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政工作有机契合的探索与实践

2020-02-26 09:49温一军商植桐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育人时代政治

康 豫 温一军 商植桐

(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石,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高校党建工作为引领,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抓手,推进这两部分工作的有机契合,确保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同向同行、协同创新,共同致力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逐步形成高校大思政格局。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探明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需要厘清二者的差异性和同质性,推动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差异性

第一,从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方面看,二者本质内容具有差异性。新时代高校党建是指高校党组织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上级组织带领下,不断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法制以及廉洁建设,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完成党所赋予的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教育他们逐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品德标准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从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方面看,二者涵盖范围或侧重方向具有差异性。前者工作的对象是党组织和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后者的工作对象是全校大学生。高校党建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以及《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等党内法规,侧重于加强党员政治思想建设,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保障,巩固党的执政地位[1];而思想政治教育依据《高等教育法》《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中央31号文件)等法规政策及文件精神,侧重于提高大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的内涵素养,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同质性

第一,指导思想统一。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指导。第二,任务目标一致。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都紧紧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第三,工作内容交叉。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将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政治理论、政策法规、道德品质摆在基础和统领地位。第四,教育方式共通。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通过理论传授、社会实践、文化熏陶等方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2]。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新时代”是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契合的时间坐标,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考量。一方面,高校党建工作是培养高等全面型发展人才的关键,强化党对高校的领导,可以切实保障党统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局,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乎办学治学方向、关乎培育人才根本,促进政治性育人与思想性育人的统筹发展,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提供思想政治保证[3]。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契合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契合,对于实现高校育人目标,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一)有利于铸魂立心,构筑思想信仰的牢固根基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高校处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前沿。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和突出优势。新时代高校党建负有指导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提高党员和群众的错误思想防范能力和意识形态预警能力,推动形成党员和群众的责任意识及政治意识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向被教育者灌输特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并形成特定意识形态的过程[4]。思想品德高尚、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基础深厚、实践能力强劲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渗透潜隐的方式使青年学生具有相应的内在的认知,从而建立良性的思想政治素质及道德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契合,要紧扣人才培养使命,突出思想性政治性建设,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铸魂立心,构筑思想信仰的牢固根基。

(二)有利于坚守阵地,突显课堂教学的圈层效应

高等教育要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要履行立德树人重要职责,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促进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契合,以思政课程为主干,以课程思政为支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核心任务,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是反映时代理论的课程,必须与时俱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政治任务。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思政课程坚持不懈地阐释、传播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和真理内涵,通过集中研讨、培训、备课,及时提出教学问题、切实提高教师素质、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稳步提升教学质量,让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根植学生内心。同时,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打破思政课程“孤岛化”困境,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让所有课程都彰显育人使命,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三)有利于躬身力行,促进理论实践的价值实现

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精神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是实践育人过程中正确的理论指导思想来源[5],高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道不可坐论,徳不能空谈。通过实践育人,大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了解党情、国情、社情,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在活动中树立对人民的感情,进而加深对党的政策的领会和理解,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体现对国家的赤诚,进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完成思想政治方面的自我教育,践行对社会的责任。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契合,是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四)有利于导引服务,打造以人为本的发展平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具备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引领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是一切工作的着力点与落脚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政治方向,必须培养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要求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契合要注重立足服务性。高校党建以切实强化党的宗旨意识为根本,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结合师生的期盼愿望,解决问题,服务师生,赢得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以树立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根基,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正视教育、引导与服务学生密切关系,及时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契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工作,近年来,各高校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健全机制,与时俱进,推进创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网络舆论主导受到直面冲击,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难度明显增大,难以形成合力,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育人质量,这使得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契合存在着诸多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所以必须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契合的内容载体不够完善

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在现实中由于部分高校对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契合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不够的问题,导致二者契合内容不够健全,契合载体彼此隔离。

在契合内容方面,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政治、思想、组织、作风、法制、廉洁等方面的教育任务式严重,教育内容肤浅化,不能及时与时代、社会接轨,更新速度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忽视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和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与现实、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等方面,尚缺乏深刻的阐释力和说服力,缺少创新和时代特色,针对性和实效性亟待加强。

