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跨界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视角

2020-02-15 17:21
关键词:民族团结跨界共同体

赵 刚 宋 鹏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之间有着铸牢路径与价值目标的内在联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积极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来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除了世居于中华大地的一些民族之外,还存有较多的跨界民族,虽然按照狭义的跨界民族定义(1)跨界民族应该限定于那些因传统聚居地被现代政治疆界分隔而居于毗邻国家的民族,载葛公尚:《当代国际政治与跨界民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2页。我国跨界民族的数量并不多,但由于我国东北、西北、西南的一些跨界民族在相邻的境外一侧大都有同源民族的存在,从而使这些跨界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特殊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跨界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必然要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同样是铸牢跨界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本文拟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有益于跨界民族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一、跨界民族视阈下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价值理念

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已将实现“三个离不开”、增进“五个认同”和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价值目标,这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普遍性价值原则,但如果从跨界民族的视阈来看,上述价值原则应该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发展道路理念以及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理念紧密结合。

第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彰显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2)罗宇凡:《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历史性跨越》,《中国民族》2015年第10期,第10页。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显著特征,命运共同体是各民族在共同的历史过程中,基于共同的现实利益与共同的未来愿景所形成的共担历史责任的伟大精神与行动,呈现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状态。命运共同体是跨界民族融入中国国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表现形式。虽然跨界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因各异,但在共同开发中华大地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近代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中,跨界民族认识到自己与中华各民族是命运共同体,这是跨界民族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基于国家经济制度和政治、文化制度的统一性,跨界民族与中华各民族在实现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继续凝结成命运共同体。

彰显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民族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正视了跨界民族开拓中华大地的历史事实,认同跨界民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中华民族革命的一部分。从历史的视阈看跨界民族,她是中华大地上的主人,无论是跨界民族的主动移入还是被动移入中国,跨界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之一员,这样的认识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为,“任何民族都不应该有任何特权,各民族完全平等”,(3)王希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77页。各民族应是“自由的、自愿的接近和融合”。(4)王希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8页。跨界民族虽具有同源民族文化特点,但是跨界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后就不再是“外国人”,他们在中国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中获得平等地位,他们积极吸收中华文化,积极认同中国国家和政治制度,他们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在“命运共同体”概念之中,“共同体”强调的是团结一致,因为“共同体一词表示的是一个建立在友谊、忠诚和义务等联系基础上的具有很强的集体同一性的社会群体”。(5)[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的密码》,吴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17页。“命运共同体”也就是生死存亡共同体之意,在多民族国家,只有民族团结才能使各民族人民凝结为命运共同体,这就决定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须彰显命运共同体理念。

第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体现共同发展道路理念。“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98页。跨界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就要选择中华各民族共同的发展道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特点决定着中华民族可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通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使各民族进入到“共同地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历史时期。(7)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138页。跨界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各异,有的跨界民族甚至是从原始社会或者是农奴制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由于社会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民族平等,包括跨界民族在内的中华各民族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跨界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就是跨界民族与中华各民族走共同发展道路的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前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发展道路,它既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历史上形成的,又是人民选择的结果。跨界民族的发展道路避免不了与境外同源民族相对比。增强跨界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是与解决好跨界民族问题结合在一起的。解决跨界民族问题需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增强跨界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手段。

第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体现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增进各民族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融合,也就是要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所谓精神家园是指:“人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人们对生活意义、生存价值和生命归宿的一种精神与文化认同”。(8)欧阳康:《民族精神——人民的精神家园》,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3页。中华民族共同体由56个民族组成,应该说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跨界民族由于与境外同源民族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在精神家园建设上具有鲜明特点。(9)我国跨界民族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不仅在跨界的形式上各异,而且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间也各异。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跨界民族与境外同源民族有着相同的文化,当然随着跨界时间的推移,跨界民族的中华文化属性在不断增加。如何建设能够包容跨界民族文化特点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课题。有学者就指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即是建设“整个中华民族可以共同依托、愿意共同传承、乐于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10)郝亚明:《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第2页。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表现形式与精神内核。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表现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华文化包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跨界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跨界民族文化是用民族的文化形式彰显着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但最为晶莹耀眼的是爱国主义、团结统一、合和精神与改革创新等精神实质。跨界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后,在多民族大一统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之中,跨界民族或嫁接、或接受、或内生出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跨界民族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文化基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之策。

