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项举措促进中学生语文阅读深度学习

2020-02-14 05:49薛婉莺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深度学习阅读

薛婉莺

内容摘要: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立足新课程标准,树立生本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营造深度阅读学习的环境和情境,帮助学生在大脑中构建认知结构,从而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 深度学习 环境 认知结构

研究表明,一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心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对阅读的文本所达到的理解层级,同时认知在心理学中的研究由来已久,当学习者处理知识时,知识会第一时间进入大脑,这是知识储备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出现的知识却是杂乱无序列的,但是由大脑到的知识之间本身却是有联系的,因此,学习者应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将知识有序地储存在大脑中,形成一个逻辑认知结构。教师在指导深度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营造深度阅读学习的环境和情境帮助学生在大脑中构建认知结构。

一.营造深度阅读学习的环境和情境

1.创造积极的学习文化环境

学生具有可塑性,学校文化环境、课堂学习氛围、教师素养等都会对其形成影响,为了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良好的文化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学校层面除了不断建设校园文化,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还要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尤其是校园氛围的营造,只有在良好的校园氛围和文化环境,学生才能健康快乐地学习。二是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当学生处于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师生关系中时,他们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

2.创造好深度学习的环境

语言是情感的对象,文本是语言的载体,因此,文本也充满了情感。学生有自己的情绪,当情绪化的人遇到情绪化的文章时,必然会擦出情绪的火花。在阅读中,学生如何将文本中的情感与自己的情感结合起来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境的设置,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大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时,大脑优先接收情感信号,而积极的情绪则与大脑中的神经联系在一起,当学生的情感与情境产生共鸣,在情境中激发出丰富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在这种情况下体验事物的真善美,发展自己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能力。

首先,要初读入情。初读是学生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教师要创设相应的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来说,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源,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绪,比如联系学生的实践经验,描述一个美丽的场景,设计一个悬念问题等。

其次,要细读生情。学生的情绪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来说,教学中要抓好这个关键点,当学生在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后情绪会减弱,这时教学的任务还正在进行,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进行深度学习,从而保持知识接受的连续性。在第一次阅读文章后,老师应掌握学生情绪的变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由第一阶段向更深层的递进,由“入情”过渡到“生情”,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的内涵,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一般来说,在第一次阅读后,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文句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使用比较阅读和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学习课文。

最后,在精读中移情。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文章,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读懂文章,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在精读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而提高其阅读欣赏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和背诵来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可以添加、删除、替换或更改文章中的词和句子,并在阅读中体验文章的语言意义。同时教师设置好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吸收知识,表达情感。这使得学生能够在情景活动中将情绪和认知结合起来,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现实。

二.学生大脑认知结构的构建

认知在心理学中的研究由来已久,当学习者处理知识时,知识会第一时间进入大脑,这是知识储备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出现的知识却是杂乱无序列的,但是由大脑到的知识之间本身却是有联系的,因此,学习者应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将知识有序地储存在大脑中,形成一个逻辑认知结构。教师在指导深度学习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在大脑中构建认知结构。

1.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知识构建

(1)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初始阅读时,大脑获取了有价值的信息,并与已有知识间形成联结,建立联系,对新旧知识进行融合,把新知识整合到已知经验中,从而产生对新信息的新理解和对阅读知识的感知,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的整体,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直观教学,而语言直观教学就是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唤醒学生大脑中的形象,使学生能够产生感知知识在大脑中的直观形象,感受到知识的表面含义、特征和加工过程,对知识形成感性和具体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为了获得新信息的意义,他们需要创造知识和经验。教师可以通过开设创造性的课程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指导学生把阅读中学习的方法,应用于类似的文章。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创新知识接受的方法,例如对相似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和梳理,找到知识间的共性和个性特征;比较不同类型的相似知识,以了解不同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帮助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

2.引导学生保持知识。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要参与知识的保存,即记忆。记忆在学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记忆,学生才能记住知识。当他们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记忆提取相关的知识或解决方案。因此,在指导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安排和组织好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分析知识

分析的过程就是将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离,把知识分割成不同的部分然后进行组合,完成问题的解决。在阅读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分析和思考文章,并通过分析将类似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同时进行知识的重新组合。例如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老师不能局限一首词,作为教学的素材,要进行知识的拓宽,可引进词人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品,然后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学习的内容。比如可引进《醉花阴》全词,并展示给学生,并从词的情感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分析这两首诗。老师引导学生体验这两个词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这两首词都表达了悲伤,但是情感的程度是差别的。在《声声慢》中,词人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货抒胸臆,是直接表达悲伤的句子;而《醉花阴》是“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表达作者淡淡的忧伤,让学生整体上体验诗歌中的情感。通过这样的全面比较,学生对两首词作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词中的情感有了深入的体悟,达到了深度学习的目的。

(2)指导学生应用知识

对于学习的知识,学生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深刻地记忆和感受,真正把它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要给学生创造实现知识和能力间转化的机会,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所获得的知识。例如在学习《虞美人》一词时,要让学生能够体悟词人内心的那种亡国之痛,故国不再的思念。这时老师可先给学生介绍前人对作者的评价,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词作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来完成学习任务,比如让学生自己谈对作者的认识,可通过写作小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写一篇简短的人物评价,来表达自己的认识,通过这种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总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而深度学习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上一个层级,所以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深度学习的策略。

參考文献

[1]杨凯,王真红.深度教学例析[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1.

[2]叶晓芸,秦鉴.论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J].教育技术导刊,2006.

[3]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促进中学生语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148】的核心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紫荆中学)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深度学习阅读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一题多解,认清思维树之“根、枝、叶”
中学生体育认知结构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