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破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教学探讨

2020-02-11 13:37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概论网络资源

索 冰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当前形势下,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股在社会上传播的思潮,在社会政治领域危害主要是动摇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认知根基,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演进逻辑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现行社会主义制度。延伸到高校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是动摇对在校大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正确认知、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真心认同、对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等基本制度的坚定不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真正自信。因此作为高校思政课主干课程之一的“概论”课,在教学中对历史虚无主义形成一套有针对性地、有效果的破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教学路径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结合高校“概论”思政课实际教学情况,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提升核心问题理论阐述能力

历史虚无主义者在进行其观点阐述时,其核心阵地集中于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三个历史时期,主要方式是对重要历史人物、史实及重要理论问题进行歪曲和肆意解释。针对此种现象,我国高校涉及历史虚无主义的课程教学方面研究,主要成果集中于“纲要”课程的针对性研究,其主要研究逻辑是考虑到历史虚无主义披上了评述近代历史事件的形式外衣,直接有效的首选回击方式便是用对近代史的正确解读应对其思潮影响,理论上而言就是用唯物史观视角下的历史认知驳斥虚无主义的谎言。但是应该看到,历史虚无主义借用历史叙事最终目的并不是“厘清”历史的“真相”和历史的“细节”,其逻辑本质是用一种唯心史观来审视当前的中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即用他们明示的或暗示的西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模板来标榜在中国要进行所谓的“政治正确”选择。在事关一个国家社会基本制度的选择问题认识上,刨除历史虚无主义者本身自带的情感价值选择因素,还应包括理论上的理性分析呈献给社会的认知主体,其不仅是个历史认识问题,也是个理论认识问题。从当前中国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分工侧重角度观察,“概论”课程对中国道路的历史形成、现实演进的政治理论阐述针对性最强,自然就成为理论上直接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核心平台,对“概论”课程教师而言,首要的便是要加强自身的理论教学水平,发挥好“概论”课教学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理论回击优势。

具体而言,解释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性、正确评价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认清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质这三个理论问题是“概论”课教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基本发力点,核心要点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审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经过科学的分析和解释才能使广大高校学生深刻理解中国革命和中国道路产生的历史必然和形成的科学逻辑。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性问题。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历史虚无主义者们往往将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他们虚无的历史起点。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非历史的必然,而是由于一系列偶然的历史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胜利,即中国革命逻辑上应该走他们所言的西方式的资本主义革命模式,这属于典型的“预设规范”解释历史的演示,这一结论恰恰不是建立在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中国近代社会运动变化内在规律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对于中国近代以来革命道路的选择的主客观因素,中国社会发展对革命产生的内在和外在要求,中国社会所提供的革命力量的客观实际,这些都是需要“概论”课重点分析并用来解释新民主主义为何革命胜利的理论基点。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聚焦建国后党的路线出现的偏差进行集中攻击,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教训为切入点,以偏概全,通过夸大过错、无视成绩的叙事方式来进一步表达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的实践。而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国际环境、国家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历史文化等因素却一概不论,呈现出的是一种只要不在中共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发展就将一日千里、顺风顺水,就将受到各资本主义国家的鼎力相助,这种曾在苏联解体前广泛存在的脱离唯物主义史观的政治论调早已经被历史证伪,“概论”课教师所要做的仍是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角去为学生进行客观理性地分析,从多角度展示历史进程的客内在驱动力。关于改革开放的实质问题,当前历史虚无主义者在此问题上呈现多层次意识形态显现,但在政治上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是改革开放是中国开始在经济领域优先资本主义化,继而导致政治和社会的资本主义制度化。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利益分配出现的变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运行过程中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使得“概论”课教师应具备对改革开放产生的社会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差异、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理论归宿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在理论上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无理之说。综上,历史虚无主义者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程中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中国共产党选取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正确性,其唯一简单的方式便是换一个制度,惟制度说使其政治意见表达的核心,所以“概论”课教师必须针对此核心论据在上述三个核心问题上展开理论和历史案例的批驳,使广大在校大学生有一个清晰地系统的理论认知,提升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免疫力。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环节活动

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当前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论”课教师也应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的优势,开展好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践教学安排,下面就三个方面问题谈一下。

首先,教师要提升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知。实践教学作为与课堂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方式、其在时间、空间及形式上与课堂理论教学存在着对立统一。长期以来,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概论”课堂同其他思政课一样是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处于从属地位甚至教学过程形式化。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而言,认知的场域除了课堂,更广泛的认知来源于课堂以外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就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而言,既有传播者在学生课堂以外的场域向学生兜售其观念的客观维度,也有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当中遇到疑惑、不解所产生的历史虚无主义观念主观维度,也可以说社会思想意识的复杂化为大学生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提供了宏观背景。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使得消费文化的逻辑被历史虚无主义借用表达,青年大学生的身边不乏这样的的思潮和实例,这就使得在课堂外的时空中帮助大学生认清历史虚无主义实质的重担落在了实践教学身上,所以“概论”课教师要重视实践教学在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方面的重要性,把握好实践教学感性与理性认识相衔接,帮助同学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延伸认识的维度,提高思考问题的思辨能力。

