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改革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优化路径
——以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为例

2020-03-15 20:21李淑琴王茹马锁生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校企学院院校

李淑琴,王茹,马锁生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1]。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甘肃省提出打造石油化工产业、有色冶金产业、装备制造产业、能源和新能源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等。对此,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也做出专业的设置、扩展、教材等进行了改革,即瞄准岗位变化更新专业、改造专业,加大生产性实训比重,增加企业实训时间。譬如,现代服务业向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新型服务业、面向民生的公用服务业、大众服务业等方向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向打造标志性旅游节会品牌、黄河文化旅游、丝路文化、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等方向发展。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依照《甘肃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不断跟进,从建设多元和包容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目标,坚持专业结构优化为导向,紧密对接省内产业优势和企业需求,坚持教学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甘肃职业教育层次与水平。

1 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现状

1.1 增设新兴专业,扩大招生数量

面对社会需求态势,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在近2年开设的教育类国家控制专业有: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等新开设了早期教育专业;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甘肃财贸职业学院等开设了学前教育;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特殊教育。2019年,甘肃全省27所高职(专科)院校扩招1.1万名,吸收具有高中阶段学历或同等学力的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和未参加本年高考报名或分类招生考试报名的应往届高中、中职毕业生。并优先考虑学前教育、养老护理、家政服务、治安管理、消防工程技术等市场需求量大、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进行扩招。同时,甘肃省近些年关停就业萎缩专业93个,新设养老服务、新能源、煤化工、旅游服务等与地方经济对接紧密专业147个,为甘肃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2]。

1.2 推优质学院,打造专业特色群

打造品牌院校及品牌专业,2019年甘肃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推选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13所高职院校为首批培育单位。同时,建立区域职业院校组团发展联盟。譬如,兰州与白银核心都市群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联盟,各院校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形成全省职业教育发展“高地”。河西走廊城市带和陇东陇南城市带形成区域职业教育组团发展联盟,实行在招生、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统筹规划和衔接沟通。其中,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以林业技术专业为核心,以森林资源、经济林培育与利用、林业信息技术与管理、森林生态旅游等4个辐射专业为支撑的独具特色的林业技术专业群。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类则以会计专业、物流管理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金融管理专业、投资与理财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形成自有特色品牌专业。

1.3 整合优化资源,打造专业品牌

甘肃高职教育以优质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合理制定建设内容,激发高职需求专业内生动力,促进和带动相关专业跨界合作,优化整合资源,借此打造高职品牌专业。在专业教学改革中,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现代学徒制、课程标准、工学结合教材、教学视频等优质教学资源,以新时期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来指导专业的教学改革。开展有机衔接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努力使甘肃高职的一些专业通过优质特色专业建设成为“全国骨干专业”,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

甘肃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经过调整有所改观,但是,甘肃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市场化程度并不高,主要表现如下。

2.1 新设专业缺少优秀教师

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普遍存新设专业缺少优秀教师。由于甘肃地处大陆西部,各方面任教待遇与沿海发达地区有着很大差别,很难吸引优秀教师加入到西部建设中去。尽管国家给予西部职业教育一些优惠政策或措施,但是,因为执行力度不大,很难将优秀教师吸引到甘肃高等职业教育中来。有的优秀教师来了却是干不长久,有的新增专业聘请优秀教师宁可在企业拿高薪,或到经济发达城市从教,不愿到甘肃从教。

2.2 新设专业招生困难

根据甘肃发展需要,一些高职院校设置新专业缺少优秀教师,导致一些专业最终停办。譬如,甘肃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五个招生专业面向省内中职学校招收500名学生,其中有两个专业没有完成招生计划。另外,高职院校认为较好的新增专业,招生时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再如,庆阳职专招收20人的道路桥梁专业,在中职学校仅招生9人。由于招生太少,建班成本大,导致其专业终止。

2.3 专业课程内容实用性不强

社会在发展,甘肃全省也在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对地方经济进行相应调整与改革。然而,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显得不够机动,特别是与一些社会发展变化较大的专业没有及时跟进,对内容没有更新调整。对就业岗位萎缩的专业应当压缩或停办;对就业专业不对口,难以适应用人单位所用的,也没有与用人单位及时沟通,进行专业规划调整。所学专业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内容老旧,造成一些有实力的国企对于诸如经济管理类高职毕业生也比较冷淡。一些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学的高等职业,就业干的却是低层次岗位。

2.4 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训脱节

现有一些极强演练专业教学实训只能播放视频观摩,缺少动手应用能力。尤其是一些新开设经济急需人才的专业,更没有合适的合作企业作为实训培育单位。加之师资力量薄弱,职业院校外聘能工巧匠缺少政策支持,校企合作执行困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短缺,公办职业教育政策不够灵活,民办职业教育场地不足,职业院校基础建设不到位,这些问题造成甘肃高职缺少专业特色人才的培育。

3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优化路径

3.1 改进教改机制,增强动态管理

3.1.1 提升专业动态管理

很多学生在初次选择专业带有一些盲目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就要给学生一定的专业选择调转期,让学生有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让职业教育更加有助于学生技能培养和个人发展。同时,构建动态的专业学科建设和就业发展体系,让学生明晰专业对接的人才需求走向。建立专业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市场引导、有效制约、开放动态的专业建设有机结合。