在契合载体方面,存在着形式和手段单一的现象,缺乏多样性和渗透力[7]。部分高校对理论课程、社会实践、组织生活、文化活动、校园网络等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理念、功能和协同性缺乏清晰明确的认识,对于载体的设计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对于载体的运用缺乏生动性、灵活性和渗透性。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契合的工作队伍不够健全

习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在2017年12月7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明确要求与希望。在2018年3月18日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提出,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队伍建设,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高校的思政队伍建设与总书记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在党员领导干部方面,部分党员干部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对党建工作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有些党员干部理论素养不高,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研究不够、抓得不实,许多党员领导干部身兼教学和科研,没有把党建工作放在与业务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缺乏组织、参与和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责任意识。

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辅导员工作队伍是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具备思政教育者、教育管理者、职业指导者和就业顾问等多重身份。而从现实情况来看,辅导员大都由高年级或刚刚毕业的研究生担任,他们与学生年龄、经历相仿,缺乏必要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缺乏多重学科知识储备和综合技能,缺乏细致洞察力和业务执行力,往往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把握度不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得到根本落实。

在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虽然具备较为丰富的党建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经验,但由于年龄、教师身份、授课方法简单化以及授课内容枯燥化,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而使沟通和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降低;专业课教师虽也承担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但有些教师并没有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没有把育人工作同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结合起来,没有认识到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契合的重要性。

在党员学生干部队伍方面,一些党员学生干部在入党之后,淡化了党的根本宗旨,思想放松、不求上进,理想信念动摇不定,丧失了矢志不渝的奋斗初衷;缺乏求得新知的学习动力,不能扎实掌握并勤于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8],过分强调“领导者”角色,淡化甚至忘却“服务者”角色,党员角色定位模糊不清。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契合的工作机制有待创新

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契合的工作机制在传统阵地与新兴阵地方面、在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方面、在育人过程、质量、效果等方面仍然缺乏统筹协调与协同创新。健全完善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化和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有利于推动二者有机契合,形成工作合力,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在传统阵地与新兴阵地方面,“两课”和传统技术仍然是教育、传播和引导的主要方式。但是现代大学的特点已完全不同于过去的“象牙塔”,基于新媒体的普及和传播,信息交流的便捷性急剧增大,国内外一切热点事件都可能会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然而其开放性、多样性、虚拟性的特征,也给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

在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方面,由于高校辅导员、任课教师自身理论水平不够,对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认识不清,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难以回应,加之授课方式单一枯燥,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导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流于表面,学习效果欠佳。然而与理论学习欠缺相对应的是,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偏重于办活动,活动形式虽多种多样,但通常缺乏长效机制,缺少总结反思,更没有及时的追踪服务,总体成效不明显[9]。

在育人过程、育人质量、育人效果方面,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虽多,但受到学科分割的影响,不同学科、不同学院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缺乏协同文化、协同氛围和协同动力,若对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把握不好,容易形成党委与行政、德育与智育“分工分家”的倾向,进而影响高校育人质量和育人效果。

四、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契合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契合是强化党的治国理政、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举措。创新推进二者的有机契合,需要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核心,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实现教育内容、队伍建设、工作机制等一系列工作的协同一体化,打造二者有机契合的多维品牌矩阵。

(一)构建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六融矩阵”

构建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契合的“六融矩阵”,打造多维品牌教育内容。

1.融入政治教育,明确政治方向

政治是管方向、管立场、管原则、管道路的,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的大问题。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教育融合,对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牢牢把握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方向具有重要作用。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四个服从”和“四个意识”,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的总要求,严格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习党章、尊崇党章,增强高校党员师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切实提高政治站位[10],强化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2.融入思想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思想理论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各项建设中的核心和灵魂。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这一使命的完成要求我们必须推进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教育融合,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进行最广泛的思想动员。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切实提高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政治辨别力和抵抗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举旗,在交流交融中敢于交锋、敢于亮剑。要深入开展党性党风教育,学习党史、国史,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实现思想入党和组织入党相统一;要深入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立德树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深刻理解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正确认识热点难点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1]。

