反思的对象除了名著本身之外,还包括此前批注的内容。这样的阅读就具有了整体性,而整体性原本就是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台阶。

三、基于学生实际,拓展阅读空间

初中生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人生经历还不够丰富,在阅读一些名著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往往不能更深入地探索到作者的深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通过不断调整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有耐心,逐步引导学生,一步步加大难度,绝不能急于求成。在初始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泛读的方式,先大致掌握文章情节,然后再让学生自由挑选其中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品味。一般来说,泛读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读书名,从书名简单了解作者或是创作背景等;然后是读文章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留意中心句;最后是仔细研读文章,这一步学生可以对文章主旨或要表达的情感等进行一定的思考。在作品为文言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白话文版本,降低阅读的难度,更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提问-追溯-领悟-品读”的方法,让学生逐步了解和读懂作品,并记录自己的感想。

综上所述,阅读名著只是一种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达到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接触到更多的知识。这种形式的阅读,从长期来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并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更多的思想力量。对此,部编版教材的名著导读部分也为教师提供了引导学生阅读的机会,教师一定要根据指示,借助阅读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到课外阅读的好处,不断提升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阅读是一个终身的任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加强阅读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给学生更多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更多的文化熏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注意学生阅读兴趣的养成,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多加思考,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受到一定的鼓舞。养成探究性的阅读习惯将更有助于学生提升阅读质量,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竹行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名著记叙文文学作品
记叙文阅读专练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