其次,注意实践教学与理论的对接。在实践教学中应对历史虚无主义,一个重要的问题便是要将实践教学与理论进行对接。“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不能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脱离,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理论教学的内容是表里关系,即实践教学的内容是理论教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展示,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感性认识过程产生或加深理论认知。就前面所阐述的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问题,应该在“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当中被充分反映,经过多种实践教学形式,使得同学在对国情、社会建设成就、现实问题有了更为理性的清晰地了解后,对应地与理论教学相配合,更好地诠释中国道路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未来走向,这就需要“概论”课教师在布置实践教学时,做好与理论对接的准备,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强化理论的认知,要让同学在实践教学后更好地消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

最后,实践教学参与方式的多样化。当前我国高校“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仍以学生大规模集体或者个人参加教师统一制定的教学方案为主。在具体教学内容上,以社会实践调查、集体参观爱国教育基地、课外指阅读活动等传统方式为主。应该看到,“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在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上,应该针对其虚无历史真实情况的本质为应对出发点,也就是说实践教学的内容或者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客观公正地了解到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和当前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就算是在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方面取得成功。除了现有的常用实践教学方式,“概论”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课外通过更加自主的方式去寻找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真实情况,学生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时,可以将他们的实践教学成果呈现形式多样化,也可以降低学生的实践教学参与门槛,真正的在现有的条件下,最大释放学生回归社会观察社会体会社会的动能,激发学生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认同感,继而强化“四个自信”。在参与形式上,既可以有大规模的集体教学,也要植入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形式,实践教学的展现成果同样可以多样化,除了常规的调查报告、实践论文等,也要鼓励同学用视频等形式展现他们的学习心得,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后的群体交流和辩论会等形式来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现他们认识的机会。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两点需要重视,一是要考虑到历史虚无主义虚无的领域如何引导学生去接触观察和得出结论,二是要引导学生脱离以获取实践学习成绩为目的的学习动机,避免学生用形式主义的学习态度偏离实践教学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内容软植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倚重网络方便快捷的各种资讯,各种意识形态力量自然也不会放手网络这一时代主流媒介形式,这里面就包括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因此如何利用好网络及网络资源是“概论”课教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利用好网络资源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

随着无线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传播内容包装吸引力加强,当代大学生已经广泛地从移动互联网获取各种资讯,历史虚无主义者当然也不会放过年轻人的主流信息传媒渠道,他们制作各种媒体内容在互联网传播以此混淆视听,通过符合大学生群体接受的视听传播方式来达到传播目的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历史观。[4]但网络资源有弊的同时也有利,客观理性地看待网络资源,我们发现从内容的角度看,可以充分利用优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提升“概论”课教师对核心理论问题的解释力度。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之一便是教学案例对理论和政治结论支撑度的问题。思政课理论涉及的社会现实问题十分广泛,这种情况一反面对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挑战,另外一方面对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案例开展教学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网络资源内容的日益丰富和方便获取,大量的能够反映国家发展进步的网络资源呈现在广大思政课教师的网络世界,这些网络资源大都以数据呈现、历史情景再现、对比分析和理论解读等方式呈现着社会发展进步的点点滴滴,这些网络资源在内容上涉及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从形式上而言往往借助最新的短视频等学生易于获取和收看的方式,简单明了节奏感强,在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传达核心观点,这些网络资源对“概论”课教师而言都是有益的教学资源,应实现好对这些资源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软植入,实现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直观批判。

在具体的软植入过程中,“概论”课教师依然要对资源进行事先的分析和准备,进行编排,要确定对自己讲述何种理论的现实支撑,同时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对曾经的灌输式和程式化的案例运用转变为问题式和引导式的方式。在教学环节中,不但是要在理论教学中广泛应用网络教学资源内容,还要在实践教学中挖掘网络资源的实践对接,使同学利用实践教学去验证、去发现、去体会网络资源中描述或总结的现实社会。在网络资源的传递方向上,也并非只有教师的单向传播,也需要引导广大同学去在网络中搜集那些能够反映国家进步面貌的事实和数据或理论解释,从而揭露历史虚无主义论调的伪面目。

以上是对“概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点想法。从本质上说,帮助学生认清历史的本来面目、用理论阐述历史形成的必然、对虚无主义对事实和理论的歪曲进行批判是总体上批判的演进逻辑。广大“概论”课教师在面对各种具体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传播时,还是要正本清源,回到上述逻辑中去才能不被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话语迷失方向,正如邓小平先生所言,对已经客观存在着的历史,除了不断加深对于它的认识、理解之外,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概论网络资源
知识组织理论下图书馆网络资源发现服务体系优化研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基于SDN的分片网络资源编排系统设计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日本网络资源存档项目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