二、铸牢跨界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着力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自觉而被各民族所领悟,随着时代的改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在不断地丰富,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不是觉醒时期“中华民族是一个”的问题,而是有着丰富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内涵。从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状况与历史使命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各民族具有和增强着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公约数,是统领性要素”。(11)郎维伟、陈瑛、张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关系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第14页。增强“五个认同”是跨界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跨界民族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上存有特殊性,所以造成增强跨界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着力点与其他民族不同。

跨界民族存有与我国其他民族明显不同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族属认同或族裔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其忠诚的对象是群体的历史与现实、群体的荣誉与尊严”。(12)严庆、周涵:《浅谈跨界民族的认同构成及调控》,《民族论坛》2012年第6期,第6页。虽然跨界民族的民族认同(族属认同或族裔认同)能够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凝结和升华,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认同,但是跨界民族的族属认同和族裔文化认同并不会很快消失,一方面,我国跨界民族的族属认同与族裔文化认同可以与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并行不悖,另一方面,由于跨界民族对境外同源文化,特别是对那些较发达的境外同源文化时常会产生认同,这会影响到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增强跨界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的关键是研究和宣传好中华民族发展史,以及发展好跨界民族的文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既要宣传和讲清楚跨界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必然性,又要通过跨界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促进跨界民族文化的大发展。

跨界民族政治认同的特殊性,源于现代国家的疆界将同一个民族分割在不同国家,再加上西方民族主义思潮泛滥,以及民族问题的国际化倾向等,造成了跨界民族的政治认同中极易产生不利于跨界民族所居国家发展的认同意识,最为明显的是民族分裂主义政治意识。民族分裂主义政治意识会造成跨界民族的个别成员在国家认同和政党认同上产生偏差,他们把境外同源民族想象成“同胞”,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统一的多民族中国产生疑惑。在国家层面,跨界民族的政治认同是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以及与相关的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是少数民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在政党方面,跨界民族的政治认同“主要表现为共产党对少数民族的领导和少数民族拥护共产党的领导”问题。(13)杨顺清:《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关系分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0页。为了增强跨界民族的政治认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坚持维护国家统一的教育宗旨,要讲清楚跨界民族选择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展现好跨界民族在党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面貌。民族离不开政治,甚至是政治(国家)创设了民族。(14)[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页。引领好跨界民族的政治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

跨界民族的社会认同是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相联系的一种认同,它指的是跨界民族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归属感、自我体认,以及与其他民族的族际关系领悟等。“历史证明,跨界民族的社会认同常常受居住国的社会秩序、社会状况和社会变迁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15)雷勇:《论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学术探索》2008年第4期,第86页。近代以来随着国家疆界的确定,跨界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有了国界的约束,中国社会状况给跨界民族以明确的社会认同指向。在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使我国各民族有着较高的社会认同。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体主义和消费主义兴起,传统的平均主义社会福利制度被消除、公民个体上的贫富两极分化显现,这会影响到各民族成员的社会认同度。当前,跨界民族的社会认同既表现在对聚居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诉求上,又表现在流动跨界民族成员的城市生活诉求上。在中国日益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跨界民族成员在国内外流动中,必然会思考自身的归属和“我族”与“他族”的关系,“我是谁”的疑问必然包含着对社会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跨界民族确立社会认同的根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把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工作的重点。

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跨界民族问题上面临的挑战

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6)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144页。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跨界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可或缺。在当前既要大力弘扬跨界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好做法,又要认识到跨界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所面临的挑战,认真分析这些挑战将有益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

在跨界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当前我国民族问题体现出“五个并存”(17)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民族问题的阶段性特征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落后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的阶段性特征,这是民族工作的难点所在,也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难点所在。民族问题的阶段性特征在跨界民族群体上表现鲜明,特别是市场经济因素、民族问题多样化以及境外影响因素使跨界民族问题更具复杂性,也使跨界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面临着复杂局面。