3.融入组织教育,强化育人职责

高校组织教育是指高校以“立德树人”为中心,通过各级各类组织开展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强化育人职责,实现育人目标的过程。积极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教育融合,有助于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青年,有助于培育信仰坚定的思想引领者,有助于培育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严格党内组织生活,抓好党员教育培训,加强党员基本信息规范管理及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及时处理不合格党员,建立健全科学的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院系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思想导向作用,建设分工有序、团结精干的领导集体,积极领导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升组织工作能力和议事决策水平。基层党支部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健全科学的党组织育人工作体系[12],全面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逐步加强师生党支部共建工作,有力彰显党支部书记“头雁效应”,逐渐形成师生共赢良好局面。

4.融入作风教育,营造良好环境

民族复兴,教育先行。新时代高等教育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理念,以新状态踏上新征程,促进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作风教育融合,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高校作风教育要强调党性宗旨,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全面加强高校党的建设,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高校作风教育要注重思想作风建设,提升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同心同德,开拓创新,促进和谐,服务发展,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干事创业信心,焕发干事创业激情;高校作风教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听取师生意见建议,回应师生期待诉求,始终保持同师生的血肉联系,凝聚形成推动高校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高校作风教育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13],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明确发展定位,抓好师风学风,狠抓工作落实,逐步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5.融入法制教育,增强法治观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全面依法治国上升为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既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对深入推进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制教育融合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法制育人要突出宪法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引导大学生领悟依法治国的深刻内涵和时代精神,把依法治国作为坚持法律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的前提,积极维护宪法尊严和宪法权威,坚定不移地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高校法制教育要强化法治思维培育,提高大学生依法享有权利和依法履行义务的能力,积极调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实践的能力,使法治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高校法制教育要充分结合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既要注重个体发展规律又要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同实现。高校法制教育要具备国际视野,引导大学生时刻关注国际法律动态,掌握国际法律基本原则,客观看待中外法律制度的差异性,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信。

6.融入廉洁教育,提高自律意识

深入推进新时代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仅能警示高校党员领导干部修身为本,廉洁自律,而且能教育广大师生认清形势与政策,努力使自身思想道德觉悟与党和国家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校个别腐败案例的发生,使“象牙塔”不再宁静,影响高校的和谐发展,因此,加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廉洁教育融合就成为重要且十分紧迫的任务。高校廉洁教育要引导党员干部及党员师生加强理论学习与理论践行的自觉性,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及中央八项规定等,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廉洁教育活动,巩固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新时代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深刻领会党的宗旨并加以实践,从而实现源头防治,坚定不移地把高校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为高校事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二)建设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四支队伍”

建设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契合的“四支队伍”,提供优质品牌人力保障。

1.建设一支“责任型”党员领导干部队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强化高校党员领导干部责任制和责任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其领导、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建设一支“责任型”党员领导干部队伍,是营造高校良好的党风、校风、教风、学风,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目标完成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宗旨意识。高校领导干部要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磨砺政治眼光,强化政治担当,严守政治纪律,加强政治思辨,听党话、跟党走,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保证思想纯净,确立崇高理想信念,忠实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严格的党规党纪约束,自觉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及时修正错误、纠正缺点,淬火回炉、百炼成钢;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围绕师生、服务师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对于全心全意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全心全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有坚定的信心和永恒的信仰。二是强调责任落实,发挥表率作用。高校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把握目标任务、建设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发挥党组织牵头抓总作用,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及时发现和纠正突出问题,形成齐抓共管合力;要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树立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的工作导向,努力成为新时代党的优良作风的坚定践行者、积极传播者、示范带动者,推动高校营造形成健康向上、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2.建设一支“学习型”辅导员班主任队伍