3.1.2 提升教学奖评机制

行之有效的课程考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促进教学的质量督查和监控[3]。高职学院建立体现以技能提升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内,设立双师型教师岗位津贴和特殊工种教师岗位津贴,吸引优秀人才,壮大教师队伍。深化职业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健全经费投入机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优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环境,保障各项改革措施落实落地。自上而下全面实施以思想道德评价为先导,以纵向评价为主线,以技能评价为重点,以个性评价为核心,推行教师的过程评价、强化自我评价,建立财政投入和专业建设绩效挂钩的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推进优势特色学科建设。

3.1.3 提升执教培育机制

职业院校要积极构建并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务一线劳动者的职业成长。全省应当统筹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构建政府主导型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科学设置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鼓励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大力支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和一流学科建设,继续提升高校基础能力,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独立学院和高职(专科)院校转型发展,形成一批办学特色明显、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准确、支撑地方产业发展能力强的应用型高校。诸如构建兰州新区职教园区的学、产、研等产业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2 调整专业设置,增强对口需求

3.2.1 拓宽学校特色专业

高职院校要把打造示范性学校、优质学校和高水平学校作为发展目标,全方位提升学校特色专业和骨干专业群,发挥品牌效应。譬如,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重点从人才培养模式转化、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等关键节点入手,在师资队伍培养、教学资源优化、实训条件改善、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有益探索,形成了财经商贸专业群、下设财务与税务、物流与报关、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金融与投资、连锁经营与门店运营等特色专业教研室。专业群拥有教授、国内访问学者、兰州市领军人才,建成专业工作室,确立院级重点专业、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院级优质特色专业和优质专业,建成省级的教学团队和精品资源共享课,成果显著。

3.2.2 拓宽骨干专业群

高职院校要用战略发展的眼光构建自己的骨干专业群。随着一些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甘肃省需要建设一些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多元化骨干专业群,紧贴市场和产业与就业走向,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紧贴产业发展。并在职业教育中打造社会认可度高的骨干专业群、特色专业群,促使学生乐意进群深造与学习。

3.2.3 拓宽高职学科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要开展专业综合评价工作,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预警、退出及统筹监管机制。支持高职院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相关规定,自主设置专业权限,并赋予高等职业院校对专业教学突出教师的学位授权及学科表彰力度。多给高职院校一些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权利,对接产业发展,加大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

3.3 推进一专多能,增强学科互动

3.3.1 优化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改变职业教育的灌输式、大班化的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实施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的教学策略,推行小班化、个性化、分层次教学,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多样选择。高职院校应当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深化校企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

3.3.2 优化课程内容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是课程建设滞后,出现学了的没用、有用的没教的现象。职业院校要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工作岗位实际需求,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强化关键能力,让学生在面对职业变化时,具备学习应用新知识并内生新技能的能力。同时,优化活动课程,利用互联网技术延伸课堂的求知边界,主动应对挑战,师生积极参与到各类主题学习实践、开辟第二课堂、组建各类社团等之中。

3.3.3 优化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要突出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突出做中学、做中教,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诸如农业类教学要深入农田中,把书本知识变成现成的农业经验,将鲜活的案例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也变得有趣。师生通过动手实践,既学到书本知识,也掌握了操作技能。同时,全省职业院校要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共同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打造“互联网+”个性化学习平台。

3.4 深化专业实践,增强校企对接

3.4.1 深化办学共建模式

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在操作性强的专业推广现代学徒制,将学校建在企业中、教室建在工厂里,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让学生感受到“教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员工”,看到“入口即出口、入学即入职、学习即工作、毕业即就业”的希望,不为就业所忧、只为就业所谋。譬如,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与九牧厨卫股份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九牧公司员工培训基地和九牧智能制造班,将公司技术、文化理念与学院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深度衔接,必将推动学院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习实训,进一步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发展和高质量就业。其深度合作给智能制造时代的产学研、校企合作带来全新的模式和更广阔的空间,双方也会推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领域,开展更加广泛的携手共建。

3.4.2 深化创业、就业合作

职业院校应构建创新创业和就业教育体系,组建专兼结合、校企共享的师资队伍,开设创新就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打造创新就业实践平台、开发创新就业教学资源、完善创业实践和服务体系,引导学习者自主创业。例如,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与宁波宝工电器有限公司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共同创建校企协同工程技术中心、产教融合学生校外实践与就业基地以及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并利用该公司捐赠专项资金,用于订单班培养,支持学校人才培养订单班计划。学院长期坚持以高品质就业为龙头牵引,招生就业处积极落实、强化行业就业专业一体化、创新就业创业形式,各二级学院、教务处及相关职能部门紧密联动,打造高品质就业“核武器”,推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范式。

3.4.3 深化学研与企业技术对接融合

高等职业院校应针对企业的科技难题,开展科技攻关研究,针对企业技术需求展开具体的科研研究与开放。譬如,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10个科研团队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成功对接7个技术需求项目,并与需求方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以第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甘肃)兰州现场赛为契机,积极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服务意识,及时跟进对接项目的落地工作,着力搭建学校技术供给与企业市场需求之间的桥梁。职业能力、通用能力、心理素质是就业能力所包含的必要条件,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可以锻炼这三项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4]。此外,校企合作需要做到瞄准区域、瞄准行业、瞄准产业集群、瞄准产业链节点、瞄准行业大型龙头企业,主动梳理、联系与企业融合;贴近专业,瞄准大型广口径财经服务型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瞄准国内、行业内或区域内一流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分享与合作。

4 结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优化路径,更需要发挥职教集团在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产学研结合及职业院校教学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与服务产业的专业格局。对接区域主导产业,优化专业布局结构,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这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猜你喜欢
校企学院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西行学院