第一,市场经济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面临着利益多元化和宣传多样化的影响与冲击。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在给跨界民族地区带来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利益的多元化。利益的多元化必然会使民族成员意识形态多样化,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却是为了促成民族成员意识形态的和谐与协调,它所要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体现出整合民族成员意识形态的诉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跨界民族的族裔意识增强是不争的事实,跨界民族的族裔意识不仅包含着跨界民族认同自己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意识,也一定程度上包含着认同境外同源民族的意识,此外跨界民族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更愿意凸显自身与“他族”的不同,这些都给强调各民族之间是平等团结和“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加了难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带来传播手段的更新与变化,信息传播多元化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的鲜明特征,但是跨界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还大量进行“大水漫灌式”的宣传教育,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宣传方式。市场经济大发展加快了社会节奏,人们经常处于意识形态的选择之中,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扎堆式”“应急式”的宣传模式,不利于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效果。

第二,当前跨界民族问题的新特点对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诉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调控民族矛盾、维护民族团结和增强各民族的“五个认同”。自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发生以来,跨界民族问题的新特点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面临着增强实效性的诉求。当前我国跨界民族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中产生出的新特点主要有:一是,不同跨界民族个别成员之间,以及跨界民族个别成员与其他民族个别成员间的摩擦纠纷易被放大为民族之间的问题。二是,不同跨界民族个别成员之间,以及跨界民族个别成员与其他民族个别成员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一般性问题易转化为伤害民族宗教感情的问题。三是,城市化进程中涉及跨界民族的问题显现,已成为跨界民族成员在流动中产生民族问题的突出领域。四是,国内民族问题特别是涉及跨界民族的一些问题,经常被国外敌对势力所借用,成为他们干扰破坏中国的借口。这些跨界民族问题的新特点主要涉及东北、西北以及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跨界民族问题的新特点要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须创新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仅要教育跨界民族,也要教育汉族等其他民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仅要在边疆跨界民族地区的城市和乡村中进行,更要在发达地区特别是在发达城市中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强调民族平等团结,倡导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致力于民族关系和谐。

第三,西方狭隘民族主义思潮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宗旨严重对立,批驳狭隘民族主义思潮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长期任务。狭隘民族主义思潮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表现,它包括民族分离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等内容。狭隘民族主义者都会把自己的民族想象为最优秀的民族,对其他民族持孤立、保守和排外的民族观。狭隘民族主义是民族发展和民族团结的腐蚀剂。虽然我国也存在着产生狭隘民族主义的可能性,但是当前影响我国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潮主要是由西方国家输入的,特别是“泛”民族主义思潮,严重影响着我国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如“泛突厥主义”“泛蒙古主义”和“大哈萨克主义”等。(18)曹兴:《中国周边安全中的跨界民族问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第14页。这些狭隘民族主义思潮与宗教极端主义思潮常常混杂在一起,会对我国民族关系团结产生损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教育都是对狭隘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批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跨界民族树立正确国家观和民族观的重要阵地。

“民族问题无小事”,涉及跨界民族发展和跨界民族地区稳定的事情,都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所要关注的事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把握增进各民族团结的关节点,解决影响跨界民族发展进步的思想与认识问题,以增进跨界民族“五个认同”为宗旨和目标,致力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是搞好我国各民族团结问题的关键。

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跨界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跨界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华民族发展的需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能够增强跨界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在彰显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共同发展道路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理念基础上,找到增强跨界民族“五个认同”的策略。基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跨界民族地区开展的现状和所遇到的困境,我们认为增强跨界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持续开展三个方面的教育工作。

第一,为了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于跨界民族必须开展历史与文化教育,这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铸牢跨界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根本举措。

跨界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历史长河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像“滚雪球”一样将不同的民族融入到中华文化之中。正是有了历史上各民族的相互承认、相互包容和相互欣赏,才有了中华文化的源源不竭。要挖掘跨界民族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给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宣传,将有利于增强跨界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要向历史学习,接受历史教育,就是要把跨界民族置身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之中,让跨界民族各个成员感受到自身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必然性,接受只有坚定地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才能有跨界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这一观念。在跨界民族中开展民族历史教育要克服历史虚无主义,避免历史教育中只见跨界民族而不见中华民族的问题,同时在历史教育中也要防止篡改历史和颠覆历史的新解说,根本要求是大力研究和宣传跨界民族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