彼得·圣洁认为,“学习型组织”是努力追求卓越,善于完善心智,具备共同愿景,发挥团体智慧,形成系统思考的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辅导员班主任是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需要不断提高素质修养,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不断研究工作规律,努力建设一支“学习型”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提高队伍的个体能力和整体战斗力。一是改善心智模式,促进辅导员班主任个体的内在升华。要强化职业认同,提高辅导员班主任岗位归属感和依恋感。要提高学习意识,通过学习最新文件和理论前沿,通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相关知识,通过学习就业行情和就业技能等等,达到具备开阔视野、细致洞察力、较强执行力的通才型辅导员班主任标准。要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勇于承担工作压力和责任,敢于突破工作难点和盲点,运用新理论和新方法提升工作绩效。二是鼓励团队学习,加强院系辅导员班主任群体实践。要分享共同目标,分享“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长才”这一辅导员班主任的共同目标,以促进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团体的学习内在驱动力。要科学安排分组,注重根据工作职能、年龄结构、科研兴趣科学分组,以激发潜力,提升团队学习效能。要逐步落实目标管理,通过每月举办辅导员读书会、每学期举办辅导员沙龙、每年举办辅导员论坛等明确学习计划,时刻把所学与工作相结合,逐项检验目标完成。三是倡导学校互动式学习,整体塑造辅导员班主任队伍。要建立“增加培训兴趣—优化培训体验—分享培训成果”联动式培训体系。要建立辅导员班主任学习型组织,总结成果,形成理论,营造全校辅导员班主任学习科研氛围[14]。

3.建设一支“素质型”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思想政治教师肩负着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荣使命,从战略高度认识思想政治教师的极其关键性,把建设一支“可信、可敬、可靠, 乐为、敢为、有为”的“素质型”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作为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对于更好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以及振兴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一是政治性要强。思想政治教师要正确认识当前任务与远大目标的辩证关系,即要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躬身践履者,又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将其镌刻心底、融入血脉;要提升自身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应对各种风险考验,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积极主动承担起守护大学生思想的职责重任。二是理论性要强。思想政治教师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勤学、善思、笃行中不断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作为自身行动指南;要做好理论演绎,提高传播、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彻底的思想理论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三是要为人师表。思想政治教师要正心、修身,严格自省、自励、自律,加强党性修养,强化政治担当,提升道德境界,自觉抵制歪门邪道,自觉阔别低级趣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崇高的师德师风及高尚的人格魅力扛起育德育心的时代重任[15]。

4.建设一支“服务型”党员学生干部队伍

高校党员学生干部是党政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肩负着团结和带领广大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产党的根本宗旨,新时代高校党员学生干部应该以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为己任,处处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勤于学习,勇于创造。高校党员学生干部要掌握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把握学习的有效方法,合理安排学习和实践的时间,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以及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二是服务师生,奉献社会。高校党员学生干部要提高政治理论素质,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认真学习并积极践行党的理论,在实践中坚定政治信仰;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尊重师生、关怀师生、理解师生、信任师生,全身心投入工作,竭诚为师生服务,并积极组织和带领学生党员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增强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在社会课堂中实现和发挥自身最大价值。三是加强教育管理,完善培育体系。要加强入党动机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理论学习法、榜样示范法、实践探索法,引导党员学生干部明确定位自身角色,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创新完善党员学生干部选拔、培训、任用机制,加强对党员学生干部的监督和管理,逐步建立具备长期性、连贯性、全面性的党员学生干部教育管理制度。

(三)设立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三种机制”

设立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契合的“三种机制”,给予强力品牌后盾支持。

1.设立党委与行政“齐抓共管式”工作机制

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契合,要结合高校实际不断探索、坚持完善并认真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谋划全局,科学决策,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高校发展优势。一是明确高校党委和校长的主要职责。高校党委要履行统一领导学校工作职责,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师生头脑,带领和组织师生完成党和学校的各项任务;校长要履行主持学校行政工作职责,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通过行政工作将其落实到位,切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党委和校长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既坚持党委在高校的领导核心地位,又充分发挥校长的重要作用,相互支持,共同工作。二是加强高校领导干部自身建设。要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切实改进领导作风,充分发扬思想政治工作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集中统一全校师生思想意志;要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增强理论功底,养成理论思维,提高理论素养,理论联系实际。三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各高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并细化党政工作相关规则,对高校党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管理组织的职能定位、决策范围、议事规则等进行明确规定;要充分发挥教授学术权力价值,使教授参与到学校政策制定、学校规划制订、学位授予、课程设置调整等学术权力政策中,努力促进“党委领导、校长管理、专家治学”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要有效监督高校权力运行,定期召开党代会和教代会,坚持用群众路线办法选拔、评价、考核干部,健全党委会和校务会制度,健全由学术带头人组成的校、院系两级学术机构,实施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分工负责,防止领导独断专行,防止班组成员自立山头。