跨界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绚丽花朵。“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家园存在的基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不竭发展的动力源泉”。(19)高永久、陈纪:《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与价值核心》,《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2期,第75页。跨界民族文化融入到中华文化共同体之中,培育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只有发展好中华民族文化,才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既要普及好跨界民族文化知识,实现对跨界民族文化发展的推动,让跨界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又要注重解决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跨界民族文化所遇到的困境与挑战。保护与创新是跨界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之策,跨界民族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现代弘扬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等重要。离开了发展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僵化保护则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下的跨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教育才有意义。

第二,为了应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跨界民族问题的新变化,必须对跨界民族开展基本国情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这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铸牢跨界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重要措施。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国情教育是指对跨界民族进行地理国情、民族国情、发展国情和区情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跨界民族地区和跨界民族发展成就教育是国情教育的重点。“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倍加珍惜团结稳定的发展环境”。(20)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民族工作文献选编(2003—2009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60页。国情教育是历史教育的延续,在历史教育中能够看到跨界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而在国情教育中则能够看到跨界民族只有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有跨界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进行国情教育要运用对比的方法,要把中国的社会发展国情、民族状况与外国进行对比,特别是要与跨界民族的境外同源民族进行对比,既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又要弘扬跨界民族努力拼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民族精神,传播跨界民族身上的正能量。通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教育,能够使跨界民族认清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能够增强其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积极认同。

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能够帮助跨界民族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意识。“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2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民族工作文献选编(2003—2009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60页。跨界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交往和交流的结果,彰显着朴素的民族团结,又是政治组织有目的推动的结果。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就是要用事实说明跨界民族与其他民族是“三个离不开”;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宣传稳定是幸福之源、团结是民族之根;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多形式地宣传各民族团结友爱和同心同德。民族团结的前提是民族平等,跨界民族积极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实践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帮助性政策。民族团结教育要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进行,既要认识到我国民族平等实现的不完善和不充分的一面,又要认识到我国民族团结在实现程度上还存有相对性的一面,也就是要依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客观实际来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

第三,为了应对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对跨界民族的影响与冲击,除了要进行上述各项教育之外,还要对跨界民族进行公民教育和法制教育,这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铸牢跨界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重要一环。

开展好公民教育能够凝聚跨界民族的中国国家认同意识。公民教育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成员既具有民族属性,又具有公民属性,这是民族国家时代每一个国民个体所必备的双重属性。跨界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跨界民族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因此跨界民族要具有公民意识。开展公民教育即是对跨界民族进行公德意识教育、政治意识教育、民主法制意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意识教育等。一是要对跨界民族开展公民意识的主体教育,即对跨界民族与其他民族成员一律同等地进行教育。二是要教育跨界民族成员与其他民族成员在权利与义务上的统一性和同一性,即是要求所有公民都应该以合法性作为行为评价的尺度。新时代在跨界民族地区开展公民教育,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有利于抵制狭隘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

开展好法制教育能够使跨界民族树立起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制意识。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统一是铸牢跨界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线,而铸牢这个底线离不开对跨界民族所进行的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是跨界民族地区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的保障,法制教育是普法和守法问题,既要让跨界民族懂得更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规范,又要坚定地维护法律尊严,有效地惩戒犯罪,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切实维护各民族人民利益。法制教育离不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有利于跨界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当前,我国各项民族事务都已放在国家法律制度的天平上,坚持以法理事、照章办事。对跨界民族开展法制教育就应该依据国家的法制原则,传播好法律规范和法制精神,教育跨界民族成员遵纪守法,用法治引导跨界民族的行为取向,从而使跨界民族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力量。

总之,铸牢跨界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引导性,它所开展的历史与文化教育、中国国情与民族团结教育、公民与法制教育,教会了跨界民族明辨是非,引导了跨界民族的行为规范。正是通过这些多层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强了跨界民族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而这些认同正是当前我们所要积极铸牢的跨界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跨界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民族团结之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
跨界之道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