2.设立以德育人视域下的实践育人工作机制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包含客观对于主观的必然及主观对于客观的必然。通过实践,人们不仅能够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而且也能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获取新的知识和思想。德育要以实践为载体,通过实践增强大学的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增强其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要以德育为最终目标,通过实践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能动性,使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相融合,从而做到入心化行、知行合一,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实现育人目标。深化实践育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完善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一是整合德育实践资源,扩展实践育人平台。要整合德育实践物质资源,完善学生宿舍、校园公共区域、实验室设备、图书馆藏书等校园景观建设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要整合德育实践精神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师风,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要整合德育实践平台资源,依托乡村、社区、企业、科技园、高新区、校史馆、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平台。二是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要广泛开展勤工助学、学术科技、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生产劳动、文明修身等社会实践活动;要深入开展并组织实施传统社会实践经典项目和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三是建立健全实践育人领导队伍机制。高校要成立组织领导德育实践的党政领导小组,并结合实际,构建德育实践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评价体系,形成制度化细则,按计划要求贯彻落实;要把握德育实践整体性、全程性特征,构建全校全员多部门广泛参与的,集思想性、业务性、示范性为一体的德育实践队伍。四是建立健全实践育人激励考评机制。通过召开先进个人表彰会、实施“模范引领”工程、设立德育奖学金等,激发施教者的教育动力,促进学生思想行为的良好发展;要有机结合“定性与定量”“静态与动态”“外化于内化”等评价方式,建立“领导—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德育实践考评体系,以更好提升实践育人效果。

3.设立传统阵地与新兴阵地“互补式”工作机制

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发展和结果,二者密切联系、有机统一。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传承为基础,保留和发扬传统阵地中的合理元素,结合新时代新媒体环境进行创新性探索。

首先,要注重新时代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坚守育人传统阵地。一是要坚守思政课教学主阵地,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及高校系统党课教育,通过完善思政课教学备课制度、听课制度、教育内容和质量监管评估制度等,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正确引导学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内化为自身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形成稳定的政治人格。二是要深入挖掘其他课程的德育元素、育人资源和潜力,把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其他课程的教学之中,着力探索思政课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课程思政育人共识和自觉行动。三是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带动作用,通过党组织生活引导学生党员不断加强自我教育和理论学习,提高其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认知水平,端正入党动机,通过团组织生活,以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增强大学生的政治坚定性和政治责任感。

其次,要注重新时代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索育人新兴阵地。一是推动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宏观层面,国家要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将新媒体的应用贯穿于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之中。中观层面,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及“媒体融合”的教育理念,以师生党员内在需求为出发点,在教育语境中融入鲜明的时代特色,提高高校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微观层面,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主动运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工作,转变“说教”或“强迫接受”等机械的一对一、点对点教育观念。二是推动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创新。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师生党员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语言,提高其媒介批判能力与意识,增强其媒体理性,自觉抵制不良媒体信息。要构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交流服务平台,依托新媒体开展微党课、在线开放思政课、党团知识竞赛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发党建与思政工作“两微一端”,建立网上党校、红色网站等,为师生党员提供理论学习的新阵地,促进师生党员学习交流、思维共享,打通联系服务师生党员的“最后一公里”[16]。三是推动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监管系统完善。要建立信息获取、分析、处理机制以及突发网络媒体事件快速应急机制,严格监管新媒体信息的传播渠道和途径。要建立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组织、扩大师生党员网络评论员队伍,及时解答和疏导思想困惑,营造健康有序的舆论氛围。

猜你喜欢
育